「厌蠢」是什么心理?其实这也是种“情绪暴力”

受访专家: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师、高级心理教师  曹大刚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牛雨蕾
当你看到电视剧主人公做了自己不理解的事,是否想要在弹幕中吐槽“强行降智”?当你因为同事犯的小错耽误了时间,会不会想怼一句“你的蠢打扰到我了”?当网友因地铁故障误了考编,你有没有冲动评论一句:“这么重要的事都不知道提前出发,蠢人能考上才怪”?这种被称为“厌蠢症”的现象,如今在生活中越来越常见。人们到底是怎么了?
“厌蠢症”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因难以忍受他人愚蠢或缺乏常识行为而产生的情绪或状态,多表现为愤怒或烦躁。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师、高级心理教师曹大刚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厌蠢症的流行,既有个体心理因素,也有社会氛围的影响。”
图片
从个体来说,“厌蠢”可能出于多种心态。一是通过对他人居高临下的审判,规避自身责任,将事情没顺利完成的原因归于对方;二是对双方所处的层级表示不满,希望通过对他人的批评,将自己排除在“蠢人”之外;三是为自己建立心理防御屏障,希望通过激烈抨击他人的行为,缓解自身因不够自信产生的焦虑、恐惧情绪,以此告诉自己:“我不是这样的!”
从社会角度来说,由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评价也趋向功利化,一方面,人们对周围环境和人的忍耐力、宽容度都会收窄,对他人的“犯蠢”行为丧失耐心和共情;另一方面,社会压力造成的巨大负担,需要一个情绪出口以转移社会性焦虑,而“厌蠢”就成了这样一个出口。
“厌蠢症的出现及扩大化,反映出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情绪不稳、自我价值感缺失等情况。”曹大刚说,若放任这类情绪蔓延,不仅会损害个人身心,还能因其强大的蔓延性,危及更多人的心理健康。在网络上,诸如“厌蠢症”之类的情绪反应,会强化人们对他人和自我的认知,并借此划分出强者阵营和弱者群体。网络站队之后,“强者”合力抨击弱者,导致骂战蔓延,形成泛滥的情绪暴力。
要阻止这种情绪暴力,曹大刚认为,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认清自己的心理需求,例如,在冲动地想骂别人犯蠢时问一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激动?我这段时间怎么了?是不是在工作、学习、社交上遇到什么问题?”找出情绪不稳的个人原因,再寻求针对性解决。其次,尽量保持谦卑、理智心态。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智力水平差距不大,不应以单一的功利思维评价自己或他人。最后,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要轻易把自己放在“聪明人”里,也不用因偶尔犯错怀疑自己,给你自己贴上“失败”的标签。冷静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尽量远离泛滥的情绪暴力。“当一种情绪暴力开始在社会蔓延,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下一秒被‘厌蠢’的可能就是你自己。”曹大刚说。▲
责编:赵子莹
主编: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