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技术为笔,以教育梦想为纸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湾小学自1895年锦庭书室启航,历经百载风雨,犹如一棵扎根深厚的古树,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与教育的变迁。她不仅积淀了深厚的品质文化,更是西乡教育的摇篮,孕育一代又一代学子。作为宝安区第一所省一级公办小学,西湾小学犹如教育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深圳市第一个“全国学科教育实验基地”“全国写字教育实验基地”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广东省棋类特色学校、深圳市传统项目学校,管乐团两次获得全国“示范乐团”称号,两次获得“深圳市办学效益奖”。
  近年来,学校以“和悦生长”为办学理念,秉承“和美共生·悦行自立”的校训,持续高质量教育的新路径。在办学特色上,西湾小学完善学校设施,构建了数字化、个性化、AI赋能的未来教育“金字塔”体系,打造面向未来的“智能+”教育体系。在技术赋能上,利用VR智能体验室、沉浸式AI教室、个性化作业系统以及可视化评价等切入点,构建数字化校园新生态,探索数字化教育转型,推动教育教学全场景的变革和创新,以实现师生的精彩生长,助力这所百年老校在新时代中加速奔跑。
  集团化办学
  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今年9月4日,西湾小学顺利搬入新校舍,办学规模达到60个班,开启了“一起和悦向未来”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征途,这也是其长达百年历史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的重要里程碑。
  经历老校的艰难搬迁,到新校的焕然一新,学校办学成绩显著。近年来,获得广东省教研基地实验校、深圳市未来教育基地校、深圳市中小幼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语数英科)、深圳市在线教学优秀学校、中华诗教深圳示范区实验学校、深圳市教育数字化变革先锋学校、深圳市教育改革创新阅读奖、深圳市减负提质教研示范组、宝安区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优秀组织单位、宝安区首批班主任教研基地、宝安区学科教研基地校、全国“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展示活动优秀组织奖、宝安区“强国复兴有我”主题活动最佳组织奖、湾区少年活动优秀组织奖等荣誉。
  2023年12月,西湾小学再次迎来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时刻——宝安区教育局发布一则关于优化调整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的通知,其中计划新组建深圳市宝安区西湾小学(集团),以西湾小学为牵头学校,成员学校包括西湾小学、固戌小学、海城小学、共乐小学、西湾小学(集团)筹建学校(西乡街道蘅芳小学新建工程)。
  这次调整不仅将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新教育集团也将充分发挥各学校的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将有助于提升宝安区教育水平,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智能+空间”
  构建未来教育新生态  
  教育数字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近年来,西湾小学不断探索数字化教育方式,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西湾小学运用AR技术、体感技术和3D技术,建设“智能+空间”,开发科学、自然、安全等类别的教育内容。通过场景重现、情景模拟、角色互换游戏等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完全沉浸性的教育环境,构建数字化新生态应用场景。
  据介绍,学校聚焦顶层设计,建立VR智慧体验室,配置VR智慧教学管理系统、1200+节K12精品课程及相关硬件资源,开设VR科学课程、VR德育课程、VR航天科普、VR自然奇观、VR研学实践以及VR体育体验的七大类课程,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更加生动、真实的学习方式,进而促进跨学科交叉学习,实现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双提升。
  沉浸式学习环境不仅可以提升学习效率,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性。该校打造的沉浸式体验教室,将课堂搬进真实情景中,带师生穿越到课本所描绘的各类场景。沉浸课程涵盖德育、语文、科学、英语等学科,依托嵌入式智能交互技术,使学科内容更为生动有趣。此外,学生与互动沉浸式文化墙互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德育故事内涵。
  如何让安全教育更具实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学生自由学习、沉浸式体验,该校引入XR应急安全一体机,内含消防、交通、自然灾害、网络与信息、公共卫生、心理健康、生产等多个安全板块,诸如校园火灾逃生体验系统、大货车盲区体验系统等,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有趣,效果更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智能+教学”
  探索未来教学新课堂  
  未来教育中,多元化是必然趋势。作为学校发展引领者,校长徐莹莹有着极高的信息素养和技术融合教育的敏锐性。在她的带领下,学校的课程开发和教学展现出新样态。学校基于多元化和个性化学习、人机互动学习,研发的数字一体化教学系统,重塑了小学教学形态。
  学校配套国家级教材通过信息科技课程普及XR编程教育,让学生快速融入元宇宙时代,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在三维场景下的创作思维,通过场景化沉浸式、交互体验式的方法让学习变得简单、快乐、高效。在XR编程教学中,运用4种以上的工程案例模板。例如“曹冲称象”项目,基于分支结构、变量、克隆三大项目核心空间,提升学生技术能力、工程能力、艺术素养及科学素养,还原曹冲称象的场景,理解浮力的存在,探索等量代换在生活中的应用。
  未来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要。该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智能倾向,建设起面向“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的多元智能个性化项目集群,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该校还利用丰富场景,提升课程体验感。例如,在“劳动教育种植”项目中,利用学校楼顶及闲置教室、空地,建成智慧农业劳动教育课程空间,对学生进行各类植物的种子识别教学、种子发芽条件教学。
  为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学校引进个性化智慧作业系统,围绕“教、学、测、评、管”五个维度,通过纸质错题卡,多场景、伴随式采集日常作业及阶段性质量检测等数据分析诊断,向每位学生及家长呈现知识点的缺失之处,并储存记录下来,再形成针对性的练习题,供学生个性化使用。同时为全体教师提供个性化研修资源,实施精准化教学,提高教师备课效能。作业系统中的三大个性化学习入口,助力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智能+评价”
  培养未来教育新人才  
  数字教育最大的瓶颈是教育评价的滞后。为避免评价存在内容片面、手段生硬、形式零散等弊端,学校探索“智能+评价”可视化生长教育评价系统,打造多模态数据的全要素评价的内容和结果,不仅让学生能“自己看见”,而且也能让同伴“互相看见”,促进评价者与评价内容积极交互,实现评价有据可依、生长有迹可寻、教育有章可循。
  具体过程中,学校以数据为支撑,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从班级量化、劳动任务清单、学业成绩、学生荣誉档案、日常行为点评等多维场景采集数据,形成悦智、悦健、悦劳、悦艺、悦创五个维度,为学生成长“画像”。学校采用“智能+可视化”技术分析数据关系、呈现数据结果,使得数据能支持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自我诊断、分析和甄别,促进学生的生长的诊断力。
  为了增强体验感和游戏感,学校还创设了“植树”和“采摘”任务,即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能量球,由学生“采摘”后才能注入树中,当收获足够的能量,它就能长大一点,当生长为最大的树形后将植入自己的生长园中。这动态的交互型任务,激发了评价的魅动力,让评价成为学生与自己、他人对话的媒介,不再是停留在纸上数字和符号,而是真正的思想碰撞。
  百年砥砺,西湾小学在创新道路上步履不停。如今,西湾小学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从初尝数字化转型的“新鲜感”,到如今将其融入日常教学的“常态化”,西湾小学正逐步实现从“简单应用”到“深度融合”的跨越,绘就“数字新时代,教育大未来”全新图景。
  文:张艳丽 吴秀凤 徐莹莹 陈永畅
  制版:董晓妍 郭红霞 凌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