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碳所李原:统一大市场建设,将逐渐降低碳交易成本

“企业参与到碳和绿色要素市场中重点在于参与的方式,在市场发展过程中,我们认为相对于‘买到的结果’而言,‘买的过程’更为重要。”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李原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市场,绿色能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也逐渐朝着市场化、可交易的方向发展。其他如用能权、排污权等正在建设过程中的绿色要素市场,也都会慢慢形成一些市场。
图片
碳市场使落后企业逐步退出市场
有效促进广东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到,为了达到全社会的减排,目前国家已形成全国碳市场加地方试点市场的两级强制减排市场,未来将纳入电力、钢铁、水泥、石化行业等企业。此外还有自愿减排市场,包括林业碳汇、光热、海上风电项目等,未来也可以进入到碳市场中获得受益,出让自己的减排量,以形成自愿减排市场。
“广东最早纳入控排的,是来自钢铁、水泥、电力、石化等4大行业中年排放量2万吨以上的企业,直到2016年12月,又加入造纸和民航两大行业,单这6大行业就占到了广东省全社会排放量的70%以上。”据李原介绍,到目前为止,控排企业数量约200家,而其他参与碳交易的市场主体已超过了3000个,广东通过扩大市场规模,提升了碳市场流动性。
“通过参与广东碳市场,碳市场控排企业2020年排放量与纳入碳市场当年相比,整体实现绝对量减排。”李原表示,2020年,广东纳入控排的行业累计减排量就已达5923万吨,减排幅度达16%。其中,电力和造纸行业排放量减少幅度达25%左右,民航、钢铁行业排放量减少幅度分别达6%和1%,水泥行业排放量保持平稳。而截至2023年12月10日,广东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2245亿吨,占全国碳交易试点34.31%,累计成交金额62.66亿元,占全国碳交易试点33.27%。
此外,碳市场对落后产能产生更大的成本压力,使落后企业逐步退出市场。“自纳入碳市场以来,已有66家控排企业关停、停产或降产至控排门槛以下,该类企业年排放量规模达1480万吨,有效促进广东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开展跨境人民币碳交易试点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
李原介绍,国际绿色金融合作方面,广碳所一直在积极部署。广东作为最早开展跨境人民币参与碳交易的试点之一,已累计开展跨境人民币碳排放权交易金额2573万元。积极探索港澳协同,推动跨境人民币参与广东碳市场的便利化措施,希望以此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
“我们积极地与港澳在绿色金融、碳金融、转型金融、碳达峰碳中和等相关领域开展前瞻研究合作,希望中国以及广东的经验被世界更多的企业看到和借鉴。同时,省生态环境厅对于广碳所开展碳市场业务创新持鼓励支持态度,开展了碳市场跨境交易和国际碳市场合作的前瞻研究。”
此外,在第28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议期间,“应对气候变化广东方案”主题边会在中国角举行。李原表示,此次边会与国家“中国角”主题内容相配合,重点展示广东省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机制和实践成效。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易所、机构进行碳市场、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与交流,对于后续持续同国际机构开展在应对气候变化、碳市场、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发挥双碳要素交易平台作用,做好纽带桥梁作用,也为讲好‘双碳’广东经验和中国故事,为绿美广东提供支撑、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市场化机制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大助力
建议企业考虑实现长效合规,以及最优化实现下游的需求
“企业参与到碳和绿色要素市场中重点在于参与的方式,在市场发展过程中,我们认为相对于‘买到的结果’而言,‘买的过程’更为重要。”李原表示,目前从全球到国家,都在积极推崇市场化机制,但不给企业提供市场化机制,这反而会阻碍企业ESG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为了减碳而减碳对于企业本身是一种非常有害的指导,对于企业而言一定要提供多样的选择,因此市场化机制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推手。
以地方碳普惠机制为例,企业参与地方碳普惠既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减排目标,同时又可以支撑地方低碳发展,可谓一举两得。广州市生态环境局依托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建立的广州碳普惠自愿减排注册登记平台在今年11月6日正式上线,注册登记平台的上线是广州市生态环境局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广州碳普惠闭环发展、拓展减排量消纳渠道、实现价值转化的关键一步。
据李原介绍,广州碳普惠自愿减排注册登记平台是广州碳普惠自愿减排量持有、变更、清缴和注销的统一登记平台,碳普惠平台为个人、社区家庭和小微企业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是全国多层次碳市场的组成部分,是其他碳市场机制的有效补充。
同时,广州市碳普惠平台在与广东省碳普惠平台形成互补效应的基础之上,结合广州市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在绿色出行、绿色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公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小微企业节能减排等场景上进行碳普惠的核证开发与消纳,形成自身独有的GZCER碳普惠产品,通过交易和激励机制、动态监管和退出机制,打造成市域范围内的碳普惠服务平台样本。
李原建议,随着国家在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企业参与市场化机制的各项成本包括碳交易的成本,都会逐渐降低。此外,对于市场化机制而言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实现相关目标,最后来提升企业的ESG表现。“企业往往会忽略搭建低碳供应链,以及协同减排和压力传导的问题。企业在做ESG合规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时候,要考虑的是如何实现长效合规,以及最优化实现下游的需求。”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邱康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