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讲述电影《第八个嫌疑人》原型案件:回望28年前惊天大劫案 更感治安环境今非昔比

图片
图片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璐瑶 鄢敏 郭思琦 邹丽珍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璐瑶(除署名外)
1995年12月22日,冬至日的清晨,广州番禺易发商场附近一家银行门前,几声枪响,一辆装有1500万元现金的运钞车被劫走,车上一名押钞员被枪杀。这宗新中国成立以来涉案金额最大的武装劫钞案,震惊全国。广东警方历经二十余载不懈追凶,2017年1月5日方成功抓获该案最后一名嫌疑人。
近期,以番禺1500万元大劫案为原型的电影《第八个嫌疑人》上映,这宗惊天要案及警方不懈追凶的历程再次引起多方关注。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三位案件亲历者,听他们讲述被搬上银幕的真实大案故事。
图片
刑警王泳波:
“20多年里,我们没有放弃过追凶”
“这张照片里的人就是我。”今年12月,广州市公安局退休民警王泳波来到广州警察历史展参观,一眼认出了展板中自己的照片。
这张照片定格的瞬间,是1995年12月24日——番禺1500万元大劫案案发第三天。照片中的年轻小伙,是时任番禺公安局刑警大队技术中队副中队长王泳波。他正俯身从一辆面包车的座椅夹缝处仔细提取痕迹物证,这是他对涉案运钞车进行的第二次勘查。
王泳波回忆,案发后,全省在陆路、水路设下重重关卡围追堵截嫌疑人。12月23日,警方接到群众举报,一辆面包车停在顺德一河道边,车里有多个铁皮箱。接报后,他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勘查,发现这辆车就是被案犯抢劫的运钞车。
时隔28年,王泳波仍记得自己第一次抵达现场时的情形:一辆挂着“粤AR0747”牌号的白色海狮面包车停在顺德一河涌边,车头右前座上,一名穿着制服的押钞员伏在车上,已死去多时,座位上有大量血迹和枪弹痕迹。车上还有数个装钱的铁皮箱,有的已被撬开。
通过对现场的多次勘查,王泳波和同事们提取到大量痕迹物证,据此发现案件线索指向清远,并锁定犯罪嫌疑人何永新和何伟光,后扩线排查出该案其余嫌疑人,尤其是“一号嫌疑人”——“师爷”陈恂敏。他们的发现,为案件侦破打开了关键的突破口。
然而,事不遂人愿,此后20余年间,案件主犯陈恂敏一直在逃,直至2017年1月5日才在云南瑞丽落网。王泳波告诉记者,在负案潜逃的20多年里,陈恂敏已漂白身份、娶妻生子,听说还当了大老板,但一见到广州来的民警,他马上就知道是什么事了。
时至今日,再度回想起这宗惊天大案,王泳波感慨地说了八个字:天网恢恢,疏而不漏。“20多年里,我们一直没有放弃过。当年在现场的很多同志都已经退休了,但我们一代传一代,接力追凶,不把这个案件侦破决不罢休。”
王泳波也谈到,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警务技术的迭代革新,广州的社会治安防控水平相比上世纪90年代有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充满安全感的环境里,犯罪分子肯定跑不掉。
图片
宣传民警周晓辉:
持相机冲锋,记录“寻踪擒劫匪”历程
最近,广东省公安厅退休民警周晓辉看了热映电影《第八个嫌疑人》,再度回忆起了28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
1995年12月,番禺武装劫钞案的消息传来,时任《广东公安报》摄影记者、采访部主任周晓辉和同事立即随警而动,第一时间赶到了顺德发现运钞车的现场。随后,他又陆续跟着案件侦破的进程,转战番禺、珠海、清远、广西等地采访、拍摄。
1996年1月8日,《广东公安报》推出《番禺特大劫钞案侦破专刊》,详细披露了整个案件侦破过程。这份报纸,周晓辉珍藏了近28年。
现场提取痕迹物证、鉴定现场遗留物品、警犬搜捕、嫌疑人落网、审讯……专刊中,周晓辉用一组照片展现了广东公安“寻踪擒劫匪”的不懈历程。
“这是我们的公安干警在柳州抓获第一个落网的嫌疑人何永新,紧接着又抓到第二个落网的嫌疑人何伟光。后来我们跟到清远阳山,其间听说广西有线索,又连续开车去了广西,回来之后听说阳山抓到了案犯何冬海、袁长荣。再后来,在广西藤县抓获案犯吴兆全……”看着报纸上的照片,周晓辉追忆当年报道历程,往事历历在目。
用真实图像见证警史,周晓辉被大家称为“持相机冲锋的警察”。回望往昔,他仍为广东公安“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所感动。他告诉记者,当年的破案条件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很多痕迹物证需要在现场一点一点地找,很多破案线索需要一点一点地追。而今,我们不仅有严密的防范网,还有强大的科技力量作后盾;不仅有群众的雪亮眼睛,还有恢恢“天眼”。
“我感觉,这类案件很难再发生了。”周晓辉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中,番禺1500万元大劫案发生后,运钞车的安全问题得到重视,押运队伍也逐步走向专业化,整个社会的治安防范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也越来越强了。
图片
政法记者刘海陵:
媒体发声,推动押钞走向规范化
时隔28年,再度谈起番禺大劫案,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原党委书记、社长刘海陵记忆犹新。“1500万元现金,印象中是国内数额最大的武装劫钞案。”
当时,刘海陵是《羊城晚报》一名政法记者,多次采访报道震惊全国的大案要案。1995年12月22日,劫案发生后,刘海陵第一时间跟进,其后步步紧追,独家披露了许多破案的幕后故事。直到2017年1月5日,这起惊天大案最后一名嫌疑人被抓获,刘海陵得知消息时,脱口而出该人的名字:陈恂敏。
“这个案子破得很精彩。”回想侦查、追踪、抓捕的种种细节,刘海陵对广东公安干警由衷感佩。从广州到阳山、连州,乃至广西,他见证了警察一路追逃的艰辛,也被他们不懈破案的精神打动。“广东公安对罪犯的震慑力是出了名的,当年有影响力的大案全破了。”在他看来,这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既有全国一流的痕迹、枪械检验技术,也有扎实的群众基础,才能将在逃多年的凶犯悉数捉拿归案。
除了案件本身,刘海陵认为,此案带来的改革影响更为深远。当年,在案件报道中,通过深入研究,他发现了银行押钞存在的漏洞:经济警察不下车警戒、押钞车辆为普通面包车。于是,刘海陵与多位同行先后发声,呼吁规范经济警察押钞制度,具体到人员、枪械、站位等。
“站在第三方角度反思现状,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在媒体推动下,番禺大劫案后,广东所有银行系统逐渐完善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押钞流程:押钞车到达后,由经济警察握枪站在押钞车四个角,并且护送提钞人员。由此,一宗抢劫案改写了银行经警押钞的规范动作。“现在生活环境这么安全,离不开当年打下的基础。”刘海陵说。
如今,番禺大劫案被改编搬上大银幕,重回公众视野。作为亲历者,刘海陵感触尤深。在他看来,新闻工作者要继续发挥作为时代哨兵和瞭望者的功能,在报道中促进百姓与职能部门良性互动,从而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