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城日记 424

翁城,我们来了!但见此地:山川秀媚,土地肥沃,民风淳厚,人物磊落……我们行走,我们看见,我们阅读,我们感受,我们沉默,我们呼唤,我们耕作,我们收获。行走美丽中国,助力乡村振兴。即日起,本院特推出“翁城日记”,用志其事,以壮我行。
图片
2023年12月31日 星期日 广州
今天,2023年最后一天。
昨天开始做工作上的回顾,在朋友圈里发“海报里的2023”第一期。九宫格只能发九张海报,绝大部分跟翁城有关,这些海报不仅仅有内涵,而且还有不错的艺术成色。
比如,“地球管理局翁城考古成果展”,就别有内涵。这个海报最特殊的地方,是把展览的开幕时间定在了3023年。1000年之后的今天!这当然是一种异想天开,1000年之后还有没有人类都是一个疑问,但不妨碍我们畅想1000年后人类及非人类的模样,以及我们的“功业”在1000年后的状态。这对现实是有莫大的影响的,这就是我十分强调的历史感。做乡建要有历史感,而且,这种历史感要展现在细节里。这个海报成了一个坐标,联动了我们对历史,对现实,对未来,对目标,对功业,一些根本的想法。这个海报有些细节,也值得大家关注,如AI管理员、虫洞专家之类,提醒参与的艺术家朋友们,我们立论的基础究竟都有哪些。希望所有参与到这个项目里的艺术家,都能够有面向未来的意识和意志。
还有一张很重要的海报,就是“我的中国乡村生活70年”,讲的是杨阿姨口述历史项目。目前推进得不是很理想,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包括杨阿姨突然就来了广州,没在翁城,也包括各种资源的调配还不到位。当然,我们这个构思,是有深意的,我们想通过坝子余一名农民的具体而微的生活,来切入对中国广袤乡村广阔历史的研究,——主要是微观史。
另有一款海报也很特别,那就是“翁城农民艺术家的故事”系列,其中一个故事,是专门为“团长”量身定做的,叫“我不是方力钧”。要留意一下海报里的持续时间是100年,从2023到2123,真的是别有用心、另有想法,我对这个项目的期待是非常高的,尝试以此推动一个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和一个完全不为人所知的普通农民之间,有没有可能通过艺术来让各自的人生发生或大或小或紧密或松散的链接,从而让自己的命运产生一些别样的火花。这个项目也是我们对新的当代艺术的一种探索,将相关“事主”所有的时间、空间,所有的所思、所想,所有的应然、实然,都变为艺术行动的一部分。我们不仅仅是在导演、表演,同时也在生活、生存,是在艺术概念泛化到无所不见、无孔不入的今天,应该有的一种极致表达。它既虚拟也真实,既远也近,既内也外,既高不可攀,亦低到尘埃。
我们行动最重要的部分——翁城乡村少年诗歌讲习——的海报,昨天还没有放。诗歌教育,将有更大的实践空间,这就是我们将要在翁城营造的诗歌生态。诗歌生态也是我们构建当代艺术全新格局的尝试。
回头一看,我们所有的立足点,其实都在人,都在人民。人民的发动,人民的理解,人民的疑惑,人民的联动,是我们进行一切艺术实践的出发点和落实点,通过这么久的实践,我们深有所感。关于人民在艺术实践中的意义,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当然就是牢牢把握好自己的“主体性”,但前提是什么呢?当然是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的存在。为此我们做了大量工作,首先让人民群众意识到“我”的存在,意识到我作为主体的存在,这是我们一切艺术实践的前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撰文/张演钦
编辑/王绮彤
审校/赵旭虹
核发/张演钦
责编|王绮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