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古画中人在博物馆跨年是什么感受?看展览原来可以这么好玩

图片
一边是唐寅笔下的仕女,姿态婀娜,衣袂飘飘;一边是年轻的参观者们,身着文艺复兴时期的蓬裙,屏息凝视。透窗侧望,达·芬奇笔下的女子头发飘散,身着汉服的观众们围绕在“她”的身旁。隔着一道几乎看不见的低反玻璃,历史与现实、艺术与生活、东方与西方奇妙地连接在一起——昨夜今晨,上海博物馆举办“对话达·芬奇——迎新奇妙夜”,鼓励观众变装成画中人,一起在博物馆迎接2024年的到来。不少参观者表示,在参观展览、了解历史之外,没想到博物馆也能这么好玩。
图片
跨年夜排队进入博物馆的观众们(上海博物馆供图)
12月31日晚上17时45分,上海博物馆门前已有不少盛装而来的参观者等候入场。市民陈女士和朋友得知上海博物馆将在跨年夜举办迎新活动,并且为呼应“对话达·芬奇”特展,鼓励观众们变装身着传统汉服或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古典服装来博物馆时,立即和朋友一起预约前来。“博物馆是展示历史文化的地方,无论中外博物馆我都会穿着汉服参观。”陈女士说,此次特展展出唐寅的《秋风纨扇图》,她选择画家同时期的明制汉服,浅色对襟长外套大袖宽袍,下半截露出织金布料马面裙。“汉服包容性很强,像我们中国人一样。”
图片
不时有身着汉服的年轻观众打卡拍照(简工博 摄)
走在上海博物馆里,汉服成了不少小朋友的新年新装,陌生家庭一起在大厅拍照;“对话达·芬奇”特展门前排队的人群中,科技感十足的机能风外套和长度及地的汉服交织,还有结对而来的朋友分别身着同色系的汉服与西式蓬裙呼应特展主题。参观者蔡女士用衬衫搭配马面裙,再披一件长羽绒服外套。“汉服不是‘古装’,无论审美还是功能,它都可以融入现代生活。”蔡女士很高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把汉服当作日常服装来穿着,“古画中人可以走进现代,融入生活,博物馆举办这样的活动别具意义。”
图片
汉服成了不少小朋友的“新年新衣”(简工博 摄)
在鼓励观众们沉浸式观展之时,上海博物馆带头“变装”。去年“今夜无眠·上博十二时辰艺术嘉年华”曾推出的“名画角色扮演”活动再次回归,此次工作人员化身“对话达·芬奇”特展中数位艺术巨匠及名作中的人物形象,穿行于观众之中,不时与参观者邂逅。带着黑色帽子、一头花白长卷发的“达·芬奇”主动向观众介绍自己手中的调色板,“这是我吃饭的家伙”“上海博物馆邀请我来和一位姓唐的中国艺术家对话”。而手持葫芦形团扇的女子,粉色上衣披挂着蓝色披帛,腰间系着几何感古典图案一层裙装,“神还原”《秋风纨扇图》中的仕女。
图片
上海博物馆工作人员再次化身画中人和艺术家(上海博物馆供图)
晚上19时,音乐声响彻上海博物馆中庭大厅。首个出场的三人乐团带来《海上新乐三章》,吉他配笛子撞出欢快的旋律,劲道有力的架子鼓手,穿着水墨渐变的中式长衫。演出曲目除中外音乐演奏和经典歌曲《饮酒歌》《今夜无人入睡》,还有去年热门电视剧主题曲《去有风的地方》及越剧《天女散花》,不少观众笑言“中西融汇,古今绵延,雅俗共赏”。
图片
奇妙夜首场演出,吉他与笛子和鸣,架子鼓手身着长衫(上海博物馆供图)
“过去一说到博物馆,大家想到的都是严肃庄重,如今上海的博物馆越来越展现出有趣好玩的一面。”观众崔先生发现,此次奇妙夜上海博物馆每个展厅门口都亮出了醒目“英雄帖”,邀请观众临摹此次特展中达·芬奇的《头发飘逸的女子》和唐寅的《秋风纨扇图》,风格形式不限,持续至今年3月31日,截稿后由上海博物馆专家评出奖项。“‘在博物馆画画’近年来风靡社交媒体和年轻人,上海博物馆还挺时髦。”崔先生说,严肃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也可以用更亲近更具参与感的方式呈现,“板着脸教学是一种方式,但有趣的策展、丰富的活动,才是如今年轻人更喜欢更易于接纳的方式。”
自称是上海博物馆的粉丝的胡先生常常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观众留言,希望博物馆推出“不眠夜”“午夜场”。“跨年夜是浪漫的一夜,博物馆改变惯例让观众跨年迎新,是对大家期盼的热切回应。”
“跨年是一件应该有‘仪式感’的事,在博物馆跨年非常新鲜,而且有了不一样的文化底蕴。”市民陆先生表示,越来越凸显的“文博热”说明大家对更深刻地了解自我、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有了很大的渴望,“跨年是对未来的期许,博物馆里藏着历史传承的密码,在这里迎来新的一年,让我对未来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