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前总编辑谭楷:不惑需要不断开拓视野、积累知识丨不惑 2024

谭楷刚过完八十岁生日。电话那头的他,声音依旧中气十足。作为执行主编,谭楷近期还在编辑《看熊猫》杂志,刚出版的第10期是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专刊,大会吉祥物科梦是一只熊猫。“今年熊猫太忙了。”谭楷笑着说。
科幻与熊猫,不仅是这一期杂志的主题,也是织就谭楷人生的两大主线。作为《科幻世界》的前总编辑,谭楷见证了中国科幻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而作为大熊猫文化研究专家,谭楷也感受着多年来大众对熊猫关注热度的变化。
四川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吴显奎曾用三个词形容谭楷:激情、熊猫和《科学文艺》(即后来的《科幻世界》),说这三者构成了谭楷的生命三原色。
谭楷说:“我是极力避免自己的生命死气沉沉。人的生命应该是一条小溪,不停地在流动……”
几十年来,谭楷跟科幻、跟熊猫的部分故事,也被《南方周末》记录下来。如今,《南方周末》即将迎来“不惑之年”,早已经历这一阶段的谭楷分享,要达到“四十不惑”,需要“多看、多思索、多观察、多阅读、多交流”。
图片
谭楷。农健/绘
“人不能按照自己的喜怒哀乐去塑造熊猫”
2004年,从《科幻世界》杂志社退休后的谭楷被邀请去创办熊猫杂志,当时国内还没有一本专门的熊猫刊物,谭楷又正好对熊猫特别了解。1980年代起,他曾多次跟随动物专家前往大熊猫野外观察站探寻熊猫踪迹,发表多篇大熊猫相关文章。
“我这个人就喜欢保护,保熊猫、保房子(编者注,指历史建筑)。”谭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近二十年来,谭楷为熊猫杂志编辑了上百万字文稿,而他自己,也一直在写熊猫相关的文章。
2007年,是大熊猫迁地保护20周年。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熊猫曾经历两次饥饿危机,上百只熊猫遭遇不幸,为了保护它们,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应运而生。那个年代,人工繁育大熊猫很困难,即使在自然交配的基础上辅以或完全实施人工授精,大熊猫还有“育幼难”一关需要攻克。
过了二十年,这些难题已基本被克服。当时在《南方周末》邀请下,谭楷回顾并写下了这一段大熊猫迁地保护、人工繁育艰难的历史。两年后,谭楷又受邀在《南方周末》写下另一篇文章《谁最先发现了大熊猫?》,那一年刚好是科学界认定的大熊猫被发现140周年——1869年4月1日,法国传教士戴维神父发现大熊猫。
当时谭楷观察到,大众并没有很认真地考虑过大熊猫被发现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已记载了数十个对熊猫的命名,如貔貅、食铁兽等,因此应该是中国人发现了大熊猫。
“(这里面)有一个科学发现的问题,要按照人家(动物)分类学(的要求来命名),才算是你发现的,我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谭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把“发现”的美誉授予戴维是因为它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发现,遵循了国际公认的标准。
谭楷感受到近些年来大众对熊猫的关注越来越高,“熊猫有一点什么动静,马上都知道了,传播很快”,但同时他也注意到,部分熊猫粉丝可能存在“偏听偏信”的问题,比如有的熊猫爱咬指头,为了防止它们将自己咬肿,饲养员可能会拿小棍轻轻敲它以示提醒,但这种行为也许会被外界放大称熊猫被虐待。
2023年3月,谭楷在南方周末播客上也聊到这个话题,当时他无奈地说,熊猫奶爸奶妈是个高危职业。“我认为现在需要好好地普及一下动物知识。还有,熊猫我们宠爱它,(但)宠爱不能当宠物,一定要保持它的野性,保持它的本能。人不能按照自己的喜怒哀乐去塑造熊猫,这是很可笑的事情。”谭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愿人类高贵,善良,乐于助人”
谭楷离开《科幻世界》工作岗位已有二十年,但他依旧与科幻紧密联系在一起。2023年10月,谭楷参加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的沙龙活动,与科幻作家罗伯特·索耶就大熊猫“移民”火星一事展开畅想。
罗伯特·索耶想象,人们可将熊猫的精子和卵子带上火星,之后进行胚胎培育。而如果熊猫上火星,可以将竹子也一起带去,火星的引力约为地球的0.375倍,竹子可能会长得更好。不过人和熊猫或许会越长越小,因为火星上生物成长所需的其他微量元素比地球少。
谭楷笑称:“(熊猫上火星)也许大家觉得不起眼,但说不定,几百年后,这个幻想真的能实现。”在他看来,畅想大熊猫“移民”火星的意义在于“人类敢于进行科学幻想”,就像儒勒·凡尔纳,曾想象地球向月球发射炮弹建立地月联系。一百多年后,人类实现登月。
谭楷回忆1980年代人们对科幻的质疑与批判。早在1979年,便有科幻小说是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论,前者认为必须按照科学原理及科学结论写小说,后者则认为“科幻小说”的主要任务是传播科学思想,激发想象力。
“科幻和科学是两回事。”谭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但当时,人们还未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有些科幻作家会因科幻小说的情节无法得到当时科学的验证而受到批判,比如叶永烈。
在他的科幻小说《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中,地质队员在珠穆拉玛峰上发现的恐龙蛋孵出恐龙,这一情节在当时被批判者认为是“伪科学”。直到1993年,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上映,从河南发现的恐龙蛋被破解部分遗传密码,叶永烈的超前想象力才为大众认可。遗憾的是,那时他已不写科幻小说,改写传记文学了。
“我觉得这是很可笑的事情。”谭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那个时期,他曾联合童恩正等十二位科幻作家发表公开信,支持叶永烈,反驳对科幻小说的无端指责,但无济于事。1983年,各省科普期刊纷纷“关、停、并、转”,出版社也停止出版科幻作品。“一下一片萧条”,谭楷这样形容当时的科幻环境。
那年他正好四十岁,虽环境艰难,但谭楷“还是要坚持”。最困难的时候,他们只能“以书养刊”,比如出版少儿科普读物《晚安故事365》等,以填补亏空。他们坚持了近十年。
2021年,谭楷参加南方周末“文学之夜”活动,谈到人类的未来时,谭楷提到了歌德的诗:愿人类高贵,善良,乐于助人。他认为,这句诗可以给人类定下标准,对照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给机器人提出的三条标准。这也是他对人类未来的期待。
中国科幻由低潮走向繁荣,谭楷一一亲历。“从迷茫到不惑,是一个艰难曲折,甚至走一些弯路才能成熟的过程。”谭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要达到不惑,“需要不断开拓视野、积累知识、渐渐认识世界、修正错误认识。”
南方周末记者 翁榕榕
责编 刘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