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点也找不见外国游客,为什么疫情结束他们依旧没回来?

据新华社消息,中泰两国将从3月起永久互免对方公民签证,从去年12月开始,国内陆续开始对一些国家实施免签政策。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是即使外国人来华政策恢复至疫情前,入境游市场依旧低迷。
从五一假、国庆假到刚刚过去的元旦假,出门在外的你,大概率也会注意到一个现象:
过去景区里常见的外国人,肉眼可见地少了。
为什么外国人不爱来中国了?
入境游客的确减少了
数据可以证实这一变化。
以航线众多、国际交流频繁的上海为例。根据上海市统计局数据,2023年1月至11月,到访上海的外国游客为209.6万人次。同比疫情期间显著恢复,但也不足2019年同期的三分之一。
图片
根据统计口径,这里的“游客”其实是泛指,包括了商务、探亲、学术交流等多种目的。比如,参展商业博览会、华人看望亲友,都记在旅游类目中。 
如果以相对严格的“过来玩”的休闲旅游人数来算,到访中国的游客就更少了。
根据文旅部公布的入境游数据(包括港澳台居民与外国游客),2023年上半年,中国旅行社接待了47万7800名入境游客,仅为2019年同期的5.58%
此外,比较两个时期的入境旅游客源地数据,最大的变化是,客源地的多样性也降低了。不到48万名入境游客中,港澳台居民还贡献了一半。
图片
其他地区的比例从2019年的22%,降到了2023年的7%,同时,少了美国、日本游客的身影,而他们曾经是主力。如今,越南、韩国人是到访常客。
但这些亚洲国家的朋友,其实难以识别是不是自家人。种种现实,促成了大家的印象:大街小巷里的“老外”面孔,不常见到。
后疫情时代,亚洲旅游都没恢复
事实上,后疫情时代,亚太地区的游客恢复量都不行。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截至2023年9月,亚太地区的国际游客恢复量,仅为2019年同期的62%,落后一步,在全球主要区域中垫底。
反而是中东地区,恢复强势。其国际游客到访量,甚至比2019年高出了20%。欧美等地的旅游业,形势也较好。
因此,当盘点2023年哪些城市吸引到了最多的国际游客时,巴黎、伦敦、迪拜等知名的旅游城市,继续入榜前十。
同时,还出现了中国人不太熟悉的土耳其两座城市:伊斯坦布尔和安塔利亚。
图片
土耳其的旅游业其实相当发达。
长期以来,凭借热气球、温泉、烤肉等旅游元素,土耳其的国际游客数位居世界前列,颇受欧洲游客欢迎。只不过,由于路途较远,土耳其游不算中国游客的热选。
而亚洲地区,尚有中国香港、泰国曼谷两个城市奋起直追。同比2022年,国际游客的增长率相当喜人。
当然,元气还需恢复。回顾同一榜单在2019年的国际游客数量统计,香港曾摘下全球城市桂冠,曼谷第二,澳门位列第四。在那一年,内地城市深圳曾位列第13,已非常接近前十的成绩。
这一排名很重要,旅游跟消费有关。为了让国际游客帮忙提振经济,各地重视程度不低。
中国香港的做法就很直接。2023年全年,香港通过多次报名抽奖,向世界各地旅客送了50万张免费机票。同时,向抵港旅客派发消费优惠券——无门槛、直接用,不是满500-100元那种。
图片
香港向全球游客赠送50万张机票宣传海报丨图源香港旅游局
还有泰国,除了对中国游客免签,对全球游客的宣传力度都不小。2023年,赴泰国的外国游客超过2700万人次,相比四年前,恢复率过半。
所以有时候,浦东机场熙熙攘攘的海外人流,不一定是到访中国的,而是要去泰国——由于上海到泰国的航线多又便宜,因此,在上海中转,成为不少欧洲、中东游客的选择。
航班与签证,外国人入华的两座山
相比之下,中国的入境旅游政策开放较晚,签证流程也相对复杂。
2023年3月31日,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被许可恢复外国人入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
但恢复到疫情前的入华签证业务远远不够,相比周边国家简单的签证手续,甚至免签福利,中国旅游市场竞争力不足。
“欧洲当地旅行社也更愿意推荐签证好办的目的地,而到中国的旅游线路数量不多,”上海众信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丽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表示。
而旅行团是入境旅游的重要途径。因为长期以来,来华外国游客特征的一大特征是,年轻人不多。15岁到24岁占比仅为13.7%,45岁以上的人群则占了三分之一。
图片
国内也从去年12月开始,陆续开始对一些国家实施免签政策,效果显著。
2023年12月1日,中国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六国率先实施免签入境政策。一个月内,六国超11万人次免签入境中国。
除优化签证政策外,国际航班数量仍需恢复。
从去年末的航线数据来看,阿联酋、英国与中东地区的航线恢复到了此前水平。但这几个地方,跟中国商务往来更多,当地民众来华旅游的热情一直不高。
图片
欧美的航班数量,不太行。尤其是美国,截至2023年11月,中美直飞航班从每周48对增加到70对。但在四年前,两国之间的航班平均每周有170对。
航班少,承载量有限,价格也会贵。央视财经的报道显示,去年11月,北京直飞洛杉矶的航班均价为7500元——这已经是降价后的报价,去年初的价格是2万元。换成美元,老美也会觉得贵。据界面新闻报道,2019年美国飞往中国经济舱均价仅为4289元。
这些新变化,老外没跟上
此外,疫情这几年,国内外的新变化,导致二者间的差异与误会增大。皮尤研究中心十年间的多次调研结果显示,欧美国家民众对于中国的好感度降低,这间接阻碍了他们前往中国的兴趣。
当然,仍有不少人憧憬中国之旅。在YouTube、TikTok平台,新一批分享中国旅游体验的博主又开始活跃起来了。
聊到中国,博主和粉丝们赞美的声音很多,比如很美味、很安全、基础设施好等等,这帮助他们修正了一些刻板印象。当然,热评里面,也提到了一些挑战。
这些热评帮助我们窥探,还有更多外国人没有来中国的原因。
图片
支付问题就是一大痛点。在国内,主流消费场所使用移动支付已极为普遍。甚至出现了店家不爱收现金的现象。
但外国游客的开通程序繁琐。调查报道显示,移动支付涉及到国内手机号验证、银行卡绑定等步骤,导致外国游客开通失败率较高。
相应地,去年出国的中国游客会发现,曾经在海外日益普及的微信支付、支付宝业务,覆盖率减少了很多。
2023年,“特种兵旅游”很火,国内旅游人次迅速恢复。这也让订车票、订酒店、抢门票等环节,成为一个个大难题。
比如,故宫、长白山等热门景区,经常需要提前一周去抢。但此前,预约系统经常只支持国内手机号和身份证,外国护照机制总被遗忘。
哪怕解除了身份限制,“抢票”这件事,老外不一定“卷”得过国内游客。
想象一下我们尝试一个新线下服务的步骤:要注册、要验证码、要绑定、有时候还要人脸验证、手持证件、填写个人信息,这一串连环小妙招下来,国人都要应对小十分钟,稍有问题,就要重来。老外来了,更难。
在海外平台,游客们还提到了公共交通指引的问题。这几年,包括地铁等公共场所,逐渐将中文招牌下的英语指引换成了拼音——拼音也没错。可问题是,国人用不上,老外看不懂。换回英语还是拼音,还是都保留?如今仍有争议。
图片
合肥火车站翻译为“Hefei Huochezhan”| 央视网转引大皖新闻
以上种种,都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因为,更友好的旅游政策,对国际客流的恢复,真的很重要。
我们的政策也在跟进中。例如:
去年12月7日,中国和新加坡将互免签证,最长可待30天。今年1月2日,中国和泰国宣布永久互免签证。
外交部领事司还宣布,到今年底,所有国家按现行标准的75%收取来华签证费。
也许,2024年,我们会看到更多外国人在国内游玩的身影。萍水相逢的时候,可以热情招呼一下:“欢迎你来。好久不见。”
作者 | 小科 设计 | 小科 编辑 | 赤耳 出品 | 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
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