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买过“爱因斯坦的脑子”吗?花一块钱到底买了个啥?

 十大商品 
NEW
最近,2023年淘宝年度十大商品名单正式公布,其中《孙子兵法》、酱香拿铁、马面裙、洞洞鞋等入选,让人想不到的是,在这份榜单中,竟然出现了一种叫做“爱因斯坦的脑子”的商品。
图片
去年以来,“爱因斯坦的脑子”等虚拟情绪产品在网络上走红。电商平台上出售“爱因斯坦的脑子”的商家不少,他们往往会在商品页面上宣称“只要拍下商品,爱因斯坦的脑子就会长到你身上”,并标注一个极低的价格,实际上并不发货。有商家还玩出了花样,对商品进行了分类,比如:聪明脑、开心脑、文科脑、理科脑、考试脑等等,其中开心脑只要1毛钱,而考试脑则需要1块钱。在某网购平台,一家售卖“爱因斯坦的脑子”的店铺排名靠前,销量竟然超过4万;其他一些店铺,也有多家销量上千。
图片
类似这类无厘头的商品还有哪些,它们为什么能吸引众多消费者?背后是否存在法律风险?近日,江苏省消保委就此进行了提醒,请听来自江苏省消保委监督部工作人员龚永壮的连线:
“爱因斯坦的脑子”成为去年淘宝年度热卖商品,类似这类无厘头的商品还有哪些,它们为什么能吸引众多消费者?
除了像“爱因斯坦的脑子”这种商品外,包括“切除恋爱脑”“好运喷雾”这些虚拟产品也受到了网友的热捧。在商家的宣传中,下单“切除恋爱脑”,就会有医生在晚上顺着网线去切除你的恋爱脑;下单“好运喷雾”,就能在生活中获得好运。这些商品看上去像玩笑,但是能够爆火,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情绪价值的追逐。
虚拟商品就像是互联网上的“许愿池”。消费者通常是明知道商品并不真实存在,但还是购买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花钱买的不是真正的聪明、幸运、财富,而是自身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或者憧憬。他们通过购买这种正向的心理暗示,来缓解自身的学习上、生活上的一些压力。
售卖虚拟商品背后存在哪些法律风险?
商品可以虚拟,但是规则不能缺失。根据《消费者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是有提供真实全面信息的义务。《广告法》也有相关规定,广告不能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但是像以“爱因斯坦的脑子”为代表的虚拟商品,虽然是一本正经的宣传,但本身做不到增长智力或转运的功效,这种行为其实是游离于法律规定之外的。
目前虚拟商品的市场完全是依靠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才能运转起来。一旦有消费者去较真,质问商品到底有没有这个效果,那么相关的商家就可能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违反《广告法》《消费者保护法》相关的法律规定。
对于虚拟商品该如何规范?
我们呼吁商家或者平台在售卖虚拟商品时,不要进行过分的虚假宣传。应当在商品的宣传页面说明商品的真实情况,也可以通过对相关虚拟商品进行统一标注,或者说下单时进行提醒的方式,告知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的特殊性,从而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以避免发生消费纠纷。有关平台也应该切实履行管理义务,密切关注这种新兴消费品的投诉舆情,也结合实际情况对他们的管理、售后出台一个章程,让这种虚拟商品有规可循。
图片
这些看似“无厘头”的虚拟商品之所以受到大量年轻人的追捧与青睐,探究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年轻人面对焦虑和内耗时选择的一种疏解方式。“爱因斯坦的脑子”提供了给人情感慰藉和个性诉求的新途径,这不仅是一种轻松的消遣,更是一种情绪解压的工具。它通过与知识界巨匠爱因斯坦形象的联系,塑造了一种智慧的化身,让消费者能够在精神层面上有所共鸣,并从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提振和自我认同感。
“爱因斯坦的脑子”等虚拟商品带火的“疗愈经济”,反映出年轻人情绪宣泄调适的新变化、新需求,也说明情绪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年轻人对情绪的关注度较高。年轻人愿意为情绪买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这种简单而低成本的情绪体验成为了一种放松和愉悦的方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广义的情绪消费市场,规模至少在千亿以上,商家们也开辟出了一条新兴的情绪消费赛道。
但说到底,情绪产品归根结底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手段。买个“爱因斯坦的脑子”或许能让你忘了一时的焦虑,但要闯过眼前的难关,终归要靠自己的脑袋。另外也要提醒消费者,如果自身的情绪问题不算严重,通过购买一些情绪商品,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心理安慰,但不能过度依赖这些情绪商品。如果有比较严重的心理或情绪问题,还是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虚拟商品并不能真正改变物质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还是要靠自己辛勤的付出。
紧盯新闻事件
解答大众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