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洛阳晚报独家报道了首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洛阳人余非的事迹

图片
余非登顶途中 (受访者供图)
  2013年5月19日,45岁的洛阳人余非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第一个在世界之巅留下脚印的洛阳人。10年后,余非穿行在无人区,并乐在其中。近日,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未知世界的渴望,驱使他不断前行。
 登上世界之巅,那份震撼仍记忆犹新
  余非从小就对大自然充满好奇,中学时曾骑着自行车游遍洛阳周边县市。
  “我小时候收藏了一套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登顶珠峰的邮票,憧憬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登上世界之巅。”余非说。长大后,他到武警部队服役,退伍后进入银行系统工作。
  2004年,余非主动辞职,踏上探险旅途。当年8月至11月,他独自重装穿越西藏墨脱、云南虎跳峡、四川四姑娘山等地。2008年,他驾车穿越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2009年6月至8月,他先是登顶“冰山之父”——新疆慕士塔格峰,随后独自重装反季节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无人区。2012年3月至4月,他随科考队驾车穿越可可西里、羌塘。
  2013年是人类首次登顶珠峰60周年。这一年,在朋友们的资助下,余非踏上了追梦之旅。3月28日,他从洛阳出发,与另外9名登山运动爱好者组队。4月10日,他们进入尼泊尔,在珠峰南坡大本营进行适应性训练。
  5月15日,经过对天气周密的分析,余非和队友从珠峰南坡大本营出发,沿着几乎垂直的岩壁、冰壁,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艰难跋涉。经过4天奋战,余非和队友来到距珠峰最近的四号营地。这里的海拔为7920米,一名队友出现不适症状,留了下来。当地时间5月18日19时,余非和另外8名队友向珠峰挺进。
  “离顶峰越近,体力下降得越厉害,呼吸越沉重。我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爬上山顶,平安回家。”余非说,5月19日清晨日出时分,他和队友终于站在了世界之巅。他在距顶峰不远的岩壁上,目睹了日出的过程:太阳从地平线射出几道金光,天空犹如巨大的幕布被缓缓拉开……那份震撼,他记忆犹新。
晚报刊发独家报道,他的故事引发关注
图片
2013年5月30日,晚报对余非登顶的报道 (版面截图)
  对余非来说,登顶成功让他意识到矢志不渝、坚持梦想的重要。
  “最难忘的是途中遇到先行者的遗体。他们静静地倒卧在路旁,为后来者指引着前行的方向。”说到这里,余非的情绪平静淡然,如冰川融水在峡谷间缓缓流淌。质朴的语言背后,是历经坎坷、劫后余生的从容。
  余非说,下山途中,他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当地时间5月19日7时左右,他们开始下山,计划撤往四号营地。在海拔8700多米的“希拉里台阶”,他们与另一支上山的队伍迎头相遇。这是一段悬崖的台壁,仅有30厘米宽。按照国际惯例,下山的队伍需要让行。标准动作是,下山者解开安全锁,从悬崖外侧凌空绕过上山者的身体,再回到主路上。脚下是2000多米的悬崖,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
  就这样,余非用了两个多小时,才逐一绕过上山者,这时,随身氧气所剩不多,他的手指已经冻僵。后面的道路也惊心动魄,余非在岩壁和冰壁上3次滑坠,幸亏每次在急速下坠过程中,他都死死拉住了安全绳,才有惊无险。
  2013年5月30日、6月4日,《洛阳晚报》独家报道了余非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引发各界关注,众多读者、网友为余非点赞。作为洛阳民间探险英雄之一,余非此后应邀参加了一些公益活动,向公众传授户外探险的注意事项,激励青少年锻炼身体,全面发展。
行者无疆,他的足迹遍及全国
  近年,余非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汽车拉力赛的通信保障工作中,参与保障了中国环塔(国际)拉力赛、丝绸之路拉力赛、达喀尔系列中国拉力赛等大型赛事,找到了爱好与工作的最佳平衡点。
  “这些比赛的赛道长达数千公里或上万公里,大多是无人区,通信安全是重中之重。”余非说,每次大赛的前一周,他都会和通信保障团队带着饮食补给、无线电设备,深入不毛之地,寻找中继站的最佳位置。为登上一个山头,他们经常穿行在没有道路的荒山野岭,背着发电机组和通信器材爬到山顶,建立信号发射中继站,一忙就是三四天。
  “最难忘的是2017年举行的达喀尔系列中国拉力赛,这项顶级赛事首次在中国举办。我坐着飞机,带着两台中继设备,在空中盘旋,一个班次就是十多个小时……”余非说,从空中俯视地面,一辆辆色彩斑斓的赛车咆哮着飞驰而过,身后拖起滚滚烟尘,那场景让他激动不已。
  工作之余,余非依然会参加登山和穿越探险,其足迹覆盖全国各省份近300个地级市。“驱使我前进的动力,是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余非说,多年的探险经历,让他收获了自信、坚忍和对自然的敬畏,这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期待每个热爱生活的人都能培养自身的爱好,注重人格的塑造、体魄的锻炼,不断追求生命的质量。(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孟山 通讯员 涂晓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