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试图通过头孢+酒自杀的人成功了吗?

图片
“头孢加酒说走就走”流言催生新型自杀方式
“头孢加酒说走就走”的流言在我国广泛传播,越传越玄,“头孢加酒”俨然成了一种粘上死挨上亡的杀人利器。
比如,前不久就有媒体报道,上海一女子服用头孢后,只因为吃了半片包装袋写着“内置食品用酒精保鲜剂”的面包出现呼吸困难,,就被认为出现了“头孢加酒”导致的双硫仑样反应,差点要了命。
问题是,这种面包根本不含酒精,只不过是包装袋内使用了含有酒精的保鲜剂。
也就是说,该女子吃的这半片面包根本没有酒精,不知道这都能扯上“头孢加酒”,是何道理。
退一步讲,即使这半片面包粘上了酒精的“煞气”,沾染的可以论分子个数数的酒精,又是如何造成“头孢加酒”的双硫仑样反应的?
要知道:
无论是双硫仑样反应,还是正牌的双硫仑反应,都是剂量依赖性的
所谓双硫仑样反应是指,有一些物质具有类似戒酒药双硫仑的作用,
图片
可以抑制体内负责分解酒精代谢产物乙醛的醛脱氢酶的活性,造成乙醛代谢障碍而堆积在血液中,引发系列不愉快的反应。
由于使用双硫仑作为戒酒药引起的这种反应称为双硫仑-酒精反应(disulfiram-ethanol reactions),通常简称为“双硫仑反应”;这些具有与双硫仑相似物质引起的反应被称为双硫仑反应。
由此可见,这种反应依赖于体内乙醛堆积的水平;而乙醛在体内的堆积量又依赖于以下两个因素:
不管是双硫仑还是双硫仑样物质对醛脱氢酶活性的抑制程度;
以及,体内可以用来转化为乙醛的酒精量。
也就是说,无论是无论是双硫仑反应还是双硫仑样反应,都是至少两种物质的剂量依赖性的
双硫仑对醛脱氢酶活性的抑制是“最强”头孢的10万倍
研究已知,双硫仑对醛脱氢酶活性的抑制是不可逆性的,具体机制至少包括自身双硫仑含有的二硫键可以与醛脱氢酶上半胱氨酸残基反应,造成酶不可逆性的失活;同时还释放一种具有螯合金属离子的代谢产物,通过螯合酶依赖的金属离子,进一步抑制酶活性。
双硫仑不可逆性灭活醛脱氢酶,酶活性的恢复需要酶的再生,这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因此,只要在一段时间内连续使用双硫仑,体内的醛脱氢酶就会不断被灭活,直到酶活性至少降低50%,此时即使喝少量的酒,也有可能造成体内乙醛的堆积,引发反应。
当然了,饮酒量越大,体内乙醛堆积越多,反应越明显。
这也就是双硫仑作为戒酒药使用,需要连续服用多天,才能发挥效力的原理。
在双硫仑开始应用于戒酒时,使用的剂量非常大,是目前所推荐剂量的10倍,每日治疗剂量在1000至3000毫克。
比如,文献记载的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病例双硫仑的治疗方案是:
第1天服用双硫仑2000 mg,第2天1500 mg,第3天1000 mg,第4天服用500 mg/ 4个半小时后,开始喝酒进行厌恶疗法。
相比之下,被认为可能会引发双硫仑样反应的头孢菌素,需要含有可螯合金属离子的N-甲基四唑硫醇基团,这些头孢菌素包括拉氧头孢、头孢曼唑、头孢甲唑、头孢烯酮、头孢甲肟、头孢哌酮、头孢替安、头孢噻啶等。
而且,它们对醛脱氢酶的抑制是竞争性的,即是可逆性的,不能灭活。
重要的是,这些药物对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比双硫仑弱的多。
图片
以其中最强的头孢哌酮来说,实验室研究表明其抑制能力比双硫仑低4、5个数量级,即仅有万到十万分之一。
因此,说某些头孢菌素可能具有引发双硫仑样反应的作用,仅仅是理论上的,临床上根本不可能引发真正的双硫仑样反应。
这一实验结果在1980年代末发表后,国际医学界就完全放弃了对头孢菌素可能引发双硫仑样反应的研究,更遑论因此导致死亡。
而且,迄今,国际医学界也没有报道过任何一例获得有力证据支持的由使用头孢菌素引发的双硫仑样反应。
这也就是我之前曾发文质疑“头孢+酒,只有在中国人才会发生双硫仑样反应?”的原因。
如果“头孢加酒说走就走”成立,“沾酒就脸红”的人早都死绝了
还有一个比上述比较研究更强有力的证据,可以说明“头孢加酒说走就走”的荒唐透顶,那就是,“沾酒就脸红”的人,由于基因变异的关系,体内的乙醛脱氢酶几乎完全没有活性。
如果某些头孢菌素对醛脱氢酶活性仅存在理论上的抑制,就可以导致“头孢加酒说走就走”,那么,“沾酒就脸红”,还要硬喝酒的人,早都死绝了。
研究已知,负责氧化分解乙醛的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包括细胞质内的1型醛脱氢酶,和线粒体内的2型醛脱氢酶。
前者活性很低,乙醛的代谢主要依赖于后者。
在东亚地区的黄种人中,越16-40%编码2型醛脱氢酶的基因发生了变异,每携带1个拷贝的变异基因,酶活性越降低100倍;携带4个拷贝的纯合子,体内的醛脱氢酶几乎完全失活。
这也就是这些人只要沾哪怕一丁点酒,就会脸红,实际上就是发生了最严重的双硫仑反应的——如上所述,使用双硫仑只要灭活50%的酶,就可以引发双硫仑反应,达到戒酒的目的。
总之,强有力的证据都足以证明,所谓“头孢加酒”引发双硫仑反应原本就是子虚乌有。
国内媒体报道的使用临床治疗剂量的任何头孢菌素都引发双硫仑样反应纯属毫无证据支持的编造。
使用治疗剂量头孢菌素,“意外”喝少量酒就引发双硫仑样反应,甚至致死,更是天方夜谭。
那些试图通过“头孢加酒”自杀的人怎么样了?
“头孢加酒说走就走”流言的传播,尤其是一些专业人士的大肆鼓吹,让人们都信以为真,
图片
导致有人甚至误以为“头孢加酒”是一种可以确保“死得更快”的自杀方式,是的很多人不断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自杀。
既然是自杀嘛,无论是头孢菌素的使用量还是喝酒量,自然都不是常规治疗剂量或喝酒量可以比拟的,通常是“超大剂量”使用,头孢菌素动辄论几板,喝白酒也动辄论斤。
那么,这些试图通过加强版“头孢加酒plus”来自杀的人,结果如何呢?
至少从媒体报道的大量案例来说,无论使用头孢量的大小,也无论喝酒量的大小,还无论是不是附加了诸如跳河、割腕等其他的“折腾”,结局似乎只有一个:
“幸亏抢救及时,轻生者最终转危为安”。
哪怕是,折腾老长时间,才找到人,也统统被归于“幸亏抢救及时”。
图片
媒体在2023年10月报道的这个案例,男子吃了一板头孢,喝了一斤二锅头,然后还加上跳河的“自选附加”动作,结果也是“幸亏救援及时”。
图片
要知道,二锅头最低酒精度数也超过50,高的可达65度。
以60度计算,1斤二锅头就含240克纯酒精。
自杀的人通常应该是“一口闷”,那么一个体重70公斤的男性,最高血液酒精浓度就可以达到343mg/100ml,就已经有可能发生致死性酒精中毒——不是醉酒。
图片
这一例,也是头孢+酒+跳河,
图片
4排(板)头孢+半斤白酒+跳河,被救过程还竭力反抗。
图片
这一例,1斤白酒+18包头孢。
图片
这一例,1斤白酒+12粒头孢,半天才被找到。
图片
这一例,“头孢加酒”(剂量不详)后至少3小时才被找到。
图片
这一例,头孢+酒,还外带“割腕”。
媒体报道的这类试图通过“头孢加酒”自杀的案例还有很多,结局无一不是“幸亏抢救及时”,迄今没有任何一例死亡。
这些案例其实为否定“头孢加酒说走就走”这一流言提供了很强的轶闻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