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需理论与实践创新

图片
图片来源@欧阳日辉教授本人提供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金融时报,作者 | 杨涛,编辑|云阳,钛媒体经作者本人授权发布。
2023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及需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五篇大文章。其中数字金融作为直接影响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助力金融“大国”转向“强国”的重要主线,更是受到各方高度关注。在此背景下,由中央财经大学欧阳日辉教授主编的《中国数字金融创新发展报告(2023)》正式出版,恰好呼应了新形势下金融变革对于智库研究的迫切需求,具有较高的理论、政策与实践意义。
(一)当前的数字金融研究迫切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努力形成理论支撑与共识。事实上,在数字化与新技术影响下,金融理论在研究假设、研究方法、理论逻辑方面产生了诸多变革,将对金融实践带来深远影响。例如,在宏观金融领域,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应用,有助于更好地进行金融统计分析,近年来各国央行努力运用新技术,服务于经济金融运行、货币政策操作、金融风险识别等工作。再如,从微观层面看,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范式往往是从金融异象入手,探寻形成金融异象背后的规律。在大数据和前沿技术的支撑下,行为金融学研究也获得更广泛的实验基础保障。现有的量化投资模型很多就是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思路与范式支撑。有鉴于此,本书在对数字金融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基础上,围绕数字普惠金融、产业数字金融、消费金融等重点领域的理论脉络与进展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更好地厘清思路、引导数字金融创新实践。例如,本书分析提炼出产业数字金融研究落地的框架思路,对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具有突出的参考价值。
(二)围绕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等概念的内涵与边界,学界和业界近期也产生了诸多探讨。综合来看,无论怎样界定数字金融或金融科技,其背后都体现出信息技术变革与数据要素应用给金融带来的巨大冲击,其中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等都是理解数字金融实践的重要切入点,而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围绕这些领域展开全面分析。一方面,在新技术层面,本书强调了我国数字金融底层技术以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隐私计算技术和智能合约技术为代表,整体呈现精准化、智能化、安全化、规范化的发展特点。例如,本书研究发现,大数据技术是各类数字金融技术实现的先导技术,也是面向各类客户提供精准化服务的底层支撑。在数据要素与资源愈加受到国家重视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也更加注重数据要素的治理并同时提升大数据分析能力,更好地为营销、风控、反欺诈等环节提供支持。此外,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金融行业运行效率,促进金融行业向智能化发展,尤其在产品设计、市场营销、风险控制、客户服务、支持性活动等环节带来许多价值,如获取增量业务、降低风险成本、改善运营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等。
另一方面,在新业态层面,本书聚焦绿色金融、数字人民币、数智化营销、元宇宙金融等展开研究。例如,本书指出数字人民币发展提速,数字人民币支付渗透率攀升。数字人民币作为一种数字化法定货币,在应用推广的过程中需要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系统的稳定性、产品的易用性及场景的适用性等多个方面的支持,由于数字人民币运行机制与传统移动支付有所不同,第三方支付机构需要对系统、产品、场景等进行匹配性升级。未来在场景适用性方面,各方可以通力合作,基于数字人民币的具体应用场景推出定制化的产品,并积极参与B端应用场景的创新与应用。依托在海外市场沉淀的支付产品、技术、支付网络势能,寻求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等场景突破,助力中国企业扬帆出海。
(三)要做好数字金融的大文章,从根本上需要把握好数字金融价值与安全的“跷跷板”,本书在此领域进行了颇具建设意义的研究。一方面,数字金融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效率,彰显金融创新价值的重要抓手,本书对此着墨甚重。例如,分析了农村数字金融依托互联网、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致力于改善对“三农”的普惠性金融服务,在农村数字金融不断普及下,将有效减少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降低农民和农村生产经营主体融资门槛,有效缓解农村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更利于农业产业链的模式整合,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升级。再如,本书还探讨了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科创企业规模较小,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多年难以解决,间接融资、一级市场融资、二级市场直接融资通路难畅,而科技金融通过拥抱数字化与新技术,能够针对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数字金融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对风险与合规的把握。对此,本书指出数字经济时代,新模式、新业态等错综复杂。从过往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科技遇到的监管挑战,同样也是金融科技与数字金融遇到的挑战。尽管近年来“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等管理原则愈加凸显,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营环境逐渐开放的大背景下,此类边界却依旧存有模糊地带,可能带来监管真空。同时,本书还提出了科技应用可能加剧金融消费者弱势地位及信息不对称,并认为数字技术本身无害,但在与具体金融业务融合之后,也会致使传统金融风险的形成路径、特征及传递模式出现变化。当这种路径传导至末端消费者时,就会使得金融消费者面临的环境风险有所增加。
(四)基于全球视角进行比较分析,也是客观认识我国数字金融发展现状的重要着力点。在全球金融科技或数字金融浪潮之中,中国已成为领航者之一,相关领域创新与投资活跃度都位于前列。当然,我国数字金融创新仍要全面提升基于全球范围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改善技术对金融活动的正效应;完善金融制度规则,使之更公开、透明、高效、安全、便捷、共赢。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数字金融研究和探索也应进一步对标国际前沿与海外经验。对此,本书深入分析国外数字金融的案例实践,借鉴了各国金融科技与数字金融治理的经验,并对银行数字化转型、消费金融等领域进行了深度研究比较,具有开阔的研究视野和动态比较价值。
总之,本书对于政策制定者、学术研究者、行业从业者都具备参考价值,也曾获得“中国社科院第十三届优秀皮书奖”一等奖、“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相信能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