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在有动静丨“中国竹都”赤水“吃干榨净”一棵竹

赤水市拥有132.8万亩竹林,18万竹农人均占有面积7.3亩,居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竹都”。立足资源禀赋,当地将生态竹木循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围绕“吃干榨净一棵竹”,不断延长产业链条。
图片
赤水市两河口镇盘龙村村民 李荣朝
“好安逸,挖这个大笋子,比你吃起还安逸。家人们,看黄泥冬笋。”眼下正值冬笋上市的时节,在赤水市两河口镇盘龙村,村民李荣朝一边挖笋一边直播带货。
图片
靠着三百多亩竹林,他家冬日无农闲,四口人都忙碌在山上挖竹笋。李荣朝告诉记者,他家一天一个人要挖五六十斤,网店才开几天,现在已经出了几十单。
图片
除了村民自发的采收销售,如何把竹资源变成老百姓的富足产业?
图片
当地通过建园区,强加工,延长“竹链条”。赤水市每年可采挖各类竹笋15万吨,其中就有1万多吨被收购到了当地的红赤水食品产业园区,经过精深加工,变成几十种产品,2023年年产值突破4亿元。
图片
贵州红赤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德斌
“竹笋可以开发成很多产品,如果靠一家企业来开发,肯定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就通过孵化抱团,把各种竹笋的食品企业都齐聚在这个园区,一根笋的利用率百分之百,几千块钱一吨的原材料,做出来卖成几万块钱的产品。”贵州红赤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德斌介绍到。
图片
围绕“吃干榨尽一棵竹”,赤水市培育竹木类加工生产企业近300家,形成竹笋加工、全竹造纸、竹建材等6大系列300多个产品。
图片
图片
作为当地全竹造纸的“链长”,泰盛(贵州)竹资源发展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竹浆单系列生产企业,通过以商招商,引进12家公司在赤水发展造纸业。目前企业正在进行产线改造,完成后产能将达到43万吨。
图片
泰盛(贵州)竹资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宏伟
泰盛(贵州)竹资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宏伟告诉记者,赤水有50万亩楠竹,企业这次改造主要针对楠竹,现在国家也在提倡“以竹代塑”,要想把把终端产品附加值更好、做得更高,所以下一步也在考虑往纸塑发展。
图片
图片
紧盯产业发展的新方向,赤水市的这家竹板材生产企业通过拓展“以竹代塑”板块,生产出的马桶盖还被认定为生态环保的典型产品。
图片
贵州新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孔令大
“目前的订单有河北、成都、重庆、贵阳定向的厂家,一年的产值在6000万左右。”贵州新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孔令大介绍到。
图片
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鼓励主要竹产区因地制宜拓展“原料—加工—产品—营销”上中下游产业链,引导商贸流通企业与竹制品企业产销协同、供需对接。这也给赤水市竹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图片
赤水市副市长 袁贵平
赤水市副市长袁贵平告诉记者,下一步,赤水市将以“全竹高值化利用”和“以竹代塑”产业为重点,紧盯竹制品加工、纸浆模塑、新材料三个主要方向,进行强链、延链和补链,重点招引一批竹类加工优强企业,聚力打造竹制品产业示范园、纸浆模塑产业集聚区,实现竹产业全链条发展。
图片
(记者: 田婷婷 阮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