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幻觉、妄想,被大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警惕被过度诊断了!

在大家的印象中,癌症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人人闻“癌”色变。而在主流精神科里面,也有一种疾病像癌症一样,令人闻之色变,它就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六大“重性精神病”中的一种,也是最有名的一种。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双相障碍、偏执型精神障碍,但一般都知道“精神分裂”。
而且大众很可能会把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等同于“疯子”,觉得他们一辈子完蛋了,见到了都得绕路走。平常老百姓用来骂人的话,“你精神病!”,主要指的也是精神分裂症。
也就是说,精神分裂症的“污名化”仍非常严重,比抑郁症、双相障碍严重得多,病患和家属经常受到赤裸裸的歧视,他们的病耻感十分重。
要是孩子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这简直是一道晴天霹雳,父母完全无法接受,并且陷入彷徨,甚至是绝望,“我的孩子怎么会有精神病?!”
随着医学水平发展,癌症已经不完全是绝症了,在一定程度上癌症是可以治愈的。同样,所谓的精神分裂症其实并没有大众以为的那么可怕,更不是无法治愈。大众对精神分裂症有很多误解,甚至有很多临床精神科大夫对它的认知也没有与时俱进。
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精神分裂症完全是可防可治的!
即使采用主流精神病学的治疗手段,比如以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为主,有不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也恢复得很好,能正常生活。
为了让大众对精神分裂症有更加客观、科学和深入的了解,我们决定开设一个小专栏,大约会通过3篇文章,从精准精神心理学角度,深入分析精神分裂症的诊疗和病因。
今天这篇文章,就先讲讲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问题。
01、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幻觉、妄想
在主流精神医学中,精神分裂症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了解下面的详细诊断条目。
《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11版》(ICD-11)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 至少具备下列症状中的2 项(根据个体报告,或通过临床医生或其他知情者观察),且症状在1个月或 1个月以上的大部分时间内持续存在,其中至少有 1项症状符合 a~d 中的任一项:
a.持续的妄想(如夸大妄想、关系妄想、被害妄想)。
b.持续的幻觉(可以出现任何形式的幻觉,但最常见的是听幻觉)。
c.思维紊乱(思维形式障碍)(如词不达意及联想松驰、言语不连贯、语词新作)。严重时患者的言语过于不连贯以至于无法被理解(词语杂拌)。
d.被动体验、被影响或被控制体验(如个体体验到其感觉、动机、行为或思想不是由自己产生的、为被他人强加的或被抽走或思维被广播)。
e.阴性症状(如情感平淡、思维贫乏或言语贫乏、意志缺乏、社交缺乏或兴趣缺失)。
f.明显的行为素乱,可以出现在任何有目的的活动中(如个体表现出怪异的或无目的行为或不可预知、不恰当的情绪反应干扰的行为)。
g.精神运动性症状(如紧张症性不安或激越、作态、蜡样屈曲、违拗、缄默或木僵)。
注意:如果紧张症综合征出现于精神分裂症中,则应同时诊断与其他精神障碍相关的紧张症。
- 这些症状并非由其他医疗状况(如脑肿瘤)引起,也不是物质或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效应所致(如皮质类固醇的效应),包括戒断反应(如酒精戒断)。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A.2项(或更多)下列症状,每一项症状均在1个月中有相当显著的一段时间里存在(如经成功治疗,则时间可以更短),至少其中1项必须是1、2或3:
1.妄想
2.幻觉
3.言语紊乱(例如,频繁地思维脱轨或联想松驰)。
4.明显紊乱的或紧张症的行为。
5.阴性症状(即,情绪表达减少或意志减退)。
B.自障碍发生以来的明显时间段内,1个或更多的重要方面的功能水平,如工作、人际关系或自我照顾,明显低于障碍发生前具有的水平(或当障碍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时,则人际关系、学业或职业功能未能达到预期的发展水平)。
C.这种障碍的体征至少持续6 个月。此6 个月应包括至少1个月(如经成功治疗,则时间可以更短)符合诊断标准 A 的症状(即活动期症状),可包括前驱期或残留期症状。在前驱期或残留期中,该障碍的体征可表现为仅有阴性症状或有轻微的诊断标准A 所列的2 项或更多的症状(例如,奇特的信念、不寻常的知觉体验)。
D.分裂情感性障碍和抑郁或双相障碍伴精神病性特征已经被排除,因为:
(1)没有与活动期症状同时出现的重性抑郁或躁狂发作;
或(2)如果心境发作出现在症状活动期,则它们只是存在此疾病的活动期和残留期整个病程的小部分时间内。
E.这种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F.如果有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或儿童期发生的交流障碍的病史,除了精神分裂症的其他症状外,还需有显著的妄想或幻觉,且存在至少 1个月(如经成功治疗,则时间可以更短),才能作出精神分裂症的额外诊断。
上面2个诊断标准,第一个是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第二个是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都是目前全世界最权威的精神医学诊断系统。
图片
此图为AI生成
虽然它们两者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不完全一样,但它们都把这个核心症状放在了第一位——妄想幻觉,这都属于精神病性症状。
幻觉中最常见的是幻听,尤其是评论性幻听,也就是患者凭空听到他人评论自己的声音,说自己不好,甚至指责、嘲笑、辱骂自己。此外,比较常见的还有命令性幻听,也就是患者听到声音指示自己去做某件事情。
幻觉中的幻视(即患者看到了眼前其实不存在的事物)则比较不常见。而且,幻视一般不会单独出现,而是会伴随幻听或其它幻觉。
而妄想,是指患者具有与现实事实不符、甚至与其文化水平及社会背景也不符的病理信念。
说得通俗一些,就是人们都知道有一些事基本是不可能发生的,是很荒唐的,按照患者的认知水平也是应该知道的,但患者就是坚信不疑。这极有可能就是妄想症状。
最常见的妄想有3种,分别是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夸大妄想
被害妄想相对好理解,指患者坚信自身安全受到威胁,总认为有人跟踪、监视自己,目的是迫害自己。
关系妄想指患者总把周围环境中一些实际与自己无关的现象,总认为是与自己有关联的。比如陌生人咳嗽、小声讨论、做出一些姿势,电视上出现的一些画面,患者认为这都是跟自己有关的。
被害妄想和关系妄想经常一起出现。比如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往往会认为别人的言行举止都是为了迫害自己而做准备,又或者是故意羞辱、针对自己。
而夸大妄想,是指患者以为自己是有特殊才能、或者有巨大财富的人物。比如,患者认为自己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主宰别人的命运;又或者认为自己是能左右全世界的关键人物,国内外情报机构都在拼命争取自己。
除此之外,幻觉和妄想还有很多种,比如幻嗅,比如钟情妄想、影响妄想等等,但都相对不那么常见,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
02、有幻觉、妄想就等于精神分裂症吗?
幻觉、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可是,有幻觉和妄想就一定是“精神分裂症”吗?
大概20多年前,也就是国内精神科还比较落后,仍处于“精神病学”的阶段时,当时的精神科大夫普遍认为,只要患者有幻觉、妄想,那往往就是精神分裂症,然后就会下诊断。
所以,那时候有大量患者被贴上了“精神分裂症”的标签。
但最近10多年来,我国主流的精神科,尤其是一线、强一线城市的精神科已经逐步从“精神病学”发展至“精神医学”,比以前更加重视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对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越来越多的精神科大夫发现并认同,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焦虑症比较严重的时候,也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
换言之,就算患者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也不代表就是得了精神分裂症。
另外,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确立了一种新的精神障碍——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这也是我们之前多次提及的“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只是中文翻译有所不同。
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患者遭受了较多的心理创伤事件,其中有一些还比较严重,无法摆脱,比如持久严重的家暴或者持续的校园暴力等。他们既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也有明显的情绪障碍。
而且,虽然2018年世卫组织就确立了这个精神障碍,但中文版的《ICD-11精神、行为与神经发育障碍临床描述与诊断指南》直到去年(2023年9月)才正式出版。所以,国内很多精神科大夫并不了解这个精神障碍,甚至还不知道它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患者如果出现了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也有可能会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比如,去年有一个新闻事件上了热搜。13岁的“网瘾”男孩陆青被父母送到了一所“戒瘾”机构。
其实也不是“送”,而是父母跟机构的工作人员商量好之后,工作人员把陆青“绑架”到集训学校,对他进行了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和体罚,有一名男教官还对陆青实施了性猥亵。
在这个过程中,陆青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其中,被性猥亵、还无法反抗,这对他来说是非常严重的心理创伤。陆青回家后,出现了明显的情绪症状,还有幻听。他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时,却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的话,上面这个诊断是不准确的。陆青很有可能得的是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
03、精神分裂症仍有过度诊断的现象
现在,我国的主流精神科已经逐渐进入了“精神医学”阶段,精神分裂症的误诊大大减少,这是时代的进步。
可是,即使是精神医学,其诊疗模式还是以“症状学诊断”为主。也就是说,大夫主要根据患者就诊时的症状来下诊断,这就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稳定性。
有一位研究生患者,他叫谭兴。他的病情比较复杂,父母带着他看过国内精神科“四大巨头”的不少大夫,其中不乏国内非常著名的精神科专家。
但这些专家作出的诊断不一致,有的认为他得了偏执型精神障碍,有的认为他得了精神分裂症,还有的说他得了人格障碍、焦虑症、强迫症等等。
谭兴及父母非常疑惑:到底该听哪个专家的呢?这么多诊断里面,哪些是准确的,哪些有可能是误诊?
其实,一个患者有不同的诊断,这不一定意味着误诊。因为患者的病情是动态变化的,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的症状很可能不同,不同精神科大夫看到的是患者的不同状态,所以诊断就有可能不一样。
别说不同的大夫了,即使患者看的是同一个大夫,但大夫发现患者的症状发生了变化,也有可能会改诊断。
上述这位患者谭兴,有的大夫发现他有“自言自语、自笑”的行为,认为这是精神病性症状,所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但我曾经对他进行了2个小时的面诊,深入而详细地跟他交流,发现这其实并不是精神病性症状,而是有合理的心理活动。
谭兴说,他是“听力型学习者”,对于知识和重要的事务,他习惯自己跟自己说一遍,耳朵听到了,记忆更加深刻,心里就踏实。
所以,他自言自语时,实际上是在通过这种方式强化记忆。他的这个习惯从初中就养成了,只不过患病后他更容易焦虑,经常担心自己会忘事,所以这种行为出现得更加频繁。
而“自笑”,是因为谭兴偶尔想起中学时的一些美好场景,那是他成长经历中最幸福的时光。他觉得心情愉悦,便笑了出来。
对于以上行为,谭兴其实都有清晰的自我意识,严格来说,这甚至不属于精神心理症状。谭兴并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我当时推翻了这个诊断。
不过,我也提醒他,尽量不要用自言自语的方式来强化记忆,以免引起别人的误会,甚至令其他精神科医生再次认为他是精神分裂症。
希望精神科大夫们要勇于打破认知边界,尤其要有意识地掌握精准精神学知识,深入地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更好地理解患者一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而非仅仅根据外表症状就下诊断。
所以,就算孩子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父母也无须过于焦虑,他们得的并不一定就是这个病。
即使孩子的诊断没出错,确实是精神分裂症,如今精神科的治疗方法对精神病性症状的控制,临床效果还是不错的。如果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自我家庭治疗,父母深刻的反省、改变和提升,效果会更好。如果能做得更好一些,孩子患病背后的主要心理根源能得到解决和修复的话,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望走向康复!
那精神分裂症的真正根源,或者说主要病因,到底是什么?下一篇文章将继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