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民网上免费领取移动电话卡,充值后发现竟不能打电话

“9.9元月租300G流量,点击链接就能领卡!”“19元月租280G流量,点击立即领取!”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这样的广告屡见不鲜,价格优惠,领取便捷,让不少用户心动不已。但在优惠、便捷的背后,却可能是满满的“坑”。
日前,中山市民李先生便栽进了这样的“坑”里。李先生在某平台上领取了一张移动电话卡,到手充值100元后才发现,这张卡竟然不支持语音通话和发短信功能,是一张物联卡。
据了解,物联卡主要用于物联网设备的通信,不能用于手机通讯,且物联卡不面向个人用户。对此,中国移动客服表示物联卡业务都是给企业用户批量办理的,没有单独向个人用户办理的情况。该短视频平台回应称平台禁止提供物联卡的推广及售卖服务。
充值100元却无法通话
营业厅称归属地不在中山
“我经常刷到中国移动手机卡的广告视频,看到19.9元月租300G的流量,还是免费领卡,我就心动了。”李先生称自己恰好处于每月流量不够的处境,所以就通过广告视频链接按引导填写相关信息领取了手机卡。
图片
广告视频截图。
收到手机卡后,李先生按照说明书的步骤激活手机卡,在充值了100元后却发现,这张卡竟然不能打接电话,也不能收发短信。李先生当即通过说明书联系了客服,却被告知此卡被运营商暂时关闭通信功能,开通要等六个月。
南都记者了解情况后,便与李先生来到中山沙溪镇的一家中国移动营业厅询问,工作人员却表示无法处理,“我们查不到这张卡的号码,说明这张卡归属地不是中山,想要处理就得去专门的营业厅,我们没有权限处理。”
随后,南都记者与李先生又来到了附近的营业厅,工作人员对相关信息进行了登记,并承诺第二天会给出处理结果。次日,李先生接到了山东济宁移动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表示这张卡是中国移动推出的,归属地是江西,并给出了解决方案——注销手机卡并退回充值的100元。
物联卡业务不面向个人用户
平台禁止推广及售卖物联卡
南都记者了解到,物联卡是运营商为物联网服务企业提供的用于智能终端设备联网的,仅面对企业用户进行批量销售,不面向个人用户。从外观上看,物联卡与普通手机卡没有差别,而在功能上,物联卡不具备语音通话功能。
南都记者致电10086,客服表示物联卡业务都是给企业用户批量办理的,中国移动没有单独向个人用户办理的情况。针对短视频平台上的广告,客服称中国移动有自己的官方认证号,其他的都不是中国移动的账号。
针对在短视频平台上领取到物联卡一事,该平台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平台禁止提供物联卡的推广及售卖服务,对违规主体和账户,平台将以下线素材、封禁账户等方式进行处置。
延伸
物联卡可规避实名制
流向社会隐患重重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智能化需求的增加,物联网迅速崛起,并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开启了万物互联时代。作为物联网的核心载体之一,物联卡市场持续火爆。
物联卡由运营商向企业用户批量销售,实名登记开卡后,若再被转卖,通过网上交易后,购买者的信息就难以确定。这可规避实名制的特殊属性,让不少人生起了歪心思,将物联卡套出来售卖,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
据澎湃新闻报道《双十一调查|被严管之下的物联卡:电商滥售,隐患重重》,物联卡流向社会隐患重重。于个人而言,购买使用物联卡,一是其流量有大量虚量,低价卡高虚量是物联卡行业“公开的秘密”;二是物联卡的归属权不在个人名下,因此,不论是购买、充值、使用,都不受监管,如果遇到代理商拿钱跑路、用户充值不到账、说好的流量无法兑现、被停卡等情况,都难以维权。
而于社会而言,一是流量限制技术不成熟,被人破解后会变成无限制上网卡;二是伪实名制的问题,和普通电话卡流量卡一样,如果犯罪分子用这种卡作案,公安机关追查成本非常高,难度非常大。
对此,有关部门已接连出台相应法规文件对物联卡行业进行规范。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加强物联网卡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工信厅网安〔2020〕9号)等文件,以及2022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规要求,明确物联卡只能用于约定使用场景,禁止超范围使用;要求机卡绑定,禁止突破定向访问限制;严禁二次转售;禁止终端访问社交类、游戏类、购物类等人联网应用;通用大流量卡须实际使用人个人实名,且一证十号等。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刘继贤 实习生 黄敬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