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记忆丨第一代股民是怎样炒股的

第一代股民是怎样炒股的
《繁花》热播勾起回忆杀,记者梳理上世纪90年代股票交易历史
图片
静安证券营业部交易场面。 图/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公众号
2024年开年,《繁花》的爆火,将上世纪90年代的大上海拉入大众的视线。那是一个“遍地机会”的年代,不少人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市场做了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剧中的阿宝就是其中之一。青年阿宝拜商界高手爷叔为师,左手炒股,右手外贸,成为上海商界的后起之秀。然而,阿宝变成宝总,离不开一个地址和一张股票认购证。
那么,成就了宝总的西康路101号和股票认购证,在现实中究竟是什么来头?当时的第一代股民又是怎样炒股的?
交易要去柜台,行情写在黑板上
《繁花》中有着这样的一幕:爷叔给了阿宝一张纸,上面写着西康路101号。这是阿宝靠股票发家的起点。
在现实中,这个地址坐落着上海第一家证券营业部,全称是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交易部。要知道,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前,有一段长达5年多的柜台交易历史。那时,交易股票要去柜台。西康路101号这个营业部是利用静安体育馆看台下方的空间改建的。许多证券史书上都把西康路101号作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证券市场的起点。不过,这家证券营业部一开始并不在西康路101号,而是在南京西路1806号。
1986年9月26日,在上海静安寺附近的南京西路1806号,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营业部开业,这是新中国第一家开展柜台交易的证券营业部。此举曾被上海媒体评为“1986年上海十大经济新闻”之一。
图片
南京西路1806号。图/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公众号
公开信息显示,营业部的房间原来是一个理发店,面积仅12平方米,改建为营业部办理股票买卖后引起了轰动。
据静安证券营业部经理黄贵显回忆说,开业当天,原定于8时30分开门,结果早上7时营业部内外就挤满了投资者,连门口的大树上都爬上了人,营业部前的交通也一时堵塞。当天,挂牌交易的有飞乐音响公司股票和延中实业公司股票。当时,没有什么电子大屏幕,行情写在黑板上。正式开盘后飞乐音响开价55.6元、延中实业开价54元。全天飞乐音响上市700股,开业两小时售空;延中实业上市1000股,下午4时30分收盘后,共成交1540股,成交金额85280元。
不过,因为每天买卖股票的人员拥挤,开业后4个月,就搬到了西康路101号。在老股民的记忆里,当时,计算用算盘,交易靠手工。
凭认购证摇号中签购买股票
《繁花》中,阿宝拿着一张股票认购证,顺利买到了“电真空”股票。当时,凭股票认购证你才有机会、有资格来购买新发行的股票。1992年初,上海推出股票发行新办法——股票认购证,每本30元,凭证可参加股票购买摇号,中号者才能购买股票。这个方法,堪称“摇号”的鼻祖。《繁花》股票顾问应健中的一篇专栏文章写道:“在当初特定的历史年代中,股票认购证相对公平地将股票发了出去,同时也造就了上海股市中的第一代股票投资者。”
值得一提的是,股票认购证的印刷当时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股票认购证印制精美,封面烫金,封底印着“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字样,内有一式四联无需复写纸、可以直接复印的凭证。在说明栏里,写明这30元1份的股票认购证,不是股票,而是可以买股票的凭证;并注明,1992年度全年的股票发行就靠这本股票认购证摇号,股票认购证发行所得的资金将全部捐给上海福利事业。
股票认购证金额为何定为30元?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工行来承担股票认购证的发行准备。在确定股票认购证金额的时候,上海分行有鉴于之前保证金单子不收费导致股民大量聚集的情况,考虑到如果每张只卖5元、10元,价格定得太低的话购买的人数不会减少,只有定价高一点,才能控制购买股票认购证的人数。因此,最终确定每张股票认购证面值30元。
在应健中的回忆中,习惯于算小账的上海人,当时全被这高价的股票认购证吓退了。据报道,股票认购证面向上海市民无限量发行,实行一次发行,全年有效,多次摇号抽签,凭中签号码认购股票,一本股票认购证可以反复中签。最高时,30元的股票认购证被炒到了5000元,和《繁花》里阿宝旁白所说的“升值160倍”是吻合的。
公开资料显示,这一批发行共有207万份股票认购证,这些没有被吓退的持有者,成为了上海最快速度的致富者,以致当时上海市民流行“嫁人就要嫁股民”的说法。
另据上海市银行博物馆资料,当年的股票发行十分有序。之后,才有了另外的两次股票认购证发行。不过随着互联网发展,通过股票认购证发行股票的方式,因成本高、效益低,逐渐被淘汰。1995年,股票发行改为网上定价发行,股票发行实现无纸化,从此股票认购证走进了历史。
组织马路股市沙龙,看证券专栏了解行情
除了西康路101号和股票认购证,老股民还自发组织了“股市沙龙”,也被称为“街头股吧”。
上世纪90年代,位于上海广东路729号的万国证券黄浦营业部开始了早期的股票交易,门前排队的股民成了“股市沙龙”最早的雏形。
后来每逢周末,都有无数的民间股神在这里交流经验和炒股心得,至今已有30多年。一部名为《股市人生》的纪录片详细记录下了这一幕。“股市沙龙”里有很多炒股高手。因为人气火爆,还把附近的餐饮事业带动了起来。如今,广东路上的“股市沙龙”仍是上海金融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有媒体实地探访后称,不只是股民,还有不少推销人员也在此出现,包括售卖炒股软件的人员、想要给别人操盘赚管理费的人员、售卖炒股书籍和公司资料的人员。有的人来“取取经”,有的人来听“消息”,有的人来“混香烟”,有的人就是来打发时间。
除了“股市沙龙”里的互相交流,上世纪90年代股民抢着买的还有《新闻报》。起初,了解股市行情远没有现在便利,报刊、电视上基本没有这方面的信息。直到1990年7月2日,全国第一个证券专栏在上海出版的《新闻报》诞生。专栏每周一期,每逢周六《证券市场》专栏出版。《新闻报》在当时是对开报纸,四个版,其中一个版就给了证券专栏。这个专栏会报道上海和全国证券市场的动态信息,也是当时最早刊登证券信息的正式刊物。原《新闻报》证券市场专栏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第一期开始就抢着要的,第二期就加印,加印到十万份左右”。买不到,一份报纸就几个人抢着看。有消息称,当时2角一份的报纸竟被炒到2元一份。
湖南第一代股民:几乎每天去营业部看涨跌
在那个炒股盛行的年代,长沙人自然不会缺席。
“95后”小徐,至今还记得陪爷爷去营业部看股票涨跌的情形。小徐至今还记得,当时一个大屏幕上在滚动播放股票点数。
“爷爷就是去看涨跌,早上就出发。”小徐说,在他的印象中,营业部的早晨很多人等着开门。小徐爷爷所持的股票是一家公司的原始股,属于单位推出的内部职工股,“一元一股买,当时就买了一千块钱”。小徐称,爷爷其实不会炒股,就是因为配了原始股,所以每天要去营业部看它涨跌多少,“后来电视上可以看了,爷爷就去得少了,直接在电视上看滚动趋势”。
小徐爷爷手中的这只原始股,持有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2003年要盖房子的时候才抛售。“涨到了10元,后面也跌了,不过赚还是赚了。”小徐说。
买入“电真空”盈利近10倍
本报长沙讯在当年的股票市场中,有人挖到了第一桶金,也有人操纵市场,被终身禁入证券市场……
说起第一代股民,“杨百万”一定是绕不开的话题人物。“杨百万”的第一桶金,是靠投资国债。随后,他转战股票市场。而他投资的第一只股票和《繁花》的阿宝一样,也是“电真空”,据公开报道,当时“电真空”面值100元,杨百万一次买入“电真空”3000股,半年后“电真空”股价涨到800元,杨怀定抛了股票后出门旅游了一个月。此后杨百万在这只股票低值时再度买入,后又卖出。有媒体计算,杨百万买入“电真空”盈利近10倍。
有的人因为敏锐的嗅觉吃到了“红利”,而有的人却因为不守市场规矩而受到处罚。2023年,一张天价罚单,让初代股民任良成被外界关注。证监会官网公布的〔2023〕36号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任良成由于操纵多只股票走势,对相关个股造成严重影响,依据2005年《证券法》第二百零三条,证监会按“没一罚三”的规定,对他开出了共计2.965亿元的罚单,同时,证监会还对任良成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此前,任良成因“操纵市场”已被多次罚款,罚金累计超6.6亿元。
此外,记者还采访了一个湖南第一代股民的女儿。她说:“看了《繁花》,想起我8岁的时候帮妈妈看股票大盘的事情。”32岁的牛女士告诉记者,“当时是下午放学之后,放完动画片,就会有一个时段播放股票行情,妈妈要做饭,就让我看下电视机播放股票点数。”
看完《繁花》后,牛女士还好奇地跟爸妈打了电话,“没想到,当时我看的那只股票现在还在市场。”牛女士告诉记者,这只股票当时叫山东黑豹,前几年行情一般,爸爸就抛售了,但她这两天去找了一下,发现这只股票已经改了名字叫中航沈飞,这几年行情也涨得不错。“我还跟爸爸开玩笑,不经意就丢了一个金元宝。”牛女士说。
“当时买股票,就是跟着朋友、亲友买。”牛爸爸回忆,当年之所以买山东黑豹,也是因为亲戚也买了,推荐给他。虽然进场早,但这些年下来,牛爸爸在股市里也没赚到多少。牛爸爸说:“纯粹是个兴趣爱好,也是跟亲友聊天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