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车企如比亚迪、上汽名爵、长安汽车、长城汽车等计划在欧洲建厂,其中比亚迪已在匈牙利赛格德市建设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
2.2023年1~11月,上汽名爵品牌在欧洲的累计销量超过22万辆,同比翻番。
3.与此同时,造车新势力如蔚来汽车、哪吒汽车也在考虑在欧洲建设工厂。
4.然而,欧盟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的态度可能会加快中国车企在欧洲的步伐,但中国车企在欧洲建厂也是根据自身情况作出的战略决策。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近日,比亚迪宣布将在匈牙利赛格德市建设一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该基地将分阶段建设,预计为当地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据悉,这将是中国车企在欧洲建设的首个乘用车生产基地。
根据比亚迪发布的官方声明,比亚迪匈牙利新生产基地计划采用全球先进的工艺设备和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流程,打造领先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基地。该生产基地的建设将积极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匈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创新,并以比亚迪自身全产业链的优势帮助当地构建绿色“生态圈”。
匈牙利位于欧洲大陆心脏地带,毗邻德国、捷克、奥地利、波兰、罗马尼亚等国,是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且该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拥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和成熟的汽车产业基础,为比亚迪在当地建设工厂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第一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欧洲国家,匈牙利近年来也成为中国电池制造商的投资热土,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在内的多家厂商宣布在此投资建厂。
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上汽名爵品牌在欧洲的累计销量超过22万辆,同比翻番。在欧洲市场“风生水起”的上汽名爵,也早就开始考虑其欧洲工厂的选址。在2023年上半年海外业务媒体沟通会上,上汽集团官宣了其将在欧洲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的计划。“随着出口量的增长,建立一个用于当地生产的工厂已成为公司议程上的一个重点。”上汽集团总裁助理、国际业务部总经理,上汽国际总经理余德透露,“目前正处于选址的阶段。”随着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在本土建厂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长安汽车在2023年上海车展上发布了海外战略“海纳百川计划”,其中就提到了要加快布局欧洲。2023年10月,大众集团前全球设计负责人克劳斯·齐乔拉正式出任长安汽车副总裁,分管长安汽车全球设计,而此举正是公司“海纳百川计划”广纳全球人才的关键一步。按照计划,长安汽车将在2024年正式登陆欧洲市场,并用2~3年的时间完成欧洲主要市场的进入和布局,预计到2030年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将突破30万辆。目前,长安汽车欧洲总部的建立正在筹备之中。
按下“出海”加速键的长城汽车,也计划全面进入欧洲市场。继德国和英国市场之后,长城汽车计划进一步扩展至8个欧洲国家新市场。去年10月,长城汽车总裁穆峰曾透露,长城汽车已经开始推进欧洲工厂的选址工作,将在欧洲投放更多新能源车型,加速构建欧洲本地化研发团队,把更多的新能源、智能化技术和资源引入欧洲。
欧洲也是造车新势力“出海”的重要战略市场。2023年9月,位于匈牙利佩斯州投资建设的蔚来能源欧洲工厂正式投入运营。据悉,蔚来能源欧洲工厂占地约1万平方米,是蔚来在海外建设的第一座工厂,也是蔚来加电产品的欧洲制造中心、服务中心和研发中心,主要业务包括换电站制造与售后服务,蔚来欧洲加电业务培训,以及加电产品的研发。它的投运将提升蔚来欧洲市场能源布局与服务的效率,为欧洲用户带来更好的用车体验。
虽然全年出口数据尚未出炉,但中国在202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对外出口中,欧洲占比达38%,远超其他地区。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汽车出口增长的主力军,而欧洲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主要市场。根据彭博绿金的数据,欧盟占据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大约1/3的市场。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在欧洲销量节节攀升的同时,欧盟委员会再也坐不住了。2023年10月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纯电动载人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10月25日,欧盟委员会宣布,通过抽样选取方式确定了比亚迪、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作为反补贴调查的目标企业;12月7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回应“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相关问题时表示,欧盟委员会启动调查缺乏充分证据,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与此同时,一些欧盟成员国也将矛头对准中国产电动汽车,认为其抢了本土车企的饭碗。例如,法国政府去年9月宣布,将从2024年1月起,推出新的电动汽车补贴措施,将把车辆碳足迹纳入考虑范围。2023年12月14日,法国公布了在新规中符合享受补贴的电动车名单,每辆电动汽车最高可获得7000欧元的补贴,中国产电动汽车均不在名单之内,包括在中国生产的达契亚Spring、特斯拉Model 3和名爵MG4,这3款车在法国十分畅销。而意大利政府也有意效仿法国,以保护本国汽车产业免受中国电动汽车的冲击。
不可否认,欧盟对本土汽车产业采取保护措施,使得中国汽车出口欧洲面临挑战。而在欧洲建厂,能够避开潜在的贸易风险,并为车企在欧洲推进欧洲本土化、可持续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法国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会长汪善进指出,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欧洲的道路可能还会遇到阻力,通过传统出口模式也许会越来越难,但通过新“出海”模式,即实现欧洲本土化生产,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在欧洲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客观来说,欧盟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的态度,可能会加快中国车企在欧洲的步伐,但中国车企决定在欧洲建厂,绝不是迫于排外政策的压力,而是根据自身情况作出的战略决策。
以上汽为例,集团早在2019年就在内部提出,在欧洲市场不仅要卖车,更要在合适的时候在当地建厂。2022年,欧洲成为上汽首个10万辆级海外市场,触发了建厂的门槛条件;2023年,欧洲更成为上汽首个20万辆级海外市场。上汽集团方面表示,建厂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方向,同时这也是与名爵品牌的全球车型联系在一起的。
前不久,零跑汽车与Stellantis达成合作,双方在荷兰成立了零跑国际合资公司,其中零跑持股49%、Stellantis持股51%。具体到海外布局,零跑汽车联席总裁武强近日表示,零跑第一步将进入欧洲市场,预计2024年第三季度开始交付,以出口的方式将车销往欧洲。关于“出海”方式,武强指出,出口和海外建厂方式各有优劣,最终会根据经济成本进行选择。未来,零跑海外销量提升不会依靠重投资建工厂来达成,而是依靠和利用Stellantis国外已有产能进行代工生产。欧洲是Stellantis的“大本营”,利用其现有产能有利于避免遭遇贸易保护主义问题。
此前,浙江大学新能源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林弘昌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自主品牌不会屈服于外来的压力和阻力,从而改变“出海”的总体战略,但会注重结合实际情况去灵活应对。如果中国车企选择在欧洲建厂,那也是一种早已规划的“出海”战略。因为随着出口规模不断增大,在海外建厂、提升本土化程度是必然趋势。总而言之,中国车企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符合自己的全球化战略。
文/编辑:万莹 版式:李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