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刘永谋:《科学通史:从哲学到功用》值得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永谋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保留一切知识产权,侵犯必究。


图片


史书以识为高,科学史也不例外。有人读史,喜欢搜罗冷僻材料,跟关注时事专门扒拉八卦一样,可谓买椟还珠。《科学通史》见识很高,值得推荐。

第一,努力摆脱欧洲中心主义。“传统的科学史聚焦于欧洲,部分原因仅仅是沙文主义。”两个作者是加拿大人,加拿大本身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贡献可以被记入全球科学通史的。并且,他们毫不避讳欧洲科学发展与殖民历史的关系,有一章题目就是“科学与帝国”。

第二,对国际化交流的强调,尤其是对阿拉伯科学和伊斯兰文艺复兴对于科学发展贡献的推崇。如该书指出,哥白尼主要受到伊斯兰天文学家的影响,才写出《天体运行论》。而20世纪,科学完全成为国际化事业。

第三,秉持哲学与科学同源的理念,重点描述了科学在自然哲学母体中的孕育,以及科学职业化之后反过来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如进化论导致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优生学潮流,量子力学催生文化相对主义等,在书中有不少。

第四,打通所谓内史外史。笼统地说,内史是科学内部知识变迁史,外史是科学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史。该书议论了科学与大学、战争、政治的关系,以及科学的建制化过程。在欧洲,建制化之前,科学主要由私人赞助,科学家能成为廷臣是最好的选择。20世纪以来,真正大规模的建制化科学开始,即常说的小科学到大科学。这与两次世界大战有关:一战是化学家(毒气)之战,二战是物理学家(原子弹、导弹、飞机)之战。

最后,对科学与技术关系处理很到位。随着19世纪末科技开始一体化,到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科技完全融合,“科技”比“科学与技术”更能准确定位科学通史讨论的对象。从冷战开始,该书讨论微波炉、避孕药、DNA检测等,传统上被认定为技术。这种观念要改变了。

除了见识高以外,《科学通史》文字功夫了得,刘晓的翻译也给它增光不少。该书涉及问题非常庞杂,居然杂而不乱,线索清楚,皆因上述见识的引领。并且,这本书部头不是很大,加上一些精美图片,非常适合一般读者了解世界科学史之用。

如果想猎奇,《科学通史》也有些新材料。比如,挖掘女性科学家,介绍安提凯希拉装置等,尤其该书把时间线拉到新冠疫情,还是有一些新东西不太常见。

正如刘晓在封底介绍,这本书在国外长期被用作本科生教材。我个人要美誉一句:如果要上科学通史的素质课,在看过的书中,我会首推这本书做教材。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热门应用

腾讯新闻·电脑版
腾讯新闻·电脑版
24小时陪你追热点
点击下载
QQ浏览器
QQ浏览器
4亿人的AI浏览神器
点击下载
腾讯新闻·电脑版
腾讯新闻·电脑版
24小时陪你追热点
点击下载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