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依旧,海派风情仍在绽放

原标题:《繁花》依旧,海派风情仍在绽放
记者 张向阳
刚刚收官的电视剧《繁花》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答卷,它的强势“盛开”燃起了人们对上海和城市文化的关注与热情。《繁花》产生的“蝴蝶效应”仍在继续,人们追逐着各种《繁花》同款,舞台剧《繁花》、音乐剧《爱情神话》等为上海文化代言的故事成为舞台主角。
舞台和电视撞出“双响炮”
近日,《繁花》相关IP的热度居高不下,它不仅衍生了让黄河路登上网络热搜的电视剧,也成就了现象级舞台剧。早在2018年首演之时,舞台剧《繁花》就在沪上风头一时无两,多轮演出票房仍旧坚挺。1月8日,将于今年3月上演的这轮舞台剧《繁花》开票首日,28分钟内票房就达到100万,近3小时内,票房就飙升至200万。
舞台剧《繁花》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和上海五盟文化联合出品。该剧艺术总监张翔表示,舞台剧和电视剧是两种体裁形式,他们没有任何蹭电视剧热度的想法。舞台剧《繁花》项目从2013年小说问世当年开始孵化,2017年创排,并于2018年1月首演第一季。他们在2015年定下三部曲的制作计划,也一直在按部就班推进,目前已经做到第二季。今年这一轮演出,早在2023年8月份两季连演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下来了。
据悉,与电视剧相比较,舞台剧更贴合原著故事,上世纪60年代与90年代两条时间线交叉跳跃,将三兄弟阿宝、沪生与小毛从相识到绝交的过程作为全剧线索。演员们全沪语演出,舞台上丰盈绽放各色各样的人物魅力,用一个个富于烟火气的生活图景,串起沪上的城市往事与时代传奇。与剧版《繁花》不同的是,舞台剧《繁花》的人物,是一季一季慢慢亮相的,而且其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上座率稳定在98%左右。此前第二季开演前一个月,门票已全部售罄。
虽然并非蹭热度,但张翔也表示,不可否认,这次舞台剧和电视剧撞档使得预售票房更好。“如果说小说《繁花》为一座城立了言,我们希望和电视剧一道,为一座城立声、立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舞台剧《繁花》是这本小说、这个城市IP的一个保温杯,让《繁花》持续保持着一定热度。”
如今,乘着电视剧《繁花》的东风,海派风情吸引来更多关注。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和观众发现,用上海话演绎的戏剧作品,有它特有的魅力和风情,太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上海人的表达,只有上海话,才能在舞台上传递。
戏剧舞台也掀“沪语”潮
方言作为媒介,强化了观众的感官享受,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也使其更易被接受。在电视剧《繁花》热播之前,其实已经有不少文艺作品以沪语讲述上海故事。
2021年底,由徐峥、马伊琍、吴越主演的电影《爱情神话》,一跃成为中国电影黑马,凭着地道的上海味道斩获2.6亿元票房,打破8项影史纪录,并把多个电影大奖收入囊中。这部极其生活化的影片里,沪语对白行云流水,毫无台词腔,超接地气,在上海人的朋友圈刷屏,展现了都市生活的灵动与鲜活。2023年,《爱情神话》从大银幕搬上音乐剧舞台,很多只有上海话才能演出的“梗”,让观众爆笑不已。首轮演出即收获高口碑、高票房。
去年年底,上海宝山沪剧团跨界挑大梁,创排了首部沪语版本的话剧《雷雨》。《雷雨》是著名剧作家曹禺于上世纪30年代创作的话剧,被誉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舞台上纷繁生动的沪语腔调营造了丰富的生活场景,“上海闲话”版《雷雨》,让人感受到别具地域风味的百年经典。
《长恨歌》是作家王安忆的代表作之一,应运而生的上海话版话剧更是体现出十足的海派风味。舞台上核桃木欧式家具、煤球炉、缝纫机、热水瓶等大大小小的道具年代感十足。那些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到80年代上海人的服饰特色,仿佛一张张熟悉的老照片,几代人都能从中看到一些记忆的片段。观众可以重温岁月变迁,领略上海风情,通过沪语的语言特色,来品味上海味道,传承地道的上海地域文化。
近日,大型原创滑稽戏《蒸蒸日上》在天蟾逸夫舞台连演四场,几乎场场一票难求。作品聚焦非遗传承,以一家点心店的历史变迁和两户人家几代人的命运纠葛,串联起上海南翔小笼100多年的发展史。浓浓的沪上风情,充分证明上海文化的独特韵味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此外,海派滑稽戏《宝兴里》等也相继“出圈”,撬动起沪语热潮。
2月初,方言贺岁剧《魔都俏佳人》将登陆上音歌剧院,进行首轮10场的演出。该剧由何赛飞、郝平、茅善玉、赵志刚、毛猛达领衔主演。金鸡奖最佳女主角何赛飞和滑稽名家毛猛达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剧中发生了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阴差阳错,加上沪上方言的加持,整部剧充满喜剧氛围。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