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一周要闻 | 苹果造车被曝新进展;英特尔向汽车市场发起冲击

本周智能汽车领域的大事如下: 
苹果泰坦项目被曝新进展
据外媒报道,苹果造车项目“泰坦”早前处于停滞状态,不过,在2023年初裁减了自动驾驶项目团队后,其又重新招聘了测试人员。去年,苹果自动驾驶测试团队达到了史上最大规模,人数超过200人,但苹果随后大幅裁减了该团队人数。
现在,苹果自动驾驶项目似乎又有了新进展,驾驶测试员有所增加,而参与测试的车辆数量维持不变。根据公开信息,苹果目前拥有162名测试驾驶员和68辆自动驾驶汽车。
图片
图片来源:9to5mac
2022年有报道称,苹果汽车的发布日期可能在2026年。但2023年秋天,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表示,苹果自动驾驶项目已陷入停滞,发布日期遥遥无期。当时,他还称,苹果汽车的开发停滞不前,尚未公布发布日期。
小智点评:小米汽车首款车即将上市发售,苹果也该着急了。
英特尔推出汽车版AI芯片
在CES 2024上,英特尔正式宣布推出面向汽车领域的人工智能(AI)芯片,旨在实现车载AI功能,这也标志着其将与这一领域的强劲对手高通和英伟达正面竞争。
同时英特尔宣布极氪成为首家采用这款全新SoC的汽车品牌,预计今年晚些时候可以看到相关成果。除极氪外,英特尔也在与多家整车厂进行合作洽谈。“我们正在将 AI PC带入汽车,”英特尔院士、公司副总裁、汽车事业部总经理Jack Weast如是说。 
图片
图片来源:Intel
截至目前,英特尔已为5000万辆汽车的信息娱乐系统提供芯片,但在自动驾驶、高端仪表盘等领域,英特尔仍需要构筑竞争力,才能有和高通、英伟达平起平坐的机会。
小智点评:随着手机、PC处理器厂商纷纷下场,汽车芯片市场的竞争格局愈发有趣。而谁能稳操胜券,还是个未知数。
中国公司激光雷达相关专利数量远超美日
日本专利调查研究公司Patent Result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中国企业已提交25,957项激光雷达相关专利申请,而美国企业为18,821项,日本企业为13,939项。
从企业层面来看,德国博世拥有全球最多的激光雷达专利申请,其次是日本电装。中国的速腾聚创和禾赛科技分列第四和第五。从2015年开始,速腾聚创和禾赛科技的专利申请数量急剧增加。不仅如此,两家中国公司在全球激光雷达市场的合计份额已经超过50%。 
图片
图片来源:速腾聚创
2023年全年,禾赛的ADAS激光雷达交付量预计将超过20万台,2022年这一数字为80,462台。而速腾聚创2023年激光雷达销量约为256,000台,其中应用于ADAS领域的车载激光雷达销量约为24台,相较2022年同比增长550.41%。
小智点评:在激光雷达这块,中国公司算是出头了。依托于国内智能电动汽车的庞大市场,中国激光雷达公司必定不断“向上”。
计划推迟?本田或2030年在东京推出Cruise自动驾驶服务
2023年10月,本田汽车宣布与通用汽车及其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签署谅解备忘录,旨在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并在2026年初于日本东京市中心推出无人驾驶打车服务。但三个月之后,也就是今年1月份,本田社长似乎给出了新的说法。
图片
图片来源:本田汽车
1月9日,本田社长三部敏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公司预计无人驾驶汽车将在2030年前落地城市道路。
三部敏宏表示,“我们正考虑在21世纪20年代快要结束时将自动驾驶汽车带入城市道路。”换言之,之前承诺的2026年推出无人驾驶搭车服务可能无法达成。对此,通用汽车没有立即置评。
小智点评:无人驾驶车辆在落地商用上面临重重困难,去年Cruise从业务暂停到裁员风波不断,其与本田的合作是否也受到了相似阻力,我们不得而知,只能把结果交给时间。
思必驰完成新一轮首期两亿元融资
近日,思必驰宣布完成新一轮首期两亿元融资,后续其将继续加大在语言大模型与人工智能对话技术的研发投入,加速软硬件标准化产品在多场景的落地应用。
作为专业的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型企业,思必驰于2023年7月发布语言大模型DFM-2,面向汽车、家电、消费电子等物联网行业。近日,DFM-2大模型已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备案和《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成为江苏省首个完成“双备案”的本土人工智能企业。 
图片
图片来源:思必驰 
在智能汽车领域,思必驰已与全球54家汽车品牌建立合作关系,包括梅赛德斯-奔驰、大众、上汽、比亚迪、北汽、长城、哪吒、理想等,累计“上车”近1000万辆。2023年思必驰实现逆势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50%,智能汽车和智能家电业务等业务成为主要增长引擎。
小智点评:2023年,大模型在汽车市场的热度不言而喻,今年其能否全面开花,推动汽车的智能化更上一层楼,将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