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苹果造车十年了还是难产,小米却很快就落地了?

2014 年苹果「泰坦计划」首次曝光,并在项目中招聘了超过 1000 名汽车专家、工程师,其中不乏来自谷歌、通用、福特特斯拉的知名人士。但十年过去,2024 年苹果造车依然毫无进展。
图片
2021 年 3 月 30 日,小米宣布造车,首期投入 100 亿元,1003 天,也就是不到 3 年后,2023 年 12 月 28 日小米开了 3 个小时的技术发布会,小米的第一款车 SU7 正式亮相,完成度非常高,目前已经在各种路测了,几个月内就能上市交付。
图片
无论从品牌知名度、市值、资金实力上来看,苹果都远胜于小米,在生态和用户粘性上也甩开小米几个等级,那么为什么苹果造车十年了仍然难产,而小米短短 3 年就成了呢?
人:雷军是创始人,库克只是个职业经理人
事业总归要人来做,人的因素永远排在第一位,在造车这方面,雷军要远强于库克
“我决定亲自带队,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深知做出决定意味着什么,我愿意压上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这是 2021 年 3 月 30 日上雷军宣布造车的宣言。
图片
雷军作为小米的创始人和董事长,小米公司对他来说就像自己的孩子,古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计之深远”,雷军为了小米公司的长期发展,可以豁出一切,赌上人生积累的所有成绩和荣誉,就像父母为了子女的发展可以豁出一切一样。
图片
相比来说库克本质上只是一个职业经理人,他的首要目标是提升公司的利润和市值,好对股东们交代,事实上这点库克做得非常棒,库克 2011 年 8 月接受苹果时股价“仅”3 千多亿美元,现在已经有 3 万亿,翻了十倍,可以说是非常出色了。
而造车是一个十分长期主义的事情,特斯拉 2003 年成立,2020 年才完成首次全年盈利,花了 17 年时间。这个时候库克会怎么想?造车投入的资源十分巨大,想要盈利可能得十几年,这期间财报肯定不好看,而财报好坏直接影响股价,股价不涨自己也拿不到巨额的奖金啊。
图片
再说 17 年后恐怕苹果已经换了掌门人吧,事实上库克近期接受采访时表示已经在考虑离开苹果。
另外雷军作为创始人,对小米的股份在 30%以上,而小米对小米汽车 100%控股。对比来说库克只有苹果约 0.55%的股份,无论从荣誉感、成就感和长期回报上来看,雷军远高于库克。
图片
因此苹果造车要想成功,最好是搬出乔布斯,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在 2008 年特斯拉推出 Roadster 后,乔布斯考虑过设计一款电动汽车,但当时“iPhone 时刻”才刚开始,乔布斯还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来造车。
利润:造车毛利太低,还是个苦差事
2023 年三季度, 截至 2023 年 9 月, 苹果毛利率为 45.17%,再来看看汽车行业,普遍毛利不到 20%,特斯拉 23 年 3 季度的毛利率也只有 17.9%了。
这个时候苹果入场的话,肯定得先亏个几年甚至十几年,然后毛利大概也只有 20%左右,毕竟在汽车行业苹果可没有 IOS 系统这样的护城河,更没有奔驰保时捷这样的百年传承和文化沉淀,仅仅靠一个一个苹果 LOGO 是无法卖出超额的溢价的,这对苹果来说是有些无法接受的。
图片
而小米显然不一样,本身小米的毛利就比苹果低很多,小米最新一个季度手机业务的毛利为 16.6%,在汽车行业算是主流水平。即便这样小米的首款车 SU7 大概率是 0 毛利甚至负毛利的,毕竟目前国内的价格战实在太惨烈了。
另外造车也是个十足的苦差事,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交付、营销、用户运营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比手机复杂得多,动不动还得像马斯克那样睡工厂。
苹果产品一向定位高端,以科技创新、极致用户体验来获得高于同行的高溢价,如果汽车产品没有明显优于同级的科技和用户体验,没有能做到行业头部的胜算,苹果也不会贸然推出汽车产品。毕竟如果车造出来价格肯定是对标奔驰、保时捷的,如果卖不动或降价卖,反而会拉低苹果的品牌价值。
与此同时苹果如果进入汽车行业,也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那个姿态了。
姿态:苹果已经习惯“当爷”了
在手机行业,苹果对供应商的强势态度,业界都是出了名的。
绝大部分时候,苹果在供应商面前都是“当爷”的态度,不仅要挑剔你的产品,工人的卫生间隐私是否合格可能都会管一下。
但到了汽车行业,苹果一个后来者真不算啥,且不说博世、大陆、采埃孚这些传统 Tier 1,哪个巨头也不会给苹果“当孙子”,这几年随着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电池、电机、空气悬架、一体化压铸机、激光雷达这些新领域的新贵大部分都在国内,在全球都有相当的话语权,和国内给苹果手机做供应链的地位完全不同。
图片
这里举电池的例子就好了,首先电池方面,苹果在美国基本只有 4 个选择,松下、三星 SDI、SK On 和 LG 新能源,其中松下基本是配套特斯拉做圆柱电池,另外 3 个韩系电池厂则基本都是高镍三元路线,价格不菲出事却不少,比如雪佛兰 bolt 用的 LG 的三元电池,多次出现自燃,最后无奈大规模召回,LG 这次向通用赔了 19 亿美元。
苹果经过评估,觉得磷酸铁锂电池更安全,寿命更长,但韩系三大厂商最早要在 2024 年才有磷酸铁锂的产品,这个时候苹果要好的磷酸铁锂电池只能找中国。
这个时候苹果要么直接从中国采购运过来,要么让中国电池厂过来建厂,但目前这种局势下,后者不太现实,而以苹果高高在上的姿态,也是不愿意接受前者的。
相对来说,雷军的姿态就低了很多,2015 年小米供应链副总裁得罪了三星的高管,随后三星断供了小米的 AMOLED 屏幕,当时小米还没有替代品,最后雷军多次通过中间人联系三星的高管,最后在深圳连喝了 5 瓶红酒并道歉才挽回。
图片
在小米技术发布会的前一天,小米还致敬了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华为等一众友商,谦卑的姿态做得很足。同时雷军在采访时也表示非常尊重汽车行业规律,并采用了大量来自传统车企的人才,比如原宝马 iX 的设计师李田园,原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甚至还请来了宝马的传奇设计师克里斯班戈来做设计顾问,其首台车 SU7 相对于为蔚来和小鹏的第一款车,要“保守”多了。
三体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便是:“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如果将来有一天,苹果因为错失智能电动车这条赛道而被竞争对手们超越,一定会后悔没有像小米这样早点放低姿态。
环境:美国不是电动车的中心
当然苹果造车毫无进展也可以找一点客观原因,那就是智能电动车的“暴风眼”在中国,美国除了特斯拉以外,目前只有 LUCID 和 RIVIAN 两个还算不错的新势力,贾跃亭的 FF 和 Nikola 尼古拉基本可以等同于骗子。
图片
2023 年美国的纯电动车销量不到 120 万辆,中国则达到了 586 万辆,接近美国的 5 倍,而且美国的电动车销量特斯拉占了一半以上,剩下的很多车放到国内都是“杂牌”,比如雪佛兰 Bolt、福特电马宝马 i4
而反观国内,各种新老势力层出不穷,蔚小理、极氪智己零跑哪吒等都已经实现月销过万,在这样的环境里,无论是人员流动还是信息交流,还有全球领先的新能源车产业链,都更利于小米这种有实力的新势力进入。
图片
而雷军早在 2014 年就是蔚来的六大原始投资人之一了,某种程度上来说,雷军 2014 年就开始了解智能电动车赛道了,同时小米科技的顺为资本投资了很多相关车企和产业链,包括小鹏汽车、赣锋锂电、蜂巢能源、卫蓝新能源、爱泊车、能链……
反观苹果在美国造车的话,无论是人才还是产业链的丰富程度,都远不如国内,想造出一台完成度很高的智能电动车难度明显更高。
插曲:苹果判断错了自动驾驶的方向
当然除了上面的这些因素,苹果乃至整个美国科技界都对自动驾驶的判断出现了失误,乃至耽误了苹果造车的进程。
图片
在 2022 年以前,美国最有名融资也最多的两家自动驾驶公司——Waymo 和 Cruise,都主攻的是 L4 级自动驾驶,并通过 Robotaxi 的路径实现商业变现。
但 2022 年到 2023 年会发现,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渐进式自动驾驶路线成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也就是从 L2+到 L3 再到 L4,BEV+Transformer 大模型成了许多车企攻克的目标,希望随着算法的改进和数据的积累,能一步步实现无图城区 NOA。
图片
而苹果造车很大程度上就被 L4 级无人驾驶给耽误了,而这很大程度上也是被上面提到的“利润”一项所“拖累”,因为在苹果看来,如果自己亲自去造车的话,这种苦差事不仅要亏很多年钱,即便盈利了毛利也就 20%多,只有造出一台真正无人驾驶的汽车,才能夺得汽车行业的定价权让苹果汽车像苹果手机一样赚钱
实际上苹果也这么尝试过,自己提供软件和自动驾驶能力,让其他成熟的车企来代工,但根据日本《日经新闻》报道,苹果至少与包括宝马、戴姆勒、丰田、大众在内的 6 家车企展开过谈判,但 6 家车企都拒绝与苹果合作。
为什么其他车企不愿意与苹果合作?这又得回到上面“苹果习惯当爷的姿态”一栏了。
图片
而雷军在投资了诸多车企和产业链后,深知只有自己亲自下场造车,软硬件一体,关键技术自研才有机会成功,而苹果在这个路线上摇摆了十年,也浪费了十年。
最后不知道大家近期有没有刷到 iPhone 15 系列降价促销的广告,在很多平台上已经有 1000 多元的优惠,并且据市场调研机构 Counterpoint 的数据追踪,iPhone15 发布后的 17 天内销量较 iPhone14 下降了 4.5%,而 iPhone14 对比 iPhone 13 又有所下滑,可以说苹果的产品至少在国内已经开始显露颓势,而在更大的智能汽车赛道,苹果也基本毫无作为,仅仅依靠 CarPlay 是无法在下一个十年傲视群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