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非遗丨侗族大歌: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作为非遗大省,贵州非遗宝贝灿若繁星:侗族大歌、石阡说春和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3项入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外还有1000多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璀璨的非遗是多彩贵州的绚丽底色,动静推出专栏《大美非遗》,带您领略大美非遗里的贵州文化。
侗族自古没有文字,侗家人就选择了另一种有效的文化传递方式,那就是歌唱。“饭养身,歌养心”,唱歌就是侗家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食粮。
图片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侗族大歌的主要音乐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侗族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
侗族大歌的主要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和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
图片
侗族大歌主要流传于贵州南部侗族地区,而位于黔、湘、桂三省边界的黎平县,是中国侗族最大的聚居县,也是侗族原生态文化保护最完整、侗族大歌流行最盛的地区。
图片
“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是侗族大歌的主要结构,有明显的声部区分。
侗族大歌一般分为高声部和低音部,主旋律是在低声部,高声部是派生的,两声部之间是领唱与合唱的关系,是一种以二声部结合为主的民间合唱形式,属于民间支声复调范畴。
低声部是众唱的,声音大;高声部则由1个或2、3个歌手在低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即兴变唱。
图片
侗族大歌的演唱场合比较讲究,除平时训练外,多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能在侗族村寨的鼓楼里演唱。
图片
2009年9月30日,贵州侗族大歌申遗成功,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委认为,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图片
(记者: 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