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设环境资源界委员亮相“两会直播间” ,共话云在蓝天水在城

“云在蓝天水在城”,1月17日下午,市政协常委、风脉能源董事长叶毅,市政协委员、江汉大学环境与健康学院教授刘琼玉,市政协委员、市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处处长李苨苨,市政协委员、中科院水生研究所研究员曹特,市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教授吴雪飞等五位环境资源界市政协委员做客长江日报“两会直播间”,就加快把武汉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展开讨论。
环境资源界是武汉市政协新增的一个界别。2023年12月27日,政协武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增设环境资源界的决定。新增设的环境资源界委员们精神振奋、心有谋划,努力为我市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积极建言献策。
新界别聚集环境资源保护参政议政合力
图片
“将环境资源领域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汇聚在一起,让大家互鉴交流、建言献策”,叶毅认为,增设环境资源界的决定是提升武汉环境资源保护水平的重要举措,为相关领域政协委员积极履职搭建了新平台。
刘琼玉表示,新增环境资源界,能更好地聚焦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重点、难点、热点,更好地发挥政协的智慧和力量。
李苨苨认为,新增环境资源界能最大范围地凝聚共识、发动群众,为把武汉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汇聚共建共促的强大力量。“努力为规划和决策提供参考,将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最期盼的声音传递到政府和部门。”
曹特指出,环境资源界的新增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的需要。“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将继续努力为群众发声、为民生建言。
“保护环境资源就是提升生产力,改善环境资源就是发展生产力”,吴雪飞认为,来自环境资源界政协委员的建言献策,将助力武汉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动力强劲。
做好“水文章”,加快武湖湿地资源保护利用
图片
“把武汉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离不开‘水’。”刘琼玉指出,武汉因水而兴,因江而盛,1624平方公里湿地,165条河流,166个湖泊,丰富的水资源是承载武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体。
刘琼玉表示,她将提出“关于加快武湖湿地资源开发保护利用”的提案。她建议,通过明确管理机制、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武湖湿地的保护、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将武湖湿地规划建设成同时承载湿地保护、科普教育、生态康养、生态旅游等功能的综合性城市湿地公园。“实现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探索中大型湖泊低成本、高效率水生态系统恢复技术和模式,事关武汉湖泊治理总体成效。”长期从事水生生物研究的曹特指出,长期角度看,适度低水位可促进水生态恢复,特别是在冬春季,适度低水位也是让河湖自然修复净化的低成本路径。他建议,我市可探索适度降低河湖水位,促进水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在确保来水及排水安全的前提下,先行先试。
抓住“热点”积极培育,新能源产业带动上游科技型企业发展
图片
大力发展低碳绿色能源,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
叶毅指出,新能源行业是在国家“双碳”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两大战略叠加下的重点行业,任重道远,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要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是重要抓手。”
叶毅介绍,去年以来,风脉能源在新能源行业屡有突破,包括在黄陂区建设了武汉市首个集中式储能电站,为新洲区一大型养殖场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等,以推广“绿电”使用,推动“双碳”工作落地见效。他发现,通过该企业新能源项目建设,也推动了产业上游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上游科技型企业同步发展,成为新的机遇。”
叶毅指出,武汉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具备良好的产业和科技优势,在储能新材料、强磁场重大装置等领域,有深厚的科技成果转化积累及广阔的转化空间。武汉应进一步发挥科教优势,精准培育光电子、新能源材料等新能源产业链上游科技企业。“抓住热点、积极培育,武汉要在下一个产业浪潮中,站到一个另加有利的位置。”
让山野林田转化成发展红利
“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统筹乡村的农田、森林、草地、湖泊等生态资源,是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与前提。”吴雪飞建议,在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加强乡村生物多样性保护,树立农田保护长远观,对部分具有高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农田建立问题预防机制,实现农田可持续健康生产。
图片
从事农业农村工作,李苨苨深有感触,乡村旅游、市民体验的需求让乡村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面临新的机遇。近年来,我市农业农村部门致力于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取得积极成效。江夏海洋村、蔡甸后官湖湿地开发建设等项目积累了成功经验,既保护了自然资源,又赢得了发展红利,未来,武汉应继续沿着这一方向深入探索,让青山绿水转化为“绿色动能”。
(长江日报记者宋磊 汪文汉)
【编辑: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