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网站访问量持续走高,反盗版怎么不得人心了

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盗版可谓就一直是如影随形,而寻找、下载、使用盗版资源,几乎是许多网民都有过的历史。然而在过去十年,随着相关监管机构陆续将发生在互联网上的侵权和盗版现象纳入版权保护范畴,盗版现象也呈现出江河日下的趋势。别的不说,相比十年前,如今在网络上找到盗版音乐的难度已经呈指数级上升,甚至于就连3DM这种网站也都不再提供“破解版游戏”下载了。
图片
然而,日前英国网络盗版监测机构Muso和咨询公司Kearney发布的联合报告却显示,自2019年以来,盗版网站访问量逆势上扬、大涨13%。到了2023年,全球网民访问盗版网站的次数更是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410亿次,相比2020年的1040亿次和2019年的1250亿次都有着显著的上升。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份报告中显示,最爱访问盗版网站的并非“黑客泛滥”的俄罗斯,也不是互联网发达、且人口众多的中国,而是以相关法律完善著称的美国。
图片
据悉,美国位居盗版网站访问量的榜首,印度、俄罗斯、英国和加拿大紧随其后。更有趣的是,在报告中显示,被盗版的内容最多的并非音乐、也不是游戏,而是电影和电视剧,两者甚至占据了全球盗版资源的92%。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即使版权保护如今在全球都得到了广泛认同的情况下,盗版依然无法杜绝呢?有观点认为,或许这是因为至今在互联网发展史中,有相当多的篇幅与盗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在2003年诞生的Bit Torrent协议,为盗版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也实现了每一位下载者在下载的同时、不断向其他下载者上传已下载的数据。与此同时,即使是在互联网被巨头主宰的时代,依然有大批人笃信自由、分享的互联网精神,而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盗版资源分享平台,就是他们将互联网精神落地的手段。因此诸如海盗湾、Sci-Hub、Z-Library等等一大批盗版网站,几乎堪称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图片
当然,导致疫情以来被严厉打击二十余年的网络盗版死灰复燃,根源或许在互联网厂商自己。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迫使大家进入了“宅家”模式,此前来自全球著名市场监测和数据分析公司尼尔森的统计,美国视频流媒体的活跃度在2020年提高了将近一倍。而这背后,则是Netflix、亚马逊的Prime Video、迪士尼的Disney+和Hulu、苹果的Apple TV+、华纳的HBO Max,在美国市场来了一轮混战。
付费服务数量激增可能是导致网络盗版重新活跃的关键,此前在Netflix主宰视频流媒体市场的时代,网民只需要订阅Netflix就能看到网络上绝大多数的剧集。可有了Disney+、Apple TV+等平台后,网络上的流媒体内容确实越来越多,但也变得更加分散了,导致用户需要花费的订阅费用也在上涨。
更何况,最近两年各大视频流媒体平台为了盈利、纷纷开始涨价,导致用户订阅费用水涨船高。而且以Netflix为代表的厂商,甚至还搞出了含广告的订阅服务。
图片
毕竟没有人不喜欢免费的午餐,可为了支持创作者继续创作就需要支持正版,这也是许多用户购买正版游戏、订阅视频流媒体服务时的心态。可现在的问题,是大家为数不多的道德感被日益增长的费用压垮。再加上市场环境的变化,消费者对于这类能省就省的支出,自然也就要更加精打细算了。
更为致命的问题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商业公司采用数字化的方式保护文化产品的版权,究竟是更好保护了创作者的权益,还是反过来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别的不说,国内市场的音乐流媒体平台以版权作为武器进行竞争,就确确实实伤害了一大批用户的体验。而自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案》颁布以来的25年里,版权在实践上也已经变成了互联网巨头的新圈地运动。
图片
事实上,有各个国家的版权相关法案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护创作者的利益、而是保护创新,保障创作的权利只是途径,而现在被互联网巨头扭曲的版权保护则是摭华损实。比如最近登上微博热搜第一的#邓紫棋已被前东家蜂鸟音乐注册成商标#就是如此,歌手此前创作的上百首歌曲未来想要进行商业表演,还需要反过来向前东家支付版权费用,甚至因此导致没法唱之前自己的歌。
所以网络盗版这样一个既有历史传统、又有现实利益纠葛,还关联到社会意识的存在,死灰复燃也就一点不奇怪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