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般” 从“死神”手中抢人!20多位医护人员22小时救回羊水栓塞母子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18日讯 羊水栓塞——一个令所有妇产科医师闻之色变的词!它也被称作“死神抽签”,其发病率极低,但一旦出现,病程进展迅速,病死率极高。因此,医生形容救治羊水栓塞患者如同跟“死神”抢夺生命一般。
近日,湖北省妇幼保健院的医护人员就经历了这一起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抢救,20位多位医护人员,22小时从“死神”手中救回羊水栓塞母子。
图片
20位多位医护人员合力抢救羊水栓塞母子。
突发异常
“产妇和孩子可能都保不住”
1月6日下午,31岁王女士正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产房待产,助产组组长石榴正在为她做内检。如往常一样,石榴和王女士聊起了天:“宫口还未开,别着急。”
谁都没有想到,几分钟后,王女士即将经历“鬼门关”。
14时45分,伴随一阵咳嗽,王女士突然烦躁地挥舞起手臂,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
“可能是羊水栓塞!”石榴心中一沉,立刻大声呼喊产房医生杨英。
羊水栓塞是产科急救的重要内容,医院每月进行一次演练。凭借多次演练的“肌肉记忆”,医护人员第一时间为王女士静脉推注抗过敏药物。杨英立即通知上级医生。产房守护的产科、麻醉科、新生儿科等医护团队迅速将王女士推至待产室旁的产房手术室。
“羊水栓塞意味着羊水中的异物进入血液,产妇会出现严重类过敏反应,导致心肺功能衰竭以及凝血功能障碍。产妇和孩子可能都保不住!”身为产科病区副主任,接到电话的陈湘漪深知情况凶险,她不敢等电梯,生怕耽误了一秒钟,一路从门诊4楼奔向位于住院楼7楼的产房手术室。
人命大于天!产科副主任赵云立即开始“摇人”,向光谷院区医疗办申请启动“全院MDT紧急救治预案”。正值周六,手术麻醉科、妇科、成人ICU、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的专家纷纷收到通知,赶往现场参加抢救。
在这之前,王女士的丈夫曹先生从未关注过羊水栓塞。这是妻子怀的第二胎,先前产检从未出现问题。他们两人已经做好打算,准备顺产。
但那一天,在手术室外的曹先生“几乎蒙了”。从如临大敌的医护人员脸上,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告诉记者,他已经不记得自己签了多少家属同意书。“我只知道,要快一点签字,不能耽误医生任何的抢救时间。”
6个多小时多学科抢救
“救治过程就像过山车”
手术团队很成熟。消毒铺布、建立外周静脉通道、插尿管、麻醉……陈湘漪带领医生团队开始手术。与此同时,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及桡动脉穿刺置管、畅通静脉通道,手术麻醉科医生文刚迅速完成救治通道建立。
14时54分,一个6.64斤的男婴顺利出生,新生儿科医生接过宝宝,哭声清亮,“孩子很健康!”
“死神”依旧如影随形。孩子娩出后,王女士情况突然恶化,呼吸循环极不稳定,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剖宫产创面开始大量出血。
这时,各科室的专家先后赶到,手术室内外的人越来越多,参与抢救的人也越来越多。20多名医护分工协作有序,室内除了医护简单明了的关于病情及治疗方案的交谈声外,只能听到监护仪、呼吸机、吸引器等各种设备的声音。
抢救过程中,出血是绕不开的难点。陈湘漪和妇科副主任段洁想尽办法进行止血。
成人ICU主任甘泉、成人内科负责人吴攀通过不间断地凝血功能、血气、血常规、电解质监测,及时进行精准成分输血。
纤维蛋白原、冷沉淀、血浆、红细胞、血小板……源源不断流入王女士体内。
图片
输入约4300毫升血制品。
手术麻醉科副主任李娜带领团队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选择合适麻醉药物,保证供氧、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等麻醉管理。
检验科副主任金正江保障血液制品充足供应。
“救治过程就像过山车。”甘泉回忆,除了凝血功能障碍,产妇还先后遇到呼吸衰竭、心衰、肾衰,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多次报危急值。大家不断调整救治方案。
16时30分,伤口始终在渗血,血液不凝。一般情况下,这时会进行子宫切除解决出血。但医护们权衡各项生命指征,一致决定再撑一会儿,等待纠正凝血功能,争取为患者保住子宫。
时间一分一秒显得格外漫长。医疗办主任廉红梅蹲在地上,盯着王女士尿液的变化。
17时35分,在输入约4300毫升血制品后,转机出现。
“血尿变清了!”提起那一刻,廉红梅只觉看到了希望,有一种难以描述的兴奋。
“看到出血像拔丝苹果一样可以拉出丝,我恨不得拿出手机拍照!”陈湘漪解释,出血可以拉丝,说明凝血功能障碍改善,意味着血能止住,子宫保住了。
19时18分,王女士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正常。“救过来了!”现场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赵云仔细完成腹部缝合后,手术顺利结束。
“站了6个多小时,当听到护士们,结束时清点手术台上纱布和器械的报数声时,感觉那声音如此好听。”陈湘漪说,从医20多年,她仅遇到过3例羊水栓塞,这次成功抢救,让她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医护彻夜守护
幸运闯过“鬼门关”
手术过后,生命接力仍在继续。王女士被推进成人ICU,她仍存在肺动脉高压、肺不张、胸腔积液、肝功能异常、神经功能受损等危险。
那晚,产科和重症医学科的几位专家任务同样艰巨,他们一夜未眠,守护在王女士床旁,观察她的身体情况,根据数据变化,及时进行处理,一刻不敢松懈。
幸运的是,后续救治接连取得突破性进展,病情得到快速控制,王女士循环及呼吸稳定。
1月7日上午10时,尝试减少镇静药物用量后,王女士逐渐恢复了部分意识。
上午11时,在多学科联合查房时,陈湘漪喊王女士名字,她清晰地答了一声“哎”!
中午12时,经过22小时的奋战,王女士成功拔除气管插管,意识完全恢复,各脏器功能正常,无神经功能,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图片
吴攀带领医护团队给王女士查房。
“真的足够幸运!感谢你们,救了我的妻子和孩子!”得知妻子脱离生命危险,曹先生激动地拉着医护们反复道谢。
“羊水栓塞抢救早期识别和快速高效的团队合作是关键。”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龚正涛介绍,这次,医护的精准判断,熟练迅速地抢救,安全产房人员设备齐全,快速集结的“顶配”多学科救治团队,充足的血液制品和药物储备,家属的充分信任……都是救治成功缺一不可的必要条件。
“我怕她要找我”
ICU外不离不弃
在成人ICU门口走廊,记者见到了王女士的丈夫曹先生。医护人员告诉记者,连续几天,曹先生都守在ICU门口,一直不肯离开。
初见曹先生,他一个人坐在走廊,低着头回手机信息,有些憔悴,身边堆放着衣服、水杯、行军床、被子等物品。
曹先生说,儿子在新生儿科经过全面检查和治疗,情况良好,于11日已经出院,家里父母、公婆照顾着快两岁女儿和刚刚出生的儿子。王女士虽然还在ICU观察,但情况越来越好。“我怕她要找我,陪在这里,她会更安心一点。”
经历了这场“生死劫”,清醒过来的王女士心有余悸。在重症医学科医护的鼓励下,曹先生给她写了一封“情书”:“我相信经历如此重大的苦难你一定能挺过来。加油,老婆!爱你,老婆!”读到丈夫的爱意和鼓励,王女士笑着流下眼泪。
1月17日,记者从医院获悉,王女士生命体征平稳,精神状态良好,已从ICU转入产科病房。
(长江日报记者张鸣 通讯员罗华荣 黄洁莹 视频制作刘派)
【编辑:余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