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为什么不发消费券:有效性还没有被数据实证,长期效果不明显

金融界1月22日消息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刘向东近日在头条财经节目中发表观点称,消费券短期可以刺激消费,但国内消费券的有效性无法被数据实证。
刘向东提到,国外发消费券很普遍,但是在中国发消费券是很谨慎的。跟国外相比,其实疫情期间我们也没有发太多的消费券。在刘向东看来,这里面其实有两个问题:第一,消费券的作用。刺激消费、带动经济,提振经济。第二,定向地扶持,促进公平。刘向东分析,从消费券本身角度来讲,1块钱可能会带动3块钱的联动效应,杠杆效应是3,短期效应是很明显的。
为什么消费券在中国不是一个用的很频繁的工具?刘向东分析,因为消费券在国内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就是所谓如何定义公平,公平是普适的还是定向的?第二,消费券给谁,是给企业还是给消费者?它的效果也不一样。第三,消费券追求的是短期经济刺激还是长期效果?往往消费券的长期效果不明显。
刘向东指出,关于消费券效应,基于数据支撑的有效性研究是欠缺的。另外,消费券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旅游消费券可能只是一个方向。钱谁掏也是一个问题,哪级财政掏?国家级财政还是地方财政?他提到,现在消费券主要是各省城自己掏钱。
此外,消费券发行流程及行政效力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如何实现发消费券的政策目标又是一大笔钱。所以,消费券政策可能还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结论,从学术角度来讲,消费券的有效性还没有被数据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