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颜为:回家过年

图片
图片
回家过年
文/颜为
时光好不经用,转眼便是年终。常言道:“家是心灵的港湾”,回家过年更是远方游子内心深处最美的期盼,无论你身处何方,却始终难忘心中的故乡。每当春运伊始,随处可见从城市到农村的返乡潮,只见人们拖家带口、风尘仆仆地往故乡的方向前行,川流不息的车队、熙熙攘攘的人群构成了一道道最亮丽的风景。
小时候盼星星、盼月亮,最盼的还是过年,临近过年,每天都是数着日子过:“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打糍粑……”过年得有过年的味道,在南方的农村,过年少不了一番张罗,杀年猪、买年货、打糍粑、放鞭炮、吃酒席……点点滴滴都充溢着浓浓的年味,这是家的味道,更是中国人独有的年味。
回家过年少不了杀年猪。父母辛辛苦苦养了一年的猪,趁过年,也该回馈一下主人了。只要听到村里的猪一声惨叫,村民就纷纷前来凑热闹。
屠夫熟练地拿一把钩子勾住猪的下巴,疼得猪嗷嗷直叫,几人一把托住,协力把一头二三百斤重的猪强按在事先准备的木凳上,屠夫慌乱中摸出一把雪亮的屠宰刀用力一捅,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哗的一下,猪血喷涌。
主人立马拿一个盆接住热气腾腾的猪血,猪痛苦地挣扎直到血尽瘫软在地,血洒满一地,附近的家狗闻讯而来,不断抢食地上的剩菜残羹。
俗话说:“死猪不怕开水烫”,屠夫将死猪翻到一个大桶里,里面早就准备好了滚烫的开水,在桶里来回翻滚几下就开始去毛,几人轮番操作,猪身上的毛被刮得干干净净,接着就是开膛破肚,把猪内脏摘下变成一道美味的杀猪菜,前腿、后腿肉分类切割好作为备用。
每逢这个时候,主人总是邀请亲朋好友来家一聚,喝上自家酿的米酒,吃着可口的杀猪菜,聊着准备过年的话题,酒足饭饱后还不忘每人捎上几斤猪肉,能卖的就卖一点,剩下的留着做薰腊肉、腊香肠了。
主人把切好的新鲜肉悬挂在灶上,一串又一串,灶下方时不时用柴火熏烤,慢慢地就变成了烟熏腊肉,再配上冬笋炒腊肉,便成为当地人们津津乐道的美食。
每次返程,车厢里里外外都塞满了家乡的各种特产,这些物资承载了父母对子女的无限关爱,回家过年不仅是亲朋好友团聚,更是亲情的维系和延续。
赶集买年货显得格外的热闹。回家过年最喜闻乐见的事情就是去买年货,在农村盛行赶集,赶集又称赶墟或赶场,有逢单或逢双赶集之分,每个地方都略有差异,到了年底就赶连场,即天天赶集。
走在大街上,车水马龙,人山人海,街边形形色色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中国人喜爱的瓜子、花生、麻糖、橘子、甘蔗等食物应有尽有。随处可见悬挂的红色灯笼和对联,小商贩的吆喝声更衬托出一片喜气洋洋的过年气氛。
时不时地在大街上遇见刚从外地回老家的儿时玩伴,一见面就可以寒暄半天,从大江南北到来年打算都可以侃侃而谈,刹那间,开春的计划就在片刻的闲聊中得到了着落,简单、朴实又有温情地谈好了工作。
赶集除了看人、买年货,时而还可以看演出。在街上,经常会有马戏团表演,每当此时周围到处都是看热闹的,有些小商贩都无心做生意也前来凑热闹。
有时在赶集途中,遇见“干鱼塘”,正好过年又要买鱼,于是守在鱼塘边静静地观赏主人家放水、撒网、抓鱼,草鱼、鲢鱼、鲫鱼、鲤鱼到处活泼乱跳,整个捕鱼过程让人大饱眼福。久而久之,买年货、看表演、干鱼塘成为回家过年的美好回忆,看着满载而归的年货,心里面都是美滋滋的。
忙碌了一年,终于可以停歇,每当把一年的辛苦钱交到亲人手中时,所有的付出和努力在此刻变成了一种骄傲和自豪。
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饭,说一说家长里短,聊一聊事业爱情,短暂的寒暄和祝福让人备受温暖和鼓舞,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总能得到家人的理解和包容,这也许就是回家过年的意义。
打糍粑使得过年更有‘劲’。因为没有力气根本干不了这个活,年关将至,“二十八,打糍粑”,先是将糯米蒸熟后放在石臼里,专挑几个精壮劳动力轮流操作。
两个人对站,用一根大木棒反复用力往石臼里夯,就像打铁一样,配合要相当默契,先揉后打,几回合下来就会出一身汗。一直要把糯饭捣成糊状为止,糍粑制作过程太花力气,而且手劲要大,所以叫作“打糍粑”。
糍粑形成糊状后再压成团形,形如满月,雪白无瑕,手工打糍粑虽然很费力,但是做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
很多人喜欢吃烧糍粑,即把糍粑放在火上烤,来回不停地翻动,烤成两面黄,糍粑加热后表皮发泡膨胀,散发出阵阵香味,熟透后再加一点白糖就可以入口了,味道极佳。
还有一种吃法,将糍粑和甜酒鸡蛋一起煮,糍粑配甜酒成为过年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美食。
过年打糍粑,打的是气氛,彼此的亲情、友情如同甜酒糍粑一样融为一体、成就彼此。
放鞭炮是中国千年的传统。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历经千年而不衰,特别是在农村使用频繁。
“爆竹声中一岁除”,除夕之夜,一家人守在电视机前等待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相继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彻云霄,形形色色的烟花更是目不暇接,让人陶醉。
中国人喜欢讲究“彩头”,习惯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先放鞭炮,叫做“开门炮仗”,一大清早,家家户户鞭炮声连绵不断,让人难以入眠。鞭炮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寓意红红火火、大吉大利。
鞭炮满地的红色代表喜庆、吉祥,春节拜年都要放鞭炮,鞭炮一响,客人来到,在一片轰隆隆的鞭炮声中,主人家乐呵呵地出门迎接八方客人。
春节期间,悬灯结彩。街头巷尾,唱花鼓、舞狮子、耍龙灯等种种活动都离不开鞭炮的陪衬,鞭炮一放,锣鼓齐鸣,给人以畅快淋漓的感官享受。
当拿到父母派发的压岁钱时,首先得想着去商店买鞭炮。“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可见孩子拿到压岁钱后的欣喜和期待。
放鞭炮更是孩子们的最爱,每逢过年都会买一堆形形色色的鞭炮供小朋友们娱乐,有时甚至把炮仗丢到池塘里去炸鱼,虽然燃放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整个过程却非常刺激又令人兴奋不已。
放鞭炮增添了家人团聚的快乐指数,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优良的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因为过年需要的是一种气氛营造,更是一种仪式感,这样才有真正的年味。
年前吃酒席相当受大家欢迎。吃席包含红白喜事,如结婚、祝寿、生小孩等举办答谢酒宴,此时亲朋好友大都已回老家,特别是在年前比较集中,可以想象一次几十上百桌的吃席场面是多么地壮观。
开席前,主人家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进行了精心布置,既有仪式感,又有过年时的喜庆。门口悬挂着充气拱门和气球,客人们放着鞭炮兴高采烈地拿着份子钱和随行礼前来祝贺,厨师们杀猪宰羊、烧火煮饭,分工明确,只要起锅烧油整个房间就芳香四溢,让人垂涎欲滴。
客人们坐齐后,主人举行一个简单的答谢仪式就可以开吃了。只见桌上摆满了可口的佳肴,各种菜品鸡鸭鱼肉等山珍海味一应俱全,除此之外,还有烟酒、饮料等。此时,每人桌前摆放一个红色袋子,每桌会指定一个长辈作为“分菜人”,鞭炮一响,分菜人向红色袋中逐一进行夹菜,每位客人只吃自己袋中的菜,就餐剩下的菜就“吃不了兜着走”,打包带回家中,当然,这个分菜的习俗因地而异。
吃席吃的是一个氛围。席间,主人会一一向各座的客人敬酒以示感谢,如果是婚宴,晚上还会举行闹洞房活动,周边有不少年轻人也会加入“吵房”队伍中去。倘若是白喜,通常除了主人家感到悲伤外,其他客人照常吃喝,看不出几分伤感的情绪,反而欢乐不断,席后开展打牌、唱戏、渔鼓等娱乐活动一样不少,这也许是乐观生活的写照吧。
回家过年,看杀年猪、赶集买年货和亲朋好友一起打糍粑、放鞭炮、吃席喝酒,成为过年难以忘怀的经典画面。
迷途漫漫,终有一归,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岁月不饶人,请放慢前行的脚步,腾出时间回家过年,远方的亲人正等着你一起围炉煮茶,看大雪纷飞…….
颜为(1985-),湖南大学历史学博士、教师,湖南邵阳县人,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在《当代作家》《文艺生活》《红网文化》《思想潮》《天涯诗刊》等平台上发表诗歌散文数篇。2020年被长沙市人民政府授予“长沙市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