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灯会,用双手点亮璀璨

全文2978字,阅读约需9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2024年阔别四年的成都国际熊猫灯会重磅归来,带来多个主题和经典传承板块。

02成都灯会传统灯组的技艺刻在骨子里,需要美工、钳工、电工和裱糊等密切配合。

03本届灯会重点关注老成都传统灯组复杂精细的工艺,展现传统工艺与制灯历史。

04除此之外,糖画、陶瓷彩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灯会上得到展示和传承。

05成都灯会已成为成都人对新春佳节的最美记忆,陪伴了市民52届。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老成都人的“春节三件套”:吃年夜饭、看春晚,还有逛灯会。过年不看灯会,就像是吃泡菜不放海椒油,喝羊肉汤没有香菜,吃饺子没有醋,始终缺少点滋味。
灯会,在成都人的记忆中,是在文化公园被挤掉的鞋子,是手中炸的喷香的糖油果子,是骑在父亲肩头看到的世界。
1962年,新中国首届成都灯会在文化公园举办。八九十年代,享誉海内外。2011年,“成都灯会”更名为“成都国际熊猫灯会”。作为成都市历史最悠久、知名度最高、连续举办次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的节庆民俗文化活动,成都灯会已成为成都人对新春佳节的最美记忆。
图片
60年代成都灯会
图片
80年代成都灯会
多年来,“成都灯会”是成都人春节期间的情感连结。一张张老照片,将我们带回几十年前的璀璨灯火中。
2024年,阔别四年的成都国际熊猫灯会重磅归来。它不仅带来了“巴蜀年韵”“欢笑童趣”“梦幻花园”“时空穿越”“烟火集市”等多个主题,在“经典传承”的板块,更是通过复刻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唤醒人们对成都灯会的美好回忆。
见证
图片
“精与细,是我们区别于其他灯会的最大特点。” 手工纸扎造型传承人成立华说。
大体上,一个彩灯的制作,需先由美工绘画二维图,钳工再用铁丝造型制作出三维的框架,紧接着由电工布线安装灯源,裱糊将布固定在框架表面。之后美工进场,进行更细致的喷涂和美化。最后,还得多个工种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彩灯的组装。
能不能完美呈现出绘画的效果,背后的美工、钳工、电工和裱糊等配合,必须非常默契,在每一个步骤中都精益求精,更需要依靠师傅们经验的累积。
2024年已经65岁的成立华做了一辈子灯,不知道有多少彩灯在他手里被点亮。从第20届“成都灯会”就开始参与的他,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图片
“从过去纸糊、竹编,到现在绸布、铁丝,变的是材料,不变的是技艺。”他说,成都灯会传统灯组的技艺都刻在骨子里,根据图纸便能基本完全还原。
图片
本届灯会,成立华主要负责经典传承区灯组造型的把控,他表示,本届灯会与成都其他灯会最大的不同就是,主要展现老成都传统灯组复杂精细的工艺,可以了解传统工艺与制灯历史,身临其境地穿越古今。
“每一个灯背后都是一个故事,很有看头,值得细品。” 或许和制灯人的“执着”一样,这届灯会也需要“耐性”的赏灯人。
热爱
图片
“我不厉害,厉害的是制图的老师们,他们画的样子很准确,我就能用铁丝复原它。”制作现场,钳工许卫平仅仅是用手上一根根的铁丝,就为灯组迅速制作出骨架。
从事彩灯制作二十二年,许卫平从为了糊口,到热爱,走了很长一段路。如今的他也成为了老师傅,带出的徒弟也能独当一面。
图片
“学做彩灯是因为那个时候家里条件不行,我六孃正好在做彩灯裱糊的工作,她说你也来试试吧,于是我就去了。”许卫平回想起进入彩灯行业时,虽然有亲戚带路,但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在摸索。
制灯是一门传统技艺,又是一门综合学科,需要掌握金属加工、焊接、色彩等针对不同灯组造型的专业技能。为了能做好彩灯的骨架,更好地理解设计师的想法,许卫平还专门抽时间去学习了素描。如今,在许卫平的手里,无论是精美的人物,还是娇艳的花朵,还有霸气的龙头,都是举重若轻、信手拈来。
图片
中国古代诗人看灯会,曾经有过极致的浪漫。辛弃疾以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为了天花板一般浪漫的存在。
做灯也是一样的,在2024年的成都灯会上,许卫平最满意的两个灯组是“花蕊仙子”和“爱的罗曼史”。
图片
“这两个灯将会是这次成都灯会最经典、最浪漫的两个。”许卫平说,“现在很多人只是在电视上感受彩灯文化,没有到实际的场景去体验过。实际上,当人们走进彩灯的世界,沉浸式的体验周围的流光溢彩,又会是一种不同的感受。”
图片
坚守
图片
“这个没有办法戴手套弄,带了手套扎不紧,不得行。”邓清源的手上,有着大大小小许多个伤口,关节处全是老茧。制作陶瓷彩灯20年,他手上的茧子就没断过。
图片
邓清源的父亲也是制作陶瓷彩灯的匠人,在他的记忆中,父亲每年过春节总是不在家,至少要过完大年十五才会回家。父亲手巧,也很会教,跟着父亲,他慢慢也学会了这项技艺。
“条盘、小酒杯、小盘子、小碗……只要图纸上画的出来,我们都能做。”邓清源说,“我们制作过的最大陶瓷灯组,差不多用了十万件瓷器。”
这次成都灯会,邓清源制作的陶瓷龙,尽管规模中等,但全部使用了景德镇瓷器,碟子和碗相扣,用6根棉线捆扎。“不要看这些棉线不算粗,只要不人为破坏,不会断。”
图片
实际上,近些年来,各地灯会使用陶瓷龙的频率正在降低,主要原因是成本过高。“一方面是原材料的价格上涨,瓷器再便宜,也要几块钱一个;另一方面是人工也涨了一些。因为贵,所以做瓷灯组的就越来越少。”
制作瓷器灯组的人越来越少,为什么邓清源还在做?他说这是他半辈子的“坚守”:“棉线把手勒坏了也要做,贴上创可贴也要做,人生在世,总要留下点什么,传统的老手艺,值得我坚持。”
传承
图片
“来嘛,吃糖饼嘛!”就在邓清源扎的瓷龙不远处,何福元师傅指挥着儿子小何熟练地在案板上用融化的糖稀画了一个桃子和一只蝴蝶,等待几十秒,凉透之后,小心翼翼地用小刀刮下递了过来。
在他们身后,是一条用白糖制作的金龙,张牙舞爪,精气神十足。
图片
糖画,相传发源于四川。老一辈的糖画艺人都说,“倒糖饼儿”起始于唐朝的陈子昂。虽然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但由于唐代曾经居住在遂宁的一名僧人改进了“沙糖”的生产工艺,是我国甘蔗制糖的历史上是一次重大的进步,因此将遂宁射洪人陈子昂臆造为糖画的发明者也有一定的原因。
图片
图片
而在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也有记载:“以白砂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狮象之形者为飨糖,《后汉书》注所谓猊糖是也。”
能工巧匠,唯手熟尔。何福元一边说,手里的活儿也没有停下, 一取一放,龙灯的鳞片便成了。“倒糖饼出现在成都,大概是在清朝时期。出现用糖饼做的龙,大概是30多年前。主要就是图个吉利,表达吉祥如意的感情。”
图片
那个时候,十几岁的他刚刚开始学做糖饼。一开始是觉得好耍,学着学着,一晃眼就是几十年的老手艺了,做糖饼、制骨架、贴糖片,他一个人都能完成。凭着这份手艺,他去了世界上不少的地方,最远还穿过半个地球到过秘鲁。而上一个龙年,他制作的糖饼龙更是闪耀在新加坡。
如今,何福元已经把一身的手艺交给了儿子小何。在灯组制作现场,他和儿子一个人负责倒糖饼,一个人负责贴糖龙。忙的时候,何福元的妻子也会来帮忙。
图片
“再干不了多久,我就要退休了,已经做了几十年,应该退下来了。将来,我儿子想干这一行就让他干下去,不想干了也可以去打工。”何福元说着,低下头思考了几秒钟,“我还是希望他能够继续做下去,不要让我们成都灯会的糖龙消失了。”
奔赴
图片
“成都灯会”曾乘着改革春风较早地走出了蓉城,冲出了四川,推向了全国,跨入了世界,收获“华夏一绝”“中国灯会之最”“中国灯会之首”“天下第一灯”等美誉。
而在这些美誉的背后,是无数“手艺人”们,通过日复一日地坚守与创新,代代传承,用五彩缤纷的灯组作为记忆载体,表达着他们对成都这座城市的情感、体验与想象。
图片
一灯一花来之不易,一刀一笔饱含苦辣酸甜。灯会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新奇的体验,对于亲历者是切身的喜悦和收获。
图片
而成都灯会,也在时间的荡涤之中,映射出了成都城市向上发展的弧线。从最初简单、单一的彩灯,到现在各种造型的大型灯组,如诗一般展现在眼前的,不仅是彩灯,更是人们如今美好、幸福的生活。
图片
见证、热爱、坚守和传承,一点一滴的背后,是重塑“成都国际熊猫灯会”的品牌,深度挖掘在地文化,打造成都夜经济场景标杆的决心;是展现成都最资格的“老成都灯会”,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是与成都城市发展携手向前,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初心。
图片
如今,骑在肩头的孩子们也成为了爸爸妈妈,当年带他们看灯会的父母两鬓也已染上了风霜。而成都灯会还在那里,等待我们携着父母,带着孩子,重温那一份孩提时的感动。
有灯的地方才是家,有灯会的地方才是团圆。陪伴了我们52届的成都灯会,回来了。
五粮液·第53届成都国际熊猫灯会
小贴士
图片
开幕时间
2024年1月26日
灯会持续至2024年3月10日
灯会地址
天府芙蓉园
即武侯区簇马路一段69号
购票攻略
本届灯会以线上购票为主
票务方面
除春节外常规期间票价为68元
春节期间(2月10日—2月25日)为88元
此外还设置了
多种团体及特殊人群特惠、免费政策
最终以主办方发布的官方信息为准
即日起至1月25日
单人预售特惠票49.9元
1月26日后恢复原价68元,欢迎抢购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