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竞争力指数报告(全文)

图片

一、前言
绿色低碳转型,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关切。
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用能结构的差异,不同区域的转型行动需因地制宜、各有侧重。
在此背景下,由搜狐城市、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规划院等联合组建、曾连续两年推出“中国城市绿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报告”的研究团队,决定拓展研究视角——不再局限于城乡建设领域,而是关注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绿色低碳转型行动,以考察中国各大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实施基础与发展竞争力。
在历经数据采集处理、指数评价测算、结果分析验证、专家研讨论证等多个环节,研究团队编制发布《2023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竞争力指数报告》。
该报告试图为各地评估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现实条件与发展路径,提供一套客观、系统、全面的评价体系,并力争为中国各地区减碳工作的布局提供创新建议与价值参考,从而助推地区绿色低碳转型进程。
二、报告正文
1、构建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
为评测中国重点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现实基础与发展竞争力,绿色低碳发展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主要包含以下三项一级指数:发展行动力指数、发展成就指数和发展潜力指数,每项一级指数均包含相应的评测指标。
图片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设计/搜狐城市制图
1)发展行动力指数
城市是人类能源活动和碳排放集中分布的区域,探索低碳、绿色、生态的城市发展道路是“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
为评估一座城市在绿色低碳浪潮下的转型行动力,研究团队参考国家标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 51255-2017),选取建筑、资源、产业、交通、环境五大维度、18项评测指标,构建发展行动力指数。
中国是世界上既有建筑和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但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却是发达国家的2-3倍,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增房屋建筑产生的碳排放约占总排放量的18%。换言之,建筑领域节能降碳的潜力巨大。
为评估一座城市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成效,研究团队选取了四项指标——绿色建筑面积、健康建筑面积、智慧建筑案例、低碳建筑案例进行评测。
以“绿色建筑面积”指标为例,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目前,绿色建筑被视为建筑领域节能降碳的重要解决方案。因而,绿色建筑的面积体量,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座城市建筑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成效。
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资源利用体系,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内在要求。为此,研究团队选取供水漏损率、节约用水量、人均碳排放、可再生能源消纳完成情况四项评测指标,评估一座城市在资源使用方面的节能降碳状况。
除城乡建设、资源使用之外,工业也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对全国整体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影响。为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成为各地工业减碳的关键路径。
为评估一座城市产业领域的节能减碳状况,研究团队以单位GDP能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为评测指标,其中,单位GDP能耗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地区生产总值所消费的能源,可直接反映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并间接反映产业结构状况、各项节能降耗政策措施所取得的效果等多方面内容。
此外,据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确保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要任务。
而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提升绿色出行比例正是交通领域节能减碳的重要路径。为此,研究团队选取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城市客运绿色出行比例等三项指标,评估一地交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状况。
再者,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应有之义。为此,研究团队选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和夜间达标率五项指标,以评测一座城市生态环境水平。
2)发展成就指数
如何评判各地区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所获成就?研究团队主要以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考核评价结果为判断依据。
以交通出行领域为例,研究团队以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名单”,作为一座城市在交通出行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成就标记。
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工作由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改委组织,并包含城市对标自评、省级核查推荐、专家评审、省际交叉复核、社会公示等程序,是一次对中国各城市绿色交通水平的综合考核。
综合而言,发展成就指数的评价维度基本与发展行动力指数一致,主要包含建筑、资源、产业、交通、环境五大维度,与之对应,研究团队以是否拥有绿色建筑相关科技示范工程项目、是否为节水型城市、是否拥有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是否达标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数量,评估各地在建筑、资源、产业、交通、环境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成就。
3)发展潜力指数
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推进与落地需要多方因素共同驱动。
首先,当政府作为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推动者时,政策关注度越高,即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能够获取更多的政策资源,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其次,绿色低碳转型离不开强制性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多项研究表明,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可对利益相关者施加压力,成为推动转型的强有力的外部驱动因素。
此外,绿色低碳转型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因而能够引导金融资源配置的绿色金融可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技术创新对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撑作用毋庸置疑。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不仅有助于破解绿色低碳转型难题,还可降低转型成本。
因此,发展潜力指数主要从是否入选国家无废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等建设试点名单,是否发布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条例,绿色金融投融资机制是否完善、绿色减碳相关专利公开总量等维度出发,衡量各地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关注度、法律保障、金融以及技术支撑力。
2、指标数据来源
定量指标数据主要来自问卷回收数据、《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各地区发布的统计年鉴、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月报、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据库、incoPat等主流数据库。
定性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各省市的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政策文件,以及行政主管部门官方网站或相关报告公开披露的信息内容。
图片评测指标的数据来源/搜狐城市制图
评测指标的数据统计年度主要截至2022年末,但由于指标数据可得性差异,少数指标的统计年度截至2021年末。此外,由于个别指标的官方公开数据只限于省级,为此研究团队经充分讨论后,设计折算方法,将省级数据折算为市级数据。
3、指标权重设计和数据处理过程
在确定评测指标与数据来源后,研究团队基于碳达峰碳中和宏观战略研究、中国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研究等研究成果,赋予各评价指标差异化权重。
指标权重设计和数据处理过程大致如下。
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竞争力指数(Q)由发展行动力指数(A)、发展成就指数(H)、发展潜力指数(P)构成,三项一级指数满分值均为100分,各指数的权重分别为40%、30%以及30%。
城市之间的排名由总分值Q决定,分值越高,排名越高。
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绿色建筑面积等评测指标与城市规模之间的密切关联,研究团队在计算部分指标得分时,特引入规模修正系数,以平衡城市规模的影响。
而各一级指数的得分,系由所含二级指数得分加权求和得出。
以发展行动力指数(A)为例,该指数包含建筑(A1)、环境(A2)、资源(A3)、产业(A4)和交通(A5)五项二级指数,各指数满分值均为100分,指数权重同为20%。
其中,二级指数“建筑”又涵盖绿色建筑面积、健康建筑面积、智慧建筑案例、低碳建筑案例四项评测指标,每项指标的满分值均为100分,各指数权重依次为50%、30%、10%和10%。
至于单项评测指标的算分逻辑,本报告以“绿色建筑面积”为例展开讲述。“绿色建筑面积”为正向、定量指标,单位为万平方米,其分值A6系一座城市绿色建筑总面积数据,经标准化处理与规模系数修正后得出。
具体公式如下:

图片

其中,代表一座城市的绿色建筑面积,与则分别指代42重点城市中绿色建筑面积的最大值与最小值,K为规模修正系数。
总体而言,在共计34项的评测指标中,定量指标的分值多经标准化处理与规模系数修正后得出,至于像“是否为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这类的定性指标,其分值则按照“是/否”或“有/无”的规则进行赋值,即该城市若属于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则赋予相应分值,若非达标城市,则该项评测指标不得分。
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解读,报告中各城市总指数以及一级指数得分都最终经标准化处理,使指数分值介于【80-100】之间。
4、评价对象选取
本研究以中国大陆境内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以及万亿GDP城市(以2022年GDP体量为依据)为评价对象,最终共计42座重点城市被纳入评测范围。
图片评价城市列表/搜狐城市制图
5、2023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竞争力指数排名及分析
根据上述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研究团队测算了中国42座重点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竞争力。
研究结果表明,在42座重点城市中,绿色低碳发展竞争力指数排名前15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苏州、南京、杭州、无锡、天津、广州、厦门、青岛、长沙、成都、南通和济南。
图片2023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竞争力指数TOP15/搜狐城市制图
北京,当选“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竞争力最强城市”。
支撑北京登顶榜单的,是其在三项一级指数上优异且均衡的表现:42座重点城市中,北京发展行动力指数排名第三,发展成就指数位列第四,发展潜力指数高居第一。
与北京就榜首地位展开激烈交锋的是中国经济最强市——上海。
2023年度,上海绿色低碳发展竞争力指数得分略低于北京,在42座重点城市中,位居第二。
就一级指数得分而言,上海的表现已是相当不俗。重点城市中,上海发展行动力指数位居第二,发展成就指数和发展潜力指数双双排名第三。
京沪两地绿色低碳发展竞争力指数的分值差距,主要源于两者在发展潜力指数方面的分差。进一步解析,就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支持力度而言,相比上海,北京入围了更多国家级项目建设试点名单,此外,在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支撑力方面,顶级高校与科研院所云集的北京,技术创新实力更强,绿色减碳相关专利公开数量显著高于上海。
北京、上海之外,入围绿色低碳发展竞争力三强阵容的,是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
具体来看,在发展行动力指数方面的强势表现,是支撑深圳跻身三强的核心动力。2023年度,深圳发展行动力指数得分领先北京、上海,位列第一。
从地域分布而言,2023年度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竞争力三强城市分别来自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他们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绿色低碳转型赛道上的先锋城市。
坐标西南,定位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绿色低碳转型的先锋城市当属成都。2023年度,成都绿色低碳发展竞争力指数得分,在42座重点城市中排名第13位。
而长沙则代表着华中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竞争力的最高水平。近年来,长沙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拥有以湘江新区为代表的绿色建筑集中连片发展区域,其中,梅溪湖国际新城更是全国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就各大城市群而言,长三角城市群入围绿色低碳发展竞争力指数15强的城市数量最多。除了绿色低碳转型先锋城市上海之外,苏州、南京、杭州、无锡、南通一齐入围15强,彰显着长三角城市群强劲的绿色低碳发展竞争力。
6、一级指数排名及分析
1)发展行动力指数
2023年度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力指数TOP15城市分别是深圳、上海、北京、杭州、苏州、广州、长沙、南京、厦门、海口、成都、宁波、青岛、福州和佛山。
如报告前文所述,发展行动力指数是从建筑、资源、产业、交通、环境五大维度出发,综合评估一座城市在绿色低碳浪潮下的转型行动力。
而深圳便是42座重点城市中,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力最强的城市。
在建筑领域,深圳正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绿色建筑之城,全市绿色建筑总面积超过1.8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密度全国第一。
作为产业转型先锋城市,深圳正大力推动产业朝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而无论是在单位GDP能耗,还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上,深圳均在重点城市中名列前茅。
此外,在交通出行领域,深圳市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仅次于上海,在重点城市中位列第二;同时,深圳城市客运绿色出行比例领跑重点城市,堪称绿色出行“模范生”。
图片2023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力指数TOP15/搜狐城市制图
除了榜首深圳外,入围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力指数15强的城市,其实都不乏闪光点。
例如,位列发展行动力指数第3位的北京,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领衔众重点城市;排名第7位的长沙,在节约用水量指标上一骑绝尘;排名第10的海口,其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得分仅次于拉萨,在42座重点城市中高居第二。
总体而言,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力指数15强城市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仅有长沙和成都入围,这表明中西部地区绿色低碳转型的现实基础相对薄弱,当地仍需着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2)发展成就指数
2023年度绿色低碳发展成就指数TOP15城市分别是无锡、苏州、上海、北京、南京、南通、天津、厦门、昆明、贵阳、杭州、南宁、广州、青岛和深圳。
长三角城市,包揽2023年度绿色低碳发展成就指数前三甲。其中,被誉为“太湖明珠”的无锡登顶绿色低碳发展成就指数榜。
因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卓有成效的表现,无锡屡获表彰。无锡下辖的锡山区、宜兴市、惠山区、滨湖区、新吴区、江阴市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获评数量在中国重点城市中位居前列。
江苏无锡空港经济开发区、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惠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因以绿色发展为主导、贯彻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理念,入选工信部“绿色工业园区名单”名单。
而在交通出行领域,无锡上榜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名单”;此外,位于太湖新城核心区的中瑞低碳生态城,是国家级低碳生态城示范区,并已达到国家绿色生态城区最高级标准。
图片2023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成就指数TOP15/搜狐城市制图
与发展行动力指数、发展潜力指数头部阵营被一线城市把持不同,发展成就指数不仅第一、二名的位置由无锡、苏州两座地级市占据,而且15强名单中出现了不少二三线省会城市的身影。
例如昆明、贵阳、南宁三座西南省会城市,分列绿色低碳发展成就指数的第9、10和12位。
以昆明为例,昆明不仅坐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石林彝族自治县、国家绿色工业园区——昆明经开区、全国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呈贡新区,还顺利通过了2023年国家节水型城市省级复查,并入选了“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名单”。
3)发展潜力指数
2023年度绿色低碳发展潜力指数TOP15城市分别是北京、深圳、上海、重庆、南京、天津、济南、青岛、苏州、杭州、武汉、合肥、广州、成都和沈阳。
衡量一座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潜力,主要基于各地对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关注度、法律保障能力、资金扶持水平以及技术支撑力的综合评估。
2023年度最具绿色低碳发展潜力的中国城市,当属北京。
为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减少污染和碳排放,2023年11月,《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条例》出台,标志着北京从立法的高度规范建筑领域绿色发展,从根本上促进建筑节能减碳。
除了以法律条例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在绿色金融领域,北京积极发挥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促进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产业聚集。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北京地区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8万亿元,同比增长36.4%,高于北京地区同期各项贷款增速25.5个百分点;此外,北京地区非金融企业累计发行绿色债券超1900亿元,发行量居全国首位。
而借力各大顶尖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北京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支撑力强劲。据incoPat数据库,北京市绿色减碳相关专利公开数量领跑中国重点城市。
图片2023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潜力指数TOP15/搜狐城市制图
绿色低碳发展潜力指数的头部阵容,除北京、深圳、上海这类榜单头部常客外,西南地区核心发展引擎之一的重庆,凭借入选多项国家级绿色低碳转型项目建设试点名单、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以及不俗的技术创新能力,跻身四强。
如果说重庆是西南地区绿色低碳发展潜力的领跑者,那么华中、东北地区则分别由武汉和沈阳领衔。
2023年度,武汉位列中国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潜力指数榜第11位,沈阳排名第15位,这也是报告所涉榜单的15强阵容中,首次出现东北城市的身影。
沈阳不仅是东北唯一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的城市,还成功纳入了国家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范围。据《沈阳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沈阳目标到2035年,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显著下降,各类固体废物全部得到安全利用处置,减污降碳成效显著。
三、报告结语
基于“双碳”目标的绿色低碳转型,将引领传统产业的绿色化、低碳化改造升级,促进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再布局,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产业发展要素的空间流动重组,并将孕育出区域产业版图重塑的新机遇。
为此研究团队建议:
首先,完善绿色低碳转型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环境禀赋,因地制宜、切实可行地制定各细分领域碳达峰的时间表和应对方案,优化配套政策工具,积极抢占绿色低碳转型引领区域发展格局重塑的先机。
其次,兼顾经济增长与减少碳排放。处理好增长与减碳之间的关系,实行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方针政策,在协同推进能源消费、工业生产、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减污降碳的同时,促进经济绿色增长。
再次,坚持创新第一动力。进一步完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
第四,完善绿色低碳转型的保障激励机制。构建完整的应对减碳新趋势的法规、标准、政策、制度体系,制定实施有利于绿色低碳转型的财税、金融、价格、土地等方面的政策,保障绿色低碳转型落地见效。
第五,加快提高全民节能低碳意识、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推行绿色消费、绿色居住、绿色出行,宣扬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研究团队力争通过多维数据分析,客观呈现中国重点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竞争力水平。但因评价体系的局限性以及统计数据偏差,相关指标得分排名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报告内容仅供参考。
未来,研究团队将结合“双碳”战略的推进态势,优化升级指标体系,并将持续跟踪评估中国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实施基础与发展竞争力。同时,研究团队也期待更多合作伙伴的加入,一同为中国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献策出力,助推“双碳”事业的系统部署与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