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为何因《繁花》剧评激怒网友:认知边界与自恋型人格的反省

01、李玫瑾点评《繁花》,激怒了网友
前段时间,由王家卫执导的《繁花》电视剧上映后,热度居高不下。
这部电视剧改编自上海著名作家金宇澄的同名小说,原著名气不小,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王家卫选择了小说里,90年代发生在上海的一段故事,在电视剧中,以阿宝为代表的小人物们凭借着迎难而上的勇气,脚踏实地的魄力,最终改写了命运,完成了自我成长。
不过,更受热议的是王家卫在这部电视剧中使用的独特拍摄手法,打破了传统电视剧的常规。就连央视都点评说,《繁花》很可能会在相当长时间里成为孤品。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再好的剧都避免不了差评,也正因为《繁花》的拍摄手法独特,有些网友给了差评,说拍得太故弄玄虚了。在这些相对比较低的评论中,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发表的最为突出。
图片
图片
图片
李玫瑾教授在其自媒体平台上发表对《繁花》电视剧的评论
李玫瑾教授觉得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但网友们非常不满,直接在评论区里炸锅了。李玫瑾教授感到非常不解,又发文维护自己的看法,结果被网友怼得更凶了。李玫瑾在短时间内掉粉几十万,最终,她被迫删文了。
李玫瑾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犯罪心理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认证的心理学家,常年以心理专家的形象活跃在网络上,很多网友都很喜欢她、崇拜她。按理说,她应该非常熟知大众的心理活动规律,怎么这次却踩中了那么多网友的心理雷区,让网友对她愤怒、不屑?
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因为李玫瑾教授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认知边界,甚至可能有一定的自恋型人格异常。但必须强调的是,即使她存在不足,但她在犯罪心理学、科学育儿领域作出的贡献是值得被肯定的。
这篇文章的分析也不是为了贬低或批评谁,而是希望各个领域的专家、网络大V、甚至我们这些普罗大众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时刻保持谦卑之心。
图片
此图为AI生成
李玫瑾教授对《繁花》的评论激怒了网友,这背后主要有3个原因:
第一,李玫瑾教授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大众心目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也没有及时做好角色切换。
李玫瑾教授是犯罪心理学家,她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持续分享了科学育儿方法,很多家长非常认可。
所以在网友的心目中,李玫瑾教授可以谈犯罪心理、大众心理、家庭教育,她在这些领域发表的看法,网友普遍都比较认可。
但她这次对《繁花》电视剧的点评却“跨界”了,不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部电视剧,而是吐槽演员装腔作势、用力过猛、导演风格不妥等等。用网友的话来说,李玫瑾教授这是典型的“外行指点内行”。
比如她说,王家卫导演总是会反复多次拍摄同一个情节,这反而令演员失去了灵性。当然,这是她的真实观剧感受,这里没有绝对的对错。
但这有可能是导演另有用意,比如希望从不同的角度去呈现同一个细节。很多导演都有追求完美的强迫型人格倾向,有的甚至有强迫型人格改变,他们可能非常抠细节,同一场戏反复拍,直到拍出令自己满意的效果为止。
这些导演的强迫型人格如果进一步演变的话,他们很可能会罹患强迫型人格障碍,或是强迫症,会对他们自身带来一定的痛苦,跟他们共事的人可能也会比较痛苦。
但是,导演的强迫型人格异常可能反而会令观众获益,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为观众带来了更好的作品,更愉悦的体验。
再者,李玫瑾教授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属于公众人物。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正当、合法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但相应地,也会得到网友们不同的评论。
那公众人物在网上发言的时候,看到的人就比较多,网友评论量多,造成的影响就比较大;如果发言不当,那遭受的差评可真是排山倒海的。
所以,李玫瑾教授私底下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在其对外的自媒体账号上,发言就一定要谨慎。
在互联网上,有一些自诩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人总是毫无顾忌、随意发表一些自以为是的言论,甚至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引导不良的舆论,这些所谓“公知”令人们反感。
而且,很多“公知”属于“精致利己主义者”。李玫瑾教授评论社会事件时,就多次用过这个词,比如她说“北大学子弑母案”中的凶手吴谢宇是精致利己主义者,她肯定是非常不喜欢这个群体的。
李玫瑾教授不是上面所说的所谓“公知”,也不是精致利己主义者,她对国内社会做出的贡献还是非常大的。但她若总是在自媒体平台随心所欲地发言,不顾及网友感受的话,那她也很可能会朝这个方向演变,最终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02、周围人的阿谀奉承,可能令其出现自恋型人格
第二,李玫瑾教授很可能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未意识到自己有认知边界,甚至可能有自恋型人格倾向。
李玫瑾教授的言论引来网友批评后,她可能到现在都还没想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对此还没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与能力。
她在犯罪心理学领域非常有名,在科学育儿领域也得到很多宝妈们的追捧,很可能经常受到别人的阿谀奉承,内心有点膨胀,出现了一定的自恋型人格倾向。那她很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言论并没有不当之处,认为自己说的就是对的。
越是在某方面取得成功的人,就越容易认为自己在其它各个方面都非常优秀,对很多事情一看就懂,而未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边界。
甚至,因为他们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他们更容易固守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一条路走到底,没有意识到该领域的知识早已有了突破。这使得他们难以持续作出创新,甚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表的一些言论也开始失去科学性。
很遗憾,李玫瑾教授就有这样的例子。她所著的《幽微的人性》一书中,谈到一个发生在2007年的美国枪击案。凶手赵承熙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杀了32人。他愤怒地说,“你们这些人有房子、有车子,你们要什么都有了,为什么?”听起来,像是出于仇富心理而杀人。
但李玫瑾教授对此感到疑惑,因为凶手家也有房子和车子啊,为什么他还要指责别人有车有房,还因此杀害别人呢?那说明这个凶手不是仇富。她把这个凶手的杀人动机归类为“无因”。
图片
图片
图片
出自《幽微的人性》一书中的15页~16页
其实,这并不是无因。
这名枪杀案的凶手明显是重度的人格障碍患者,并且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这部分患者往往是从偏执型人格障碍发展而来的,他们从小到大经历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遭受了很多来自别人的伤害,内心充满了愤怒,认为社会上的人都是垃圾人,都该死。
他说的“你们要什么都有了,为什么?”,这并不是仇富,而是很可能想表达“这个社会上的垃圾人,竟然要啥有啥,生活富足,凭什么?”他的犯罪动机其实非常强烈。但李玫瑾教授并未真正懂得这些凶手犯罪背后的心理活动。
当然,人格障碍是精神医学中的概念,李玫瑾教授并不是精神科医生,她对人格障碍的了解并不多。李玫瑾教授往往是使用其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再结合犯罪学、社会学去推断罪犯的心理活动及行为的。
而她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也主要是精神分析流派的理论,精神分析流派的弊端早已显现,在西方发达国家遭到了淘汰。只不过国内的心理学起步晚,精神分析流派仍在国内大行其道。
另外,现在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心理学流派往往只能在外显记忆层面去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这导致很多精神心理从业人员,包括李玫瑾教授,都无法真正理解犯罪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而犯罪心理学的结论自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而最新的精准精神心理学,能够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去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从这个角度去分析犯罪者走上违法犯罪之路背后的原因,往往能够更加接近事情背后的真相。
继临床医学进入“精准医学”时代后,“精准心理干预”的时代也已来临了,希望李玫瑾教授要懂得与时俱进。
另外,李玫瑾在与犯罪者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不少家庭教育的弊端和失误。她将这些所见所闻进行总结,并积极发表,逐渐在网上成了一名家庭育儿专家。
很多人以为,育儿专家的孩子应该会特别出色,但李玫瑾的女儿则相对显得平凡。网传她的女儿是一名小学教师,过着简单的生活。还有的网友透露,李玫瑾女儿小时候学习成绩非常差,尤其是数学,常常考试不及格。
如果情况属实的话,那她的女儿上学时其实有典型的学习障碍,严重偏科,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源于后天在学习情境中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而这背后,往往与一些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关。
李玫瑾教授的育儿理念虽然有很多可取之处,但很可能也有不足的地方。她传授的方法可以帮助家长避开一些家庭教育上的坑,但无法告诉家长们到底什么才是孩子成人成才的真正规律。
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边界,如果仍然继续比较自以为是的话,她的自恋型人格倾向很可能会越来越严重,这对她的心身健康也是不利的。
广州有一个知名的育儿博主“一得他爹”,他的儿子张一得一度非常优秀,考上了美国名校哲学专业,结果入学第一年就因为罹患抑郁症而自杀身亡。
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张一得患病的主要病因中,背后有很大部分来自父亲的不当家庭教育方式。但一得他爹至今仍未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未察觉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的不足之处。
育儿博主的儿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而自杀,这不可谓不讽刺。所以,希望大众对网上的“育儿知识”要加强分辨,有区分地学习,何为科学?不要盲目地照单全收。
03、AI时代,每个人都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
第三,李玫瑾教授这次之所以激怒了网友,还因为她没意识到这一点:未来已来,人工智能时代要求每个人都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这也是很多所谓的专家、大咖或网络大V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在上个世纪,一个人只要具备高效的、系统化的知识,就妥妥地算得上是一名专家了。但现在AI只需短短几秒就能学会一个人一辈子在某些方面难以掌握的知识,大众通过咨询AI,可以便捷地获得相应的知识,所谓的专家很难实现知识垄断了。
李玫瑾教授以往是犯罪心理学专家,大众对这个领域很少涉足,李玫瑾教授就属于该领域的知识垄断者。所以不少人一度对李玫瑾教授充满了崇拜,对她所讲的话深信不疑。
但现在,大众能够在互联网上接触到很多犯罪心理学的信息,李玫瑾教授的权威性已经大大降低了。网友不会再一味听信她说的话,而会带着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在人工智能时代,如果专家们没有与时俱进,还是利用以往所掌握的知识,甚至仅仅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待事情,这很容易导致他们一发言就翻车。
希望这部分专家要具备跨学科的意识与能力。现在这个社会需要的不仅是高效的知识,还需要运用好高效的知识、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决问题往往不能只靠单个学科的知识,而需要跨学科能力、创造力。如果还是学习单一学科的知识、简单重复的工作,那“专家”也会变“砖家”,最终甚至被社会淘汰。
知名投资家、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说过,“我们的教育太过局限在一个学科,殊不知跨学科技能才是成功的关键。”
希望大众每个人都要警惕不要让自己的思维固化,有意识地具备跨学科的思维与能力,在AI时代更好地掌握AI,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甚至是做出一番成绩。
比如,李玫瑾教授如果能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不断学习前沿知识,并将“犯罪学”、“社会学”、“精准精神心理学”等领域的高效知识融合在一起,这有利于她从更深层面,比如内隐记忆层面理解犯罪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从而在专业领域取得更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此基础上,如果李玫瑾教授还能总结出真正科学的育儿知识,并告知社会,尤其是为人父母者,帮助父母们在引导孩子成人成才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能够重视孩子的心身健康,那就能尽可能少发生最近引起热议的、清华毕业的谷歌工程师将自己同样“优秀”的妻子,一拳一拳地打死这样的悲剧了。
《繁花》这部电视剧到底是好剧还是烂剧,这其实没有标准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李玫瑾教授用这种方式点评这部电影,却无疑获得了网友差评。
希望她也不必盲目地自我否定,如果她能够及时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从中总结经验,以后肯定能发表更能得到网友认可、对社会更有启发和意义的言论,成为真正令人尊敬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