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对比中印陆军迫击炮火力,结果不出意料,被解放军完败

迫击炮因为灵活、方便、简单、廉价以及威力可观的诸多优点,在一战时就得到迅速推广,二战时更是成为各国步兵手里最重要的支援火力。到了现代,迫击炮愈发得到重视,印度陆军也不例外,给他们的步兵部队装备了自认为数量足够且威力可观的迫击炮,结果看完解放军陆军的编制表,印度人猛然发现仅仅是营以下的迫击炮火力,印军再次被解放军完败。
图片
(印度网友制作的中印陆军步兵营的迫击炮火力对比图)
按照这一次印度人公开的数据,印军步兵营装备81毫米迫击炮6门,51毫米迫击炮12门,解放军轻型高机动合成营装备6门120毫米迫击炮或82毫米迫击炮,6门60毫米迫击炮。单从数量来看,印军有18门略胜一筹,但从口径来看,解放军占了很大优势,印军步兵如果在同等条件下遇到解放军轻型合成营,危险还是不小的。
印军步兵营中占据主力的51毫米迫击炮,沿袭自英军,这是一种很轻便灵活的支援火力,缺点就是杀伤力小,而且射程仅有500-800米。51毫米迫击炮能得到印军的青睐,有这很现实的原因,那就是山地机动不便,很多时候只能依靠人和骡马驮运装备,因此较轻的51毫米迫击炮能保证随时跟随一线步兵机动,并提供曲射支援,而且比枪榴弹和榴弹发射器的火力要强不少。
图片
(印度陆军的锡克族士兵,左一手执51毫米迫击炮)
解放军相对应的迫击炮则是60毫米迫击炮,口径更大带来的结果重量理论上也更大,但中国的60迫击炮经过了几代发展,大量运用了钛合金等减重手段,不仅便携性和51炮类似,而且有更大的射程和杀伤力,弹种也更丰富。82迫和120迫也是如此,解放军很重视这些需要在高原山地机动的装备,所以在减重和增程上无所不用其极。
对比解放军的120毫米大口径迫击炮,因此印度人认为印军步兵在近距或超近距范围内有曲射火力优势,而解放军的迫击炮配置,在1到9公里这个距离的火力更强。
图片
(解放军的超轻型60迫击炮,主体使用钛合金加工,且拥有简易的弹道计算机)
印度人的观点并非毫无道理,但营级火力的构成哪有这么简单,迫击炮确实很有用,特别是在中印有边境冲突的洞朗、加勒万等地,崎岖的高原山地环境很适合迫击炮这种曲射火力发挥威力。中印都是大国,在营一级火力配属上不会吝啬,印军自己在步兵营的火力除了迫击炮,还有榴弹发射器、无后坐力炮和每个班一具的下挂式榴弹发射器,另外还有轻重机枪、高射机枪,山地步兵营还能得到师旅一级的火力加强。
图片
(印军的120迫击炮,相对还是比较笨重)
解放军的营级火力更复杂,虽然没有网络上流传的“火力不足恐惧症”那么夸张,但解放军确实在步兵火力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除了印度人声称的120毫米大口径迫击炮以外,每个步兵班都有一次性火箭筒和轻机枪,可以加强到班排的火力有一挺12.7毫米重机枪,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和PF98 120毫米火箭筒。
图片
(徒步机动的解放军班组步兵,打头这位扛着的就是120火箭筒)
这还只是单兵可携带的,按照解放军的编制序列,轻型高机动合成营完全机械化,出门必定有车,有车就能带更多的火力。例如边防营的82毫米速射迫击炮,两秒就能打完一个四发弹夹,打完了转身就能撤,无论机动速度还是火力强度,都足以让印军望其项背。除了装甲猛士,营一级还配属120毫米自行迫榴炮,采用6×6轮式装甲车底盘,更适合在高原环境作战,无论支援步兵还是突袭作战,自行迫榴炮的威力都更强。
图片
(边防营的速射迫击炮,机动性和火力密度远超印军的81毫米迫击炮)
除了这些“大车”,解放军还在普及“山猫”这种全地形车。目前,这种谈不上什么舒适性的小车已经证明,在中印边境的高原山地、河谷地形具有良好的通过性,武装方案也不少,除了轻重机枪、迫击炮、榴弹发射器、反坦克导弹以外,稍微改改还能装上107毫米火箭发射器,在单位时间里输出比一个营迫击炮更强更猛烈的火力,这一点恐怕是印军那些全靠人力和骡马机动的迫击炮所不能比的。
解放军轻型合成营作战时,视情况也可以得到旅一级或军区一级的火力加强,122毫米榴弹炮和火箭炮,和155毫米榴弹炮,察打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等等。
从这一点不难看出,火力密度和强度确实很重要,但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向目标投射更多的火力,以及让支援火力更快更准确地到达指定撤离位置,才是旅营一级支援火力需要考虑的事情。正是因为这一点,解放军才大力发展机械化,确保不但军-旅-营都有自行火炮,连排一级的火力也随时可以快速机动,让敌方无法迅速准确地找到解放军的火力点。
图片
(车载120毫米迫击炮和制导炮弹)
图片
所以单纯对比火力的强度和密度,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体系作战的时代,如果对手已走在前列,那么己方即使做不到,也要认识到这一点。当然,对印度来说,也许不缺乏有识之士,但能够清晰认识到差距的人,恐怕要比懂得火力配置的人少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