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走进盐边县 关注傈僳族非遗传承与创新|新春走基层

封面新闻记者 冷宇
1月26日,雅砻江畔,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三滩傈僳酒家内,冬日暖阳洒满院子,几名工作人员正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再过一会儿,这座古朴的小院将迎来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
第一次来到盐边县,第一次深入了解傈僳族的文化与习俗,在小院内的非遗传习中心,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的18名成员,不时向负责讲解的盐边县傈僳族研究会会长谷艳发问。与非遗传承人对话,学做传统手工艺品“见面猴”,这一站的调研时间一再被延长。
从傈僳族历史沿革聊起,再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短短3个小时,道不尽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内涵,但足以打开一场跨越历史的“对话”。
图片
谷艳为大家介绍,傈僳族服饰如今已逐步登上时尚舞台
傈僳族文字开启对话
期待用文字寻求“曾经”
“傈僳族的建筑一般是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朝向东方。因为战争,大家便一直向西迁徙,也因此被称为追赶太阳的民族。”在传习中心的门口,谷艳向大家介绍傈僳族的传统木楞房。
“汉字下面这排内容,是傈僳族的文字吗?”看着与汉语拼音类似的字母组合,一名同学指着挂在木楞房上的牌子,提出了这场调研的第一个问题。
谷艳回答说,傈僳族是一个有语言、有文字的民族,牌子上的第二排文字是老傈僳文。傈僳族共有4套文字,现在通行的是音节文字,以及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老傈僳文。其他两套文字,现在没有使用了。
对于没能再继续使用的两套文字,来自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大二的张云瑄有些惋惜,“每个民族要把文化的根留下来,是需要用文字记录的。如果缺乏对某些文字的研究,很多历史文献将成为‘无字天书’。”
早在2012年,谷艳第一次当选攀枝花市政协委员时的提案,便是建议开展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育,从根上保护好、传承好民族文化,“作为一名傈僳族人,我会讲傈僳族语言,却不能写傈僳族文字。”
张云瑄说,学校有老师是专门做非遗文化研究的,也有项目与热门游戏达成合作,用更为现代化的方式,将其进行传播推广与创新发展。若有机会的话,将把傈僳族文字保护传承现状整理后推给相关项目组,以期为民族文化传承建言献策,寻找更恰当的方式将这独特的文字保护传承下去。
待了解了傈僳族的历史沿革、生活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后,大家聚在火塘旁,喝着油茶聊天。闲聊间,谷艳又讲了很多关于傈僳族的生活习俗,第一次来到当地的工作站成员们,对傈僳族、对盐边县有了大致的印象。
图片
学做傈僳族传统手工艺品“见面猴”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 
希望在当地探寻共富路径
真正“打开”这次调研的,是一场伴随着葫芦笙而跳动的傈僳族舞蹈打跳。工作站成员跟着谷艳的动作,手牵着手,围成圆圈,以脚掌跺地作舞的声音为节拍,向右侧前行。几圈下来,动作越发熟练,换上傈僳族民族服饰后,再跳上几曲。
曲罢,大家走进了传统手工艺品工作室,细看傈僳族民族服饰,学做“见面猴”,沉浸式体验傈僳族非遗,与非遗传承人对话。谷艳表示,自己也和大家聊了很多,如非遗怎么传承、产业如何衔接发展等内容,“如果他们的创意点很好,我们就想办法去孵化它。”
自2019年以来,盐边县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便持续开展非遗静态文物展、活态文化传承体验等活动,围绕傈僳族音乐、服饰等进行展示、传习、体验,零距离感知非遗魅力,让更多人深入地了解当地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
谷艳介绍说,目前,传习中心已与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院校建立了实训基地,也在持续开展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相关研究工作。此外,傈僳族民族特色传统服饰也在近年逐步走上了现代时尚舞台。
图片
与非遗传承人对话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赴四川盐边支队负责人郑润良,是第三次参与乡村振兴活动。他说,“乡村振兴的主题是离不开农村的,工作站基本是围绕当地农产品进行相关调研。”
关于此次盐边县的调研,团队在出发前曾计划,重点关注盐边县康养旅游资源、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以及非遗文化传承3个内容。其中,在非遗文化传承方面,将考虑以“非遗+网络”的效力,进一步创新活动载体,加强非遗品牌推广,并以此探究少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和非遗文化传承的变现与民族文化的发展。
部分图据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