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报读书会|共读《追风筝的人》,从书里面追什么?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哲涂
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出版十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译本已经印刷了121次。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这部曾经风靡一时的小说,会有什么新的感受?
1月27日下午,由浙江图书馆主办、钱报读书会和连麦杭州悦读会协办的文澜读书岛阅读沙龙,在浙江图书馆曙光路馆举办了新年里第二场阅读分享会,几十位书友热烈讨论了这部畅销小说。
图片
摄影:尹健玲
陈靖:追、风筝、人
陈靖,是一位公司职员。5年前她开始跟着文澜读书岛一起读书,连续四年被评为文澜读书岛阅读之星。她的分享颇有特色,把这本书的书名拆成了追、风筝和人三个部分。
如何追?
首先,她在书里追阿富汗的地理位置,告诉书友这个内陆国家的重要战略位置。接着她又追阿富汗的历史,从纳迪尔国王到查希尔国王到阿富汗共和国,再到苏联入侵和塔利班掌权。然后,她又侃侃而谈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冲突,以及由此带来的普什图人与哈扎拉人的对立。最后,她还去追阿富汗的婚礼和葬礼以及斗风筝的习俗。她认为,这些知识,对于理解这部书和书里的人物,很有帮助。
图片
摄影:尹健玲
说完了这些,陈靖又说到风筝在书里的意义。
她告诉书友,放风筝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帝国,波斯人相信放风筝可以驱散邪恶的灵魂,并带来好运和丰收。所以,在阿富汗,放风筝是一个欢庆的活动,也是一个社交和文化交流的机会。斗风筝,是阿富汗人的一种生活态度。风筝是平等、自由、美好的象征。追风筝的人,所追的就是属于自己的自由、平等和荣耀。
最后,陈靖分析了书里的三个主要人物:哈桑、阿米尔和阿米尔的父亲。
这是一个心理救赎的故事,一个在苦难的阿富汗背景下的感人的救赎故事。它告诉我们,善良无处不在,面对和纠正错误,任何时候都不晚。不管生活多么糟糕,始终存在一种变好的希望。
图片
摄影:尹健玲
畅销书和经典作品的区别
文澜读书岛发起人劳月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追风筝的人》。他认为,这是一部典型的畅销小说,虽然好看,但却欠缺深度。
他首先指出,《追风筝的人》通篇弥漫着富人和西方人的优越感,主题肤浅。阿米尔回国寻找索拉博,其实就是一次流浪美国的阿富汗人的寻根之旅。事实上,阿米尔也好,卡勒德·胡赛尼也好,从没有把阿富汗当做自己的根。他们生活在美国,却无法融入那里的主流社会,只能在阿富汗族裔社区苟活。虽然在美国地位低下,但依然保持着优越感。
他认为,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百读不厌,是因为有深刻的典型人物。它们不怕剧透。而《追风筝的人》这样的畅销小说却主要依赖于曲折的情节,人物则相对薄弱、概念化。书中的很多转折属于典型的好莱坞娱乐电影思维,很难经得起推敲。
图片
摄影:尹健玲
说到这里,劳月讲起了现在大热的《繁花》。他认为剧版《繁花》确实不错,但它与小说《繁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剧版《繁花》在商业上很成功,收视率、带货、促进文旅、怀旧等等,符合电视剧的传播规律。而小说则是个人的艺术创作,在揭示人性的复杂性上要远高于电视剧。
文澜读书岛的书友风信子听了大家的讨论后,忽然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对这本书无感的原因——它只是畅销,不是经典。
她在微信公众号里写道,生活并不如意,文学正好造梦。《追风筝的人》就是一篇大爽文,让读者在阅读时无比痛快:可以愤怒阿米尔的懦弱胆怯而觉得自己善良勇敢;也可以随着阿米尔自我救赎成功而放心这个世界终究有美好的未来。她说,这就是畅销书,让人看得酣畅淋漓。
图片
摄影:尹健玲
爱的传承和人生导师
书友顾云涛是一位老师。他读了《追风筝的人》之后,印象最深的是两句话:“爱你,千千万万遍!”“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爱你,千千万万遍!”第一次是哈桑对阿米尔说的,后来阿米尔又把这句话说给阿米尔的儿子索拉博。这里体现了一种爱的传递,挺有意思。顾云涛在学校里教自然课,经常会接触一些植物和小动物。这些植物和小动物生命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死去。于是顾老师就和孩子们一起从这些脆弱的生命中启发爱的教育。哪怕是一株吊兰,一棵小草,也要去细心呵护。出现了意外,就要去努力弥补、救赎,和《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一个道理。人生的追求中一定会有一些错过,当时可能不会在意。过后我们一定要努力去弥补。
图片
摄影:尹健玲
“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是拉辛汗对阿米尔说的。
顾云涛认为,拉辛汗就是阿米尔的人生导师。这句话促使了阿米尔踏上回家之路,开启救赎之门。阿米尔是幸运的,有这样一位人生导师为他指路。我们很多人没有这样幸运,遇不上这样睿智的人生导师,所以会错过很多救赎自己的机会。不过不要紧,顾云涛接着说,我们至少都有机会去读书,书就是你的人生导师。这是一条很不错的自我救赎的路。书会帮你看明白人生,看清楚世界,让你没有人生遗憾。所以,他告诉书友,如果身体不舒服就去医院,心里不舒服那么就去读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