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华学子、谷歌工程师、理性高富帅,为何残忍杀妻?是精神病发作吗?

最近,谷歌中国籍工程师、清华大学毕业生杀妻案一直备受国内关注,犯罪嫌疑人陈立人已经第4次缺席提审。前面3次提审,陈立人都以“仍在医院”为由,没有出现在法庭现场。
而陈立人的父母已经抵达美国,为儿子聘请了在家暴案件方面非常有经验的美国著名辩护律师。有网传消息说,陈立人的妈妈和姥姥都有“精神病”,即有所谓的精神病家族史,不排除律师会以此当作辩护理由,帮他减轻、甚至免除罪行。
而被陈立人活活打死的妻子于轩一,她父母得知女儿去世的噩耗后内心崩溃,但由于签证问题,未能第一时间赶往美国,聘请美国著名律师更无从谈起。
据网传消息,陈立人与于轩一的家庭背景存在不小的差距。陈立人是四川成都人,家境优越,父亲是体制内单位的领导。于轩一来自吉林白城,父母是教育工作者,属于中产家庭。
在悲剧发生前,陈立人是妥妥的人生赢家。至少从表面看,他家境优越,学历高,俊朗而高大,在同学和朋友口中脾气又好,是很多女生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是丈母娘心目中的理想女婿。
很多父母即使用尽资源、竭尽全力,也未必能够把儿子培养得像陈立人这么优秀。
为何这么完美、这么优秀的人才竟然残忍杀妻,一拳一拳地活活把妻子打死?这前后的反差真是让人无比震惊、难以接受!
这是因为犯罪嫌疑人陈立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严重的人格异常,把两人矛盾中的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妻子,对妻子产生了强烈的愤怒和怨恨。
陈立人的行为不是单单一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能够解释的,而这背后真正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以下我们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
01、一路开挂的人生,反而导致他人格异常
陈立人是典型的“学神”,是尖子中的尖子。
据陈立人小学校友透露,陈立人在小学曾获得四川省优秀小公民、成都市“十佳”少年候选人、少先队大队部副大队长、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决赛一等奖。
这个网友说,只要取得这4个奖项的任意一个,都可以直接保送成都最好的三大初中,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但陈立人却将这4个奖项都拿了一遍。
高中阶段,陈立人就读成都最好的高中学校、最好的理科重点班。在竞争压力那么大的环境下,他还学得游刃有余,参加不少社团活动,甚至还谈了个高中女友。陈立人毫无意外地考上清华大学后,认识了女友、也就是后来的妻子于轩一,然后赴美读研,最后入职谷歌。
这份履历简直亮瞎了眼,他是“别人家的孩子”中天花板的存在,甚至别的父母都不敢拿自己的孩子跟他对比,因为没有可比性,在大众眼中,说他是天才也不为过。
可是,陈立人的光辉成长经历,其实很容易让他形成强迫型人格倾向以及自恋型人格。
陈立人肯定是一直在过度夸奖中长大的,同学们对他“羡慕嫉妒爱”,老师们对他称赞有加,父母和家里的老人也会把他当成自己的骄傲。
据传他父亲是体制单位中的领导,可能父亲还会教他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加上耳濡目染,他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相反,他知道怎么跟同学打交道,在别人眼中脾气很好。
在同学们的心目中,陈立人是智商、情商都很高的人,是近乎完美的存在。以至于悲剧发生后,陈立人的不少同学都说难以置信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尤其陈立人的前女友更加感到震惊,说前男友对她从来没有暴力行为。
一直活在鲜花与掌声中的陈立人,他很容易变得追求完美,非常在意别人的目光,要求自己必须做到最好,保持住完美人设。
而且很多优秀的人容易自负、自恋、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的想法就是对的,就是有能力解决所有事情,陈立人极有可能也不例外。
说得简单一点,陈立人虚荣心很重,非常要面子,更难以接受失败,包括婚姻失败。
如果陈立人一直留在国内,他很可能会一帆风顺,一直保持优秀下去。可是,他人生轨道的变故要从他到美国留学开始。
陈立人与于轩一是在清华大学相识相恋的,他们在谈恋爱时,彼此都会把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呈现给对方,这是人之常情。那时的他们一定深深地被对方所吸引,甚至爱得很深很深。
后来,他们共赴美国留学、工作,据说于轩一一开始是在亚马逊工作的,是在陈立人的内推下,才进入了谷歌。相信他们那时还是互相为彼此着想,对未来有着一致的方向。
他们到美国后,很快就同居了,并最后选择了结婚。与谈恋爱期间不一样的是,结婚实际上是2个家庭的结合。陈立人与于轩一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两人的三观是不一致的,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要相互磨合。
婚后,两个人要共同面对很多生活的琐事,这时就很容易暴露彼此的缺点。比如,陈立人有追求完美的强迫型人格,他很可能对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格外在意,并要求于轩一要配合他的生活节奏,这会令于轩一感到非常痛苦。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分析过妻子于轩一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不少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所以大家认为她性格内向,这实际上积累了很多心理压力,但是她将压力转化为了学习的动力。
不过,她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未得以修复,在亲近的人面前就很容易暴露,容易被亲人的言语举止激活了相应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而且她此时不会刻意克制,表现为在家脾气会有些暴躁。而且她本身也很优秀,是当年当地的高考状元,她也有一定的强迫型人格。
一开始,陈立人还能够忍受于轩一,但时间一长,矛盾一多,他会觉得妻子不理性,不可理喻。陈立人并不懂得,婚姻的相处之道不是讲道理,而是讲感情。偏偏两人互相不愿意妥协,因为两人都非常优秀,都是“学神”,都是一路被过度夸奖过来的。
另外,华人在美国生活要面临文化冲突、种族歧视以及工作压力,这对履历优秀的夫妻也不例外。两人在外有压力,在内又总是吵架,他们的内心其实是非常压抑、痛苦的。
但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对父母“报喜不报忧”,国内的亲人对此知之甚少。
他们也有可能有病耻感,即便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出现了问题,也不一定愿意去找心理医生,更不用说去看精神科了。
随着压力和矛盾一直不断地累积,一件小小的导火索事件就容易引发巨大的冲突,如同火星撞地球,发生灾难。
据网传信息,陈立人曾经在网上说过一些他和妻子的矛盾。有一次两人又吵架了,陈立人打了妻子于轩一一巴掌,而于轩一大怒,报警了。
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国内,夫妻之间小打小闹很可能也会导致有一方报警,但双方父母很可能会立刻到现场劝和,警方也通常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量让双方和平调解,回家好好过日子。
但在美国,丈夫打了妻子一巴掌,这已经是涉及家暴了,而对于“家暴”,美国是零容忍,相应的处罚非常严重,这又会影响到陈立人拿绿卡和加入美国国籍。
所以陈立人对这件事是非常愤怒的,并陷入灾难化思维,觉得自己万一拿不到绿卡、加入不了美国国籍,他和父母会很没面子。他也接受不了自己被扣上“家暴男”的帽子,这与平时自己的理性不符,更会毁掉自己完美的人设。
他内心会觉得妻子于轩一会毁掉了自己的一切,内心非常怨恨。不排除他那时就已经萌发了杀害妻子的想法,只不过还尚存一些理性。
悲剧发生的前一晚,有朋友到陈立人夫妇家中吃晚饭,那时的陈立人很有可能是想作最后的努力,想缓解与妻子的关系。他的理性与感性冲突非常剧烈,心理压力非常大,朋友也看到了陈立人的精神状态不佳。
朋友离开后,陈立人与妻子于轩一单独相处。后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将面临生命的威胁,否则她绝对会逃跑。两人继续沟通,但是不断发生冲突,不断激活彼此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彼此说狠话,两人内心的仇恨全都爆发了!
很多男性有过一次家暴行为后,第二次往往会下手更狠,这类似于“破窗效应”。陈立人身高将近一米九,妻子于轩一在他面前显得非常矮小。他在极端愤怒之下,毫无顾忌地、疾风骤雨般地对妻子于轩一一拳打下去,于轩一很可能当时就脑震荡了,也就是说她被当场砸晕了。
此时的陈立人已经失去了理智,他觉得自己的一生都被妻子毁了,那就同归于尽吧!他一拳接一拳地击打着妻子于轩一的头部,疯狂地发泄着自己的愤怒。所以,陈立人杀人后并没有逃跑,而是一动不动、表情迷茫。这种行为说明他没有事先计划杀人,更没计划逃跑,甚至也有一死了之的想法。
陈立人的残忍行为绝对不是所谓的“精神病发作”,不过现在案件已经发生好几天了,他恢复了不少理性,很可能已经出现了强烈的求生念头。后续他所说的话就不一定是真相了,妻子于轩一已死,死人无法说话,他完全有可能捏造事实为自己开脱罪行。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希望孩子避免类似悲剧?父母至少要做到这5点
这个案件对不少为人父母者的心理冲击非常大:这么优秀的孩子居然会杀妻?!是不是孩子越优秀,也越容易失去人性?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了。
想要真正地教育好孩子,父母确实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掌握真正科学的育儿方式。以下从这个悲剧中至少总结5个家庭教育的经验教训,希望为人父母们重视。
第一,父母别再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了,心身健康才是基础。
其实,在决定一个人最终是否能够成功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逆商(AQ),其次是情商(EQ),最后才是智商(IQ)。
陈立人去了美国以后失去了父母的保护,还陷入跨文化冲突、情感矛盾中,再加上美国文化崇尚的是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他想在谷歌实现晋升,也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他遇到了逆境,甚至算得上是人生的至暗时刻。
该怎么面对着这种逆境?他过去所学习的知识没法回答,他的父母可能也没积极引导过他。他无法及时转化自己的思维模式、积极面对,最后作出极端行为。说实在的,陈立人成绩非常优秀,智商和情商都很高,但逆商真不高。
前阵子,在美流浪16年复旦大学留学博士、美籍华人孙卫东引发关注。他一开始也是天才少年,但最终落得如此下场,也是另一个高智商、低逆商的典型例子。
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越挫越勇的高逆商,这比好成绩更重要。
第二,“过度的夸奖”就像是甜蜜的毒药,十分不利于孩子的心身健康成长,很容易令人形成强迫型、自恋型人格异常。
而且,过度夸奖容易让孩子在顺境时内心膨胀,狂妄自大,出现躁狂/轻躁狂发作。可一旦他们遇到了挫折,由于逆商低,他们难以接受挫败,又容易出现重度抑郁发作。
如果去精神科就诊,孩子很可能会被诊断为典型的双相障碍,成为“重性精神病”。这又是一记沉重的打击。
希望父母们避免对孩子过度夸奖,而要对孩子后天所付出的努力进行及时化的具体的肯定,并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肯定,别盲目自信,而要保持谦卑,继续努力,秉奉“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心态。
第三,父母要培养孩子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与能力,预防人格异常。
陈立人之所以痛恨妻子,是因为去到美国后,他把两人冲突中的所有责任都推给了妻子,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有问题。两人的矛盾越多,他就越容易对妻子敏感多疑、从负面角度解读妻子的行为,自恋型人格很容易变成偏执型人格改变,不仅敏感多疑,而且非常自以为是、偏执固执。
换言之,陈立人严重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
自我反省的意识与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而需要注意的是,自我反省并非自我否定、自卑,而是在复盘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并有意识、有行动地弥补自己的短板,不断获得提升和成长。父母要引导孩子从小具备这种意识和能力。
第四,父母要积极引导孩子,为自己选择的三观承担一定的责任。
陈立人和于轩一夫妻的悲剧还暴露出三观的重要性。近几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陈立人还留在美国谷歌公司上班,在美国买房子,希望拿到绿卡甚至加入美国国籍。
他很可能从小就是崇洋媚外的,在清华大学就读的经历可能更加剧了这种心理,加剧了这种三观的形成。他的父母自然也是如此。当然,选择去哪里居住,成为哪国的人,这确实是他们的自由。三观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但陈立人既然做了这样的选择,就必须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努力克服人在他乡遇到的困难。偏偏他逆商不高,对国外的困难也预估不足,在重压之下走了极端。
希望国内的父母们要看清国际形势,引导孩子建立起更加积极的三观。
第五,父母要引导儿女明白,现代婚姻中的“门当户对”,更应该是三观基本一致。
夫妻双方成长的环境不同、所受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同,两人的三观也往往有所不同。所以在婚姻初期,有矛盾冲突是正常的,但关键是有意识去磨合,最后形成小家庭一致的三观。如果对方脾气暴躁,要知道脾气暴躁的背后实际上是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如果选择了对方,就要用不断的包容来化解这种心理创伤。如果自己没有这种意识和能力,那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最好及时止损,理性地与对方分开。
当然,更简单的处理方式是,选择跟自己的三观相差不大、脾气相近的人作为结婚对象。而且最重要的是,双方都有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两人通过理性的讨论和互相妥协,找到一个符合这个小家庭的、新的三观。只有这样,两人才不会反复对同一性质的问题不断发生矛盾和冲突,两人的感情才会像陈酿的酒一样,越来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