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生态“春意盎然” ,华为助力先锋之城跑出深圳“加速度”!

何为数字化?
每一位深圳人
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光明区的红星村里,一张千兆光网让村民和租户告别“滞后”的生活,微信视频再也不用“出村”找信号;
天虹sp@ce超市星河国际店内,店长李建斌正淡定地“玩”着手机,因为这里人人拿出手机就能接单、拣货;
山海之间的大鹏新区人民医院,医生打开一张CT照片,仅需几秒钟,医生和患者实现了“双向奔赴”;
深大本原楼的安保室里,工作人员坐在控制室内便能掌控一切,那些一层楼接一层楼地巡视电灯、空调、电线,拿着扳手螺丝刀修水管换灯泡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过去一年,深圳持续加强数字深圳建设整体统筹,在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健全顶层设计,全面夯实数字“底座”。2023年9月发布的2023数字百强市和《2023中国数字城市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广东数字城市建设效果突出,广东省在省级层面排名全国第一,深圳市在市级层面排名第三。
这座城市的“智慧”,不只是体现在枯燥的数字上,更隐藏在普通市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弥漫在诱人的烟火气里。
01
建设超级宽带网络
极速先锋城市建设稳步前行
极速先锋城市,是深圳的一个崭新标签。
2023年2月10日,深圳市工信局发布《深圳市极速先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从先锋接入、先锋算力、先锋感知、先锋应用等方面提出14项工作任务。截至目前,深圳已累计建成5G基站7.5万个、10G-PON端口40万个、水电气物联网感知终端926万个,千兆光纤宽带家庭用户超220万,5G用户超1450万,公共无线局域网累计服务3亿人次,建成全光工业园区104个。
作为ICT行业的先锋力量,过去一年,华为助力极速先锋城市建设稳步前行。
对于深圳市民来说,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通过一部手机直接搞定:通过“深圳疾控”公众号直接打印入学证明、在“i深圳”App预约公园停车、进入“粤省事”小程序在线提取住房公积金……这些信息入口,其实都铺设在一条宽广的信息高速公路之上。
图片
▲对于深圳市民来说,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通过一部手机直接搞定
2000年,深圳开始自建政务外网,随着数字化的全面渗透,2022年,深圳开始对境内的政务外网进行系统化的升级。政务外网是“一网统管”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支撑数字政府现代化治理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于政务外网,深圳将构建不少于十类数据相融合的孪生数据底板、上线承载超百个场景、超千项指标的数字孪生应用。
而政务数据的每一次高效传递,都离不开地面之下那6000公里长的光纤系统,它们密布于深圳的每一寸土地上,其中华为解决方案提供了关键助力。以华为全光交叉解决方案为例,该方案在大大提升交叉维度数的同时避免了不同维度之间的大量光纤连接,使得政务外网内所有的光信号不需要经过复杂的处理,即可跳转到网络的任意一个节点上;在光网络底座之上,还采用了华为 “一网多平面”的SRV6承载架构和切片技术,让每条“车道”都有自己专属的用途和规则,既充分利用了网络,又能保障业务质量。
图片
▲华为 “一网多平面”的SRV6承载架构和切片技术,让每条“车道”都有自己专属的用途和规则
全光网络的建设,也为医疗信息化系统提供了高效可靠的网络高速通道。通过华为F5G全光网络,在即将建成的大鹏新区人民医院,医生可以实现秒级阅片,护士查房在终端的切换也变得无比丝滑,卡顿、反复登录账号将成为过去式。
图片
▲大鹏新区人民医院效果图
极速先锋的风,也吹到了城中村里。在光明区红星村,华为携手振业集团及其合作伙伴,为社区打造了F5G全光网络,居民通过千兆光网可以享受更高速的上网体验、更流畅的视频直播体验、无卡顿的游戏体验,将信息化的温度传递给更多人,进一步提升“村民”的归属感。
图片
▲红星村航拍图 图源 :光明区玉塘街道办
02
以“算力”提升城市“脑力”
为千行百业“算出”一个美好的明天
看似平平无奇的手机,越来越像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管家。是什么给它们带来了“超能力”?答案在网络的另一端。在那里,有一个仿佛与现实世界并行的数字空间,正是它让大家手中的手机变得越来越“聪明”;而决定这个数字空间能力的,就是算力。
2023年12月,深圳印发《深圳市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50万标准机架,算力算效水平显著提高,打造出“多元供给、强算赋能、泛在连接、安全融通”的中国算网城市标杆。
澎湃而来的算力大潮将为深圳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市民的智慧生活的进化提供底层力量。而在一个个关于算力的应用场景中,总是能看到华为的身影。
走进位于荣超商务中心的深圳市医保局,指挥中心的智慧医保大屏上,实时滚动着深圳全市医保相关的各项数据,有了这块大屏,可以全面掌握、实时监测参保缴费、就医结算、基金监管、机构管理、公共服务等各项业务情况。
据了解,截至2023年10月数据,深圳市医保参保人数已经超过1700万,全市医保定点医药机构超过8000家。为深化数据要素市场改革,深圳市医保局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前瞻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全力攻坚智慧医保“1136工程”(一个支撑底座、一个指挥中心、三个服务平台、六大智慧应用)。
图片
▲智慧医保全程刷脸就医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
在此过程中,该局携手华为推进“首席数据官”试点工作,建立起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工作机制。以前分散在不同平台的百亿条数据现在已经“有家”,它们集中“跑”在深圳医保数据中心上。
金融在深圳扮演着关键角色,金融产业的配套数字化基础设施地位自然也非常重要。深圳的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普遍更加重视科技创新,重视数字化建设,并且成为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表率。
以掌数科技为例,这是一家聚焦于证券和大资管行业,面向数据库和大数据技术、智能化场景应用以及行业化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解决方案的金融科技企业。面对着如何能把自主化数据库真正带到金融场景这个命题,掌数科技全方位拥抱华为,拥抱GaussDB的战略选择,仅在2022年与华为的首年合作中,就成功破冰6家GaussDB商业客户,尤其在深圳金融行业中取得了关键成果。
通过数字“算力”提升城市“脑力”,深圳的各行各业正努力“算出”一个美好的明天。
03
打通城市智能体经脉
“最AI城市”呼之欲出
曾被称为“最互联网城市”的深圳,如今正应和着AI时代的潮流鸣枪起跑。在AI技术赋能下,深圳的城市治理、民生服务正在进行一场静水流深式的智能“进化”,“最AI城市”呼之欲出。
2023年10月12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联合发布了“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加快实现人工智能在全域全时场景应用。其中,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了第二批15个“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包括数字媒体、一体化协同办公、智慧停车、智能气象预报、自动驾驶等应用场景。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发布了市容环境领域12个场景应用清单,在环境卫生、公园管理(园林绿化)、灯光管理领域对人工智能开放。
图片
▲福田“民意速办”系统
其中,在华为“一网统管”之下,城市被当成生命体来打造,有感知、中枢、应用、网络、数据等 ,就像人的脑、眼、手、血液,能新陈代谢、生长发育。以福田区“民意速办”平台为例,该平台全面汇聚了深圳市12345热线、市民生诉求平台、深平安、i福田等36个民生诉求类渠道,以及深圳市综合网格、数字化城管、区城区治理平台等5个城市管理类渠道,搭建民意汇聚子系统,推动全区民生诉求数据全面融合、多口归一。系统还利用RPA机器人(软件机器人)、智能分拨等智能化手段快速地将民意流转到各部门进行处置;民意反馈系统向市民反馈工单流转状态,办理信息和收集市民评价,并将工单的信息及时地同步给民意事件的来源渠道。
通过福田“民意速办”系统,紧急类的工单一般30分钟内会有回应。自2022年5月23日全面运行至2023年年底,平台累计处置各类事件59万余件,日均分拨事件超过1000件以上。
“违规停车,请立即驶离。”在福田区市花路,有几根神奇的路灯杆,它们不仅可以为路上交通提供引导,还可以监测街道卫生情况,并第一时间通知相关责任人处理。据了解,这是由深信投和华为联合打造的智慧杆,而它的功能远远不止如此。
图片
▲福田区市花路的智能杆
除了传统灯杆的照明功能外,该款智慧杆搭载了LED屏幕、摄像头、麦克风等设备,如果路边出现机动车违停、自行车停在盲道上、乱抛垃圾等情况,它都能通过语音进行提醒,还可以完成车流量、空气质量、噪声等检测。
该智慧杆背后有一个“天工开物联创实验室”,该实验室由深信投联合华为联手打造,其孵化出的多功能城市智能杆具备20多个应用场景,5G基站、防疫提醒、远程巡检、机动车违停、空气质量检测等。
深圳市工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全市已建、在建的智慧杆已累计达到1.6万根。这些林立的“神经末梢”未来会是城市的一个个“数字站点”,它们将发挥“城市锚点”的作用,助力深圳贯通城市智能体“经脉”。
04
更多应用场景落地生根
从深圳大学立言门往前走100米,有一座不起眼的两层小楼。在这栋楼里,每个关键区域都安装有各种AI识别摄像头及传感器,当发生火灾、机房漏水、设备故障等紧急事件时,系统会第一时间进行识别。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工作人员可及时了解事件位置和现场情况,并联动物业系统进行快速处置。
图片
▲深大本原楼里的数字孪生运维平台
2023年6月,《深圳市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3)》印发,提出建设“数实融合、同生共长、实时交互、秒级响应”的数字孪生先锋城市。过去一年,越来越多的孪生应用场景在这座城市落地生根。
以正在建设中的深圳国际交流中心项目(简称“国交中心”)为例,这座城市新客厅大量运用了 AI、物联网、BIM、CIM 等数字技术,打造出一个与现实空间并行的数字世界。
运用BIM数字化建模技术,国交中心所有的会议空间皆可通过智慧会议系统得到直观展现,未来会议主办方可通过小程序、APP等软件在平台上选择不同的布场方案,线上进行活动会场布置,如同菜单点菜一样,可大大降低业务沟通成本;参会者还可以通过车辆预约系统,顺利完成车辆停放;通过室内AR导航系统,精准抵达会议现场。
图片
▲运用BIM数字化建模技术,国交中心所有的会议空间皆可通过智慧会议系统得到直观展现
通过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虚实交融、智能操控,也让地铁应急指挥系统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想象一下,有地铁站突发火情,站内烟雾弥漫,有乘客受伤亟需救治,情况万分紧急......
在深圳地铁应急系统里,围绕着该事故站点,运营人员用鼠标画了一个圈,周围其他站点的物资分布一目了然,医疗物资、消防器材被第一时间调往事故现场,救援车、救援人员动态位置亦能实时展现;自有资源之外,圈内的消防站、医院、酒店等场所等也可立马标注出来,点击图标,便可直接通知周围消防、医疗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救援。
在指挥调度过程中,利用华为视频会议平台可实现多方会商,在同一个会议中融入监控视频、无人机视频、手机移动端视频,实现多角度同步了解现场实时情况,进行会商研判。利用华为通信平台,可实现指挥中心、现场指挥部、救援小组、外部专家多方联动,实时音视频通话。
现场被浓烟覆盖,滞留的乘客从哪个通道走更安全?救援人员从哪个通道进更快捷?最近的救援物资和设备摆在哪个位置?通过系统,运营人员可以直接进入车站BIM(3D模型),一个仿真的数字孪生车站立马呈现出来。通过BIM,每部电梯的位置都清晰可见,而且就像搭积木一样,模型可以进行拆分,站厅、站台结构一目了然。
05
一秒一公里
“超充之城”建设再提速
作为全国最早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城市之一,深圳也是全球超大型城市中首个实现公交车、出租车全面电动化的城市。2023年11月30日,深圳市“超充之城”建设动员部署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超充之城”,加快构建广泛覆盖、均衡合理、结构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为市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充电服务体验。在深圳建设“超充之城”的勃勃雄心背后,全液冷超充技术无疑为这个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
“3、2、1,车子续航又增加了快两公里。”近日,在印力中心华为全液冷超充站,车主李先生一边数着数,一边向深晚记者展示自己的充电小程序。而这还不是华为全液冷超充站的极限成绩。
“实际使用中,车型差异、软件版本、使用条件等都会影响充电速度,在实验室环境下,可以实现‘1秒1公里’。”华为工作人员表示。
图片
▲2023国际数字能源展期间,市民在体验“一杯咖啡 满电出发”的超快充电体验。黄海鹏 摄
2023年4月,华为推出全液冷超充技术,在印力中心停车场记者看到,这里的华为全液冷超充桩最大输出功率高达600kW,最大电流达到了600A。目前,绝大多数的电动车、插混车电池都不到100度电,如果能够一直保持在600kW的功率,不到10分钟就可完全充满。
记者发现,相比于普通的快充电桩,华为全液冷超充桩的充电线更轻、更细,整体重量和多年前的30kW充电桩线和枪的重量基本相当。
按照深圳市超充专项规划,2025年全市将建设300座超充站,超充站和加油站的数量比达到1:1。作为一项诞生于深圳的超充技术,华为全液冷超充产品将为深圳“超充之城”的建设提供重要助力。
依靠打通城市数字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站在数字时代舞台中央的深圳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而随着数字技术对美好生活的改造朝着纵深方向推进,无论是平安金融中心里忙碌的白领,还是大鹏半岛垂钓的老人,抑或是幼儿园里嬉戏打闹的孩童,每个驻足在这里的个体,都能聆听到自己与时代的共鸣,感受到数字生态那“春意盎然”的温暖与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