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为一”的民俗合体字,你会读吗?

春节一天天临近,央视春晚“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主题中的一个“龘”(音dá)字,用极具中国特色的书法篆刻艺术“九叠篆”来呈现,不仅生动彰显了龙年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也引发了大家对底蕴深厚的中国汉字的关注。“吉祥如意”“招财进宝”“孔孟好学”等一个个“四字为一”的民俗合体字,融汇民间创意、表达吉祥寓意,绚若一朵朵吉祥的繁花,竞相在国内外的华人家中绽放,在给人们带来好彩头的同时,也体现着汉字蓬勃的生命活力。
诞生与周武王有关
中国的民俗合体字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书写形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按照一定规律组成的具有吉祥喜庆和特殊含义的汉字,也叫“组合字”“团结字”“吉祥字”等。
民俗合体字(以下简称合体字)的萌芽可以追溯至西周早期。根据考古发现,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的青铜器“利簋”铭文中,将周武王姬发称之为“珷”。这个“珷”字,就是姬发的谥号“武王”所组成的合体字。
先秦时期君主用来传达命令或征调军队的符文,据说通常就是把几个篆字合并在一起,然后将其刻在竹或木上,再剖为两半,最终合之,来验证真伪。实用性的合体字便在这一时期出现。
两汉时期,这种方式被道士借用到了以篆文书写的符咒“符篆”上,用它来降妖镇魔、治病除灾,形成了宗教性的合体字。受道教影响,民间也兴起了以吉语合成文字、驱邪避秽之风。
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曾言:“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此处的“字”,便是由形部和声部组合而成的合体字。这一造字规则,为后来合体字的发展提供了表形和表意的生成结构。
汉代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钱币——花钱。钱,古称“泉”,“泉”与“全”谐音,寓意美满。所以花钱不仅代表着财富,也有象征吉祥的一面,是中国吉祥文化的一大载体。花钱圆形方孔,有钱形但通常不作为货币流通,主要用作压邪、祈福之用。花钱上除了一般钱币上通有的文字,还有一些吉祥语和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
比较典型的花钱是后来出现的“借口钱”:这种花钱的钱文一般是四个字,四个字的分布以钱币的方孔为中心,按上下左右排列。乍一看,没有完整的意思,但如果将钱币的方孔借用为“口”字,依次结成新的四个字,就能凑成一句吉语。“借口钱”上的字就叫做“借口字”,比如不知具体源于何时的“隹五矢止”四个字,本身没什么意思,与钱币的方孔“口”结合起来,可读作“唯吾知足”或“吾唯知足”,表现了古人知足常乐的旷达胸襟。受此影响,近代还出现了“吾味知足”合体字的仿制钱币,象征着人们不贪图口腹之欲的淡泊心态。
图片
▲1月14日,书法家在候车大厅内现场创作。当日,正值农历腊月二十三,中国北方地区的“小年”。“送万福、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在北京丰台站开展,众多书法家现场挥毫,写福字春联送给铁路职工和旅客。(图片来自中新社)
宋朝时期有了民俗性
唐朝时期,佛经的传入极大地促进了合体字的发展。佛经中有大量合体字现象,例如敦煌写本中常见有“菩萨”“菩提”“涅盘”等字的合体字。在唐朝,有个极其特殊的人物是“女皇”武则天。为了巩固政权,武则天把当时的洛阳改成神都,中书省改成凤阁,让百姓相信自己是“天命所归”,拥护自己当皇帝。当时有个人为了得到武则天的另眼相待,创造了一些合体字给武则天,武则天因此非常高兴,让他做了丞相。这个人就是宗秦客。这些字包括“曌(音zhào)”字,它现在保留在字典中,成为武则天昔日雄心的见证。另外的一些合体字则只是在民间流传,比如“埊(音dì)”字,字义为“大地”,即有山有水有土。当然,严格意义上来讲,“埊”这个字并不是武则天时代创造的,早在东周时期就有,只不过是武则天用“埊”取代了简化过后的“地”,恢复了之前的用法。
宋代以后,合体字衍生出了民俗性的特征。人们将这种特殊的文字构成方式,用来表达驱凶图吉的美好心愿。从古至今一直在婚礼上使用的“囍”字是合体字中应用最多和最广泛的。关于这个字的由来有很多说法,其中一个传说与北宋知名宰相王安石有关。相传王安石在进京赶考的途中见一读书人家用半副对联招婿,而后在汴京最终的面试考的也是半副对联,他将对联招婿的半副对联做答,得到了考官的称赞。没等考后发榜,王安石就赶到了对联招婿的读书人家,见还无人对出,就用考官出的上联应对,得到了佳缘。就在要成亲的那一天,王安石收到了金榜题名的喜讯,大家都说这是喜上加喜,于是他就用笔在红纸上写下了两个连体的喜字,寓意双喜临门。这种“双喜”的合体字一直沿用至今。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实际上,“囍”字的正式出现和使用应该更晚一些,可能是在明清时期以后。
在明清时期,这种组合手法变得司空见惯,合体字不断增多,并被用以表达不同类型的祈盼。此时,人们对于合体字美学价值的追求愈发强烈,寓意吉祥、融汇书法艺术的合体字已深深嵌入中华血脉,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相传明代唐伯虎创造了合体字“日日有见才”,勉励自己每天要勤奋。“才”和“财”读音一样,后被人们引申为“日日有财见”。我们在清代的花钱上,还可以见到连笔减划的“黄金万两”“招财进宝”之类的四字合体,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孔孟好学”“日进斗金”等。
走红网络秀创意
时代变迁,合体字逐渐演变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汉字形式,焕发出强大的艺术创造力与顽强的生命力。不同于古时,如今合体字的创作与应用已从少数人的专利,演变为全民共创的“游戏”。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使用趣味,还成为了优化交往效果的有效介质,体现出新时代文字应用的独特意趣。
在这场“文字游戏”中,网友们不仅执笔临摹博主们的“合体字”书法作品,还积极回应博主的提问,玩起了猜字游戏。这些走红网络的合体字作品,已不仅仅局限于“招财进宝”“日进斗金”这类古朴的吉祥词汇,“早日脱单”“逢考必过”等新词汇也融入了合体字创作的队列。其语义内涵在不断拓展,受众基础也在不断扩大。
然而网友们并非仅仅沉浸于网络“文字游戏”的乐趣,还有意识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汉字在独特的设计下更加魅力四射。
合体字为什么能延续至今,而且还让人乐此不疲地继续创造呢?一直以来,民俗文化与合体字之间都保持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民俗文化为合体字的出现培育了深厚的土壤;合体字也为民俗文化的展露与传承提供了载体。在民俗文化中,合体字一直被百姓视为“吉祥瑞符”。自古以来,人们在面临各种天灾人祸时,往往会寻找一些情感寄托来抵抗恐惧、祈求平安。而合体字的出现,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心理需求。
合体字的创作也是充满创意的过程。设计者将文字造型与含义融于一体,力求达到形与意的共生共荣。合体字的设计过程,如同绘制一幅精美图画,通过独特的汉字组合设计、绝佳的视觉构图,将其象征之意与深刻内涵充分显现出来,使得合体字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合体字虽源于汉字,但突破了汉字内部结构的制约,不拘泥于固定、统一化的形式,意在实现“意形相契”的更高艺术造诣。而考虑到字体设计的美观性,合体字往往多以文字形和图像形的方式呈现。例如民间出现的合体字“花鸟字”,利用花、鸟的图画构字,形成了“画中有字,字中有画”的视觉效果,成为了中华民族审美追求的瑰宝。
图片
▲1月14日,一名旅客欣赏领到的“福“字。当日,正值农历腊月二十三,中国北方地区的“小年”。“送万福、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在北京丰台站开展,众多书法家现场挥毫,写福字春联送给铁路职工和旅客。(图片来自中新社)
将汉字融入世界
科技的全球化飞速发展,让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愈发密切。设计“图像合体字”的艺术家洪卫曾直言,“图像化可能是汉字国际化的突破点”。从文字到图像设计风格的转变,也为合体字拓宽了发展空间,使其得以繁衍出更多精彩纷呈的作品。例如洪卫书写的《福禄寿》系列作品,依据会意造字的原则,将“平、安、衣、食、生、命”六字排列组合,创作出了极具民俗气韵的“福、禄、寿”三字,彰显出合体字的深厚文化底蕴。而图像化的设计,有利于合体字以更好的姿态走向世界,让世界品读中国汉字、感悟中华国学的魅力。
合体字的体量虽小,却蕴藏着大趣味。它重生于民族自信的觉醒,也将在不断完善视觉效果、“昂首挺胸”走出国门后,使国人燃起对国学文化与中华民族的自豪之感。
合体字发扬了民俗文化,让国韵气脉接续不断。现在,一些创作者开始尝试融合创新的“中英文合体字”,像书法家黄新平设计出的中国34省(区市)以及中国系列“中英文合体字”,借助传统书法艺术,实现了极具特色与美感的视觉呈现,为新时代合体字的崛起与发展做出了良好的示范。艺术家徐冰所创作的“新英文书法”,以英文字符为组合构件,最终合成汉字的字形,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书法中的笔画特点,形成了一代中西合璧的新式方块字。
而随着“地球村”共建的深入,合体字的创作已不仅仅停留于中英文字的融合,同时也在不断探索着多语种文字合体设计的新路径,意在视觉上制造出一场跨文字的伟大对话,让各国古老的文字符号在新时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例如第三届南京亚洲三年展的标志,就采用了中文、日文和韩文的多文字合体设计。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体字的意蕴与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在数字化的新时代,融合历史文化与现代设计,合体字呈现出了多形态、多模式、多用途、多国化的发展趋势。中华民族的国学底蕴,也将随着合体字的创新与发展而壮大。
叹为观止
藏身中华大地的合体字
字中有字的“带”
在广西阳朔县碧莲峰的陡峭崖壁上,有一个巨大的“带”字草书石刻,是王羲之的后人王元仁于1834年所写。
此字雄健潇洒,看似仅显一个“带”字,实则字中有字、字里藏诗。后人在解读此“带”的结构时,发现不少“玄机”。有人说其中含“一带山河,少年努力”八个字;也有人读作“一带山河甲天下,少年努力举世才”十四个字;更有人借此发挥,作出“一带山河、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流芳”的十六字短诗。可见,小小的“合体字”也能蕴藏大道理,散发耐人寻味的魅力。
“一片冰心”融于“壶”
坐落于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的芙蓉楼,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宝地,也因此留存了无数名作佳话。其内有唐、宋、元、明、清、民国文人墨客碑刻二百余方。在玉壶亭,竖立有一碑,其上刻有王昌龄的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壶”。该石刻巧将七字篆书组成一“壶”形,正如集“福”于一体。
满含孝心的“寿”
在浙江省淳安县海公祠有一块“寿”字碑刻,引得游客驻足观赏。相传此“寿”字,乃海瑞因其母亲七十寿辰而书。草书写成的这一“寿”字,实则由“生”“母”“七”“十”四个字组合而成。该字流传至今,着实令人感叹海瑞的孝心,以及其书法创作之精妙。
图片
▲2023年6月19日,“爱满什刹海·华方粽是情”端午节民俗活动在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华方居家养老配餐中心举行,30位居住在什刹海街道的老人和民俗专家一起喜迎端午、体验非遗,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图为参与活动的老人展示获赠的“福”字和“粽”字。(图片来自中新社)
笔画最多的“biáng”
可能很多人未吃过此面,但却早已听说过其名。biángbiáng面,是陕西关中特色的传统风味面食,因其取名的独特而在网络上走红。之所以得名为“biáng”,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常会发出这样的声音。这个“biáng”字,笔画共有54画。关于这个字的写法,民间有一个口诀:“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
简洁的“天人合一”碑
在福建省宁德市斗帽岛有一座“天人合一”石刻。此石刻将“天”“人”“合”“一”这四个字,由上到下排列组合,强调人立于天地之间,与自然息息相通。
知多一点
英文里也有合体词
中文合体字各部件之间的组合,具有明显的图画性特点,倾向于用构图的方式来描绘出所要表达的实意,彰显出对审美的追求。不同于中文合体字对表形达意、审美旨趣的诸多追求,英文合体词的创作偏重实用性,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简化组合,造出用以描述新事物或新场景的新词。
例如我们所熟知的“Internet(因特网)”一词,就是由“international”和“network”两个词简化组合而成;“brunch(早午餐)”一词,是由“breakfast”和“lunch”两个词简化组合而成;“emoticon(表情符号)”一词,则是由“emotion”和“icon”两个词简化组合而成;还有我们经常使用的“@”,其实也是“at”的合体字。(完)(原标题:合体字 汉字中的吉祥“繁花”)
作者/路鹃 朱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