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董事长,被人上眼药

全文2008字,阅读约需6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绿地董事长张玉良遭到24名前员工和员工的举报,称遭到绿地强制集资的侵害。

02举报者称,他们通过绿地提供的贷款以2.66/股的价格购买了约698万股的绿地股份。

03然而,在2020年和2021年的前三个季度,股份交易价格稳定在2.7元/股,但之后交易价格被降至1元/股。

04今年初,绿地通知持股员工可以按3元/股的价格减持,但仅能先减持10%,减持款分三次支付,至今尚未兑付。

05此次举报风波让张玉良对员工持股计划产生顾虑,绿地方面表示已妥善处理。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作者:郭儒逸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几天前,绿地董事长张玉良被人举报了。
举报者是24名绿地中原事业部的前员工和员工,他们写了封举报信,称遭到绿地强制集资的侵害。截至目前,除了绿地方面“妥善处理”的表态,事件暂无下文。
让这些员工不满意的,缘自绿地2019年提出的一个“富有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是让全部管理干部必须购买规定数额的公司股份,这24人就在其中。算下来,他们当时需要合计购买约698万股的绿地股份,而这些股份的来源是绿地员工持股平台——格林兰。
员工持股算是件好事,能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当然,如果要自己掏钱来买股份,并且几乎是强制的话,心情就要大打折扣了。
据举报信所说,他们主要靠绿地提供的贷款,以2.66/股的价格买入了相应股份。按照规定,员工持股平台的股份每年有4次交易机会,在2020年和2021年的前三个季度,交易价格一直稳定在2.7元/股。然而,当他们之后想要交易股份,拿回自己的投资款时,却发现交易价格被降到了1元/股。
有意思的是,到了2023年年初,绿地又通知持股员工可以按3元/股的价格减持,不过只能先减持10%,减持款分三次支付。但直到今年初,都没能兑付。
这下员工们不干了。
在举报信上,张玉良的名字赫然在列。他今年68岁,已经做了这家公司30多年一把手。几年前,张玉良的退休问题一度被拿出来说,由于绿地是由国资改制而来,如今也有国有大股东持股,按照国企高管的任职规定,张早就应该退休的,不过至今仍处在管理一线。
在地产界,绿地的存在感没那么突出,相比之下,张玉良也不像其他地产大佬高调。绿地创立是在1992年,当年出于改善上海城市环境的考虑,上海相关部门筹集了2000万,组建起上海绿地总公司。该公司的第一任总经理,就是体制内出身的张玉良。
虽然有国资背景,但绿地实行的是自负盈亏,走市场化道路。在张玉良的运作下,绿地靠承接上海旧城区改造的动迁房发迹,进入房地产市场。到1997年,绿地已成为上海的头部房企之一。
要说员工持股,绿地进行的非常早。在1997年时,张玉良便引入这个机制,为的是吸引和留住人才,提高活力。最终绿地职工持股会拿下约18%的股份,剩余的,仍掌握在国资手中。到2003年,在国企改制的大背景下,绿地职工持股会拿到59%的股份,成了公司第一大股东。
此后十年间,绿地股权在国资和员工持股会之间,还有过拉扯。在2013年绿地引入社会资本之前,国资股比又占据了绝对上风。
2015年绿地借壳在A股上市,对员工持股情有独钟的张玉良,这回成了大赢家。绿地在上市同时完成混改,形成国资、员工持股和社会资本的三方股权结构。并且,上述提到的员工持股平台格林兰,一跃成为绿地第一大股东,持股约29%。而代表国资的,是两家上海地方国企,且每家持股比例都不如格林兰。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家国企号称是财务投资,并不实质介入绿地日常经营,双方也并非一致行动人。这样一来,格林兰掌握了相当的话语权,而站在背后的,就是张玉良为首的员工持股代表。
自此,绿地成了一家无控股股东、无实控人,由管理层实际负责的公司。
以前绿地在业界有个绰号,叫“红顶”绿地。这和它的出身有关系。不过在机制上,绿地比传统国企要灵活多了,张玉良把员工持股看作绿地崛起的法宝,这是他很得意的一点。其实最早实行时员工们也不配合,当时不得不规定,凡是中层干部或者高层干部必须入股一定数额,否则就免职,靠着这些手腕,绿地不仅足以自负盈亏,还成了房地产大鳄。
绿地的现状,和万科有点类似。经历当年的宝万之争后,国资深铁成了万科第一大股东,占比不超30%。而万科员工持股平台盈安合伙,也是大股东之一。实际上,万科也是一家无控股股东、无实控人的公司,一家典型的混合所有制房企。郁亮为首的管理层,掌握了运营公司的实际权力。放在十年前,张玉良当时的挑战目标,一度就是万科,并且曾在2015年前后短暂超越。区别在于,张玉良的头上没有另一个王石,他完全主导了绿地的扩张路径。
从房地产销售规模来说,短暂超越万科后的绿地,排名逐年下滑。与此同时,张玉良对多元化的执念越来越深。除了房地产,绿地还涉足基建、金融、消费、汽车和物业等,即使在房地产业务内部,商业地产的比重也一度上升。摊子虽然铺的大,但除了基建板块贡献的营收,其余业务貌似声响不大。反观房地产主业,绿地与头部房企的销售差距,越拉越大。
这次之所以被公开举报,绿地给出的一个重要理由,与房地产的低迷环境有关。大环境变了,那员工持股的“改革实践”,自然也得跟着变。事实上,绿地这几年的日子算不上好过。在2022年,绿地就曾出现流动性危机,当时有一笔10亿元的信托贷款出现逾期。后来绿地又展期了多笔境外债务,勉强过关。从市值上说,当年上市时绿地还冲到3000亿,如今却缩水到十分之一。
只不过与几位更惨的顶流大佬相比,张玉良的处境没那么受关注罢了。
去年初,张玉良终于也提到一个商界流行词——轻资产化。他表示,轻资产化将是绿地转型的核心战略之一,是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看来大佬们都变的很务实,早年的堆规模、抢排名、拼版图,都被如今的瘦身聚焦所取代,就算是红顶也不例外。
张玉良还能干多久,是个未知数。他曾拿自己与董明珠对比,格力也是相似的从国资走到混改,董明珠还能干,为什么我不能干?过去多年,绿地吃到了改制的红利,张玉良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体制内干部,成了身家暴涨的一方富豪。现在,绿地确实还离不开这杆大旗,但经此举报风波,员工持股这招棋,张玉良恐怕会掂量掂量了。
*题图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