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

评论

收藏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与Neuralink不同的BCI,清华大学的无线微创脑机接口NEO,让瘫痪者在家里自主喝水|CyberDaily

图片

封面:DALL-E3生成


CyberDaily:

国内BCI突破

毫不逊色

 

在昨日马斯克的官宣里,Neuralink终于等来这一天,实现首例人体大脑芯片植入的试验,并且恢复良好,给众人带来希望——实现心灵感应,并随意意念控制物体,恢复行动。
图片

作为一种前沿的神经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交叉产物,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简称BCI)现已深入到医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成为人工智能与脑科学融合的重要工具,而不再是科幻电影的产物。而随着更多不断进步,包括渐冻症、脊髓损伤、癫痫在内的多种脑疾病的治疗也因此看到了希望。
现在,国内的脑机接口也有新的突破,它来自清华大学一项研究和临床试验,与Neuralink完全植入式不同,它采用无线微创植入式,同样帮助患者恢复自主行动。
2023年10月24日,清华大学医学院洪波教授领导的团队成功研发出无线微创植入式脑机接口NEO(Neural Electronic Opportunity),并在1月29日,联合团队召开临床试验阶段总结会,宣布首例患者脑机接口康复取得突破性进展。
图片
 
正在改变许多人生活的NEO系统
 
NEO是一种类似硬币大小的微型处理器,其被植入到高位截瘫患者的颅骨中,用于采集感觉运动脑区的神经信号。它的首例使用者,是一位因车祸而导致颈椎处脊髓完全性损伤,已经处于四肢瘫痪状态14年的患者。
图片
NEO系统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采用了无线微创设计。传统的脑机接口多半为有线连接,但无线微创脑机接口NEO将体内机植入颅骨内,并且采用电极覆盖在大脑的保护层——硬膜外,从而不会损伤大脑细胞。这使得手术后的恢复更为迅速,成功完成手术后的十天,患者便可以离院回家。
值得一提的是,NEO系统采用了近场无线供电和通信技术,植入颅骨的体内机无需电池,患者可以终生使用。在患者居家生活时,体外机只需隔着头皮为体内机供电,便可以接收大脑内的神经信号,再通过电脑或手机进行解码,从而实现脑机接口通信。如此精妙的设计,使得NEO在患者日常生活中能无缝融入。
NEO系统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其对患者的康复干预具有显著的效果。经过三个月的居家脑机接口康复训练,患者可以通过脑电活动驱动气动手套,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抓握解码准确率超过90%。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对NEO系统使用后患者的临床状态进行了长期追踪。结果显示,患者脊髓损伤的ASIA临床评分和感觉诱发电位响应均有显著改善。这证明了NEO系统在康复治疗方面的重大作用。
图片
 
与众不同的无线微创脑机接口NEO
兼具性能和减少大脑伤害
 
在当前的脑机接口领域中,埃隆·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无疑明星级别的地位,但无线微创脑机接口NEO独树一帜。与Neuralink直接将电极插入大脑中的做法不同,NEO选择将电极放在大脑的硬膜外,这种方法较少破坏神经组织,而且能兼顾到实时数据的获取与减少伤害之间的平衡。
而且,尽管Neuralink系统全球首例患者在近日完成植入,但NEO系统却在去年10月就已完成,比Neuralink早了三个月实现了临床植入。清华医学院洪波教授团队的NEO系统,可以说是中国脑机接口技术突破性进展的体现
因此,在科研的道路上,无线微创脑机接口NEO等新型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无疑是大脑与人工智能之间新的桥梁,值得期待它们能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神奇时刻。 
可以肯定,能"读懂思考",还能"反馈给大脑"的脑机接口,是人们打破肉身局限并通向未来的新方向。无论是Neuralink的完全植入式脑机接口,还是清华大学的无线微创脑机接口NEO都已经悄然在改变世界,给病人带来了新的希望,以及为增强人类建立直接的新方向。
这是一个迈向后人类的桥梁,我们准备好跨越那个大门。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