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东馆试开放,眼尖的观众找到了“镇馆之宝”

2月2日,历时六年建设,上海博物馆东馆对外试开放,迎来首批观众。
中国古代青铜馆率先为观众呈现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中国古代青铜器陈列,同时,“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也拉开帷幕。
图片
高空鸟瞰上海博物馆东馆,一座全新的城市文化地标跃然眼前。
图片
首批观众排队等候入馆。
图片
入馆的队伍分成三列,参观者需要在闸机上刷身份证入场。
中午12点,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向第一位观众诸晓蕾赠送了“星耀中国”签名图录一套,并祝贺她成为“上博东馆第一位观众”。
图片
诸女士(中)成为上博东馆首个入场观众,褚晓波为她送上纪念品。
“因为我在图书馆从事志愿者工作,平时也很喜欢看展,对于上博东馆期盼已久,尤其是对三星堆文化有特别浓厚的兴趣。”诸晓蕾说,1月26日晚上她就提前设好了闹钟, 12点准时抢入场券并抢票成功。据悉,东馆首日8000张预约门票在开票后几分钟内就被“秒空”。
图片
金面具笄发青铜人头像于2021年出土于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由上博专家负责修复,在此次展览中是首次公开亮相。
图片
观众在参观方形头顶青铜人头像,这是三星堆文物的典型形象。
诸晓蕾与朋友一起参观了第一特展厅内的 “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展厅入口处两个戴有金面具的青铜人头像在星空般深邃的深蓝色背景墙前熠熠生辉。两尊青铜像头顶一方一圆,是三星堆文物的典型形象。其中圆形头顶的金面具笄发青铜人头像于2021年出土于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由上博专家负责修复,在此次展览中是首次公开亮相。
展览共展出363件/套重要古蜀文物,是迄今为止古蜀文明考古出土文物在四川省外最大规模、最高规格、最全体系的阵容。
图片
展览中展出的青铜大面具,保存非常完好。
图片
有着典型良渚文化特征的十节玉琮数千年后重归故里。
图片
竖披发青铜人像是本次展览人气最旺的展品之一。
图片
黄金制薄如蝉翼的“金面具”。
图片
图片
观众佩戴VR眼镜邂逅三星堆。
图片
观众在看完文物之后,能同步参观沉浸式体验数字艺术展。
三楼第三特展厅推出“邂逅三星堆12K数字艺术展”,观众在看完文物之后,能同步参观沉浸式体验数字艺术展。
图片
金面具。
图片
竖披发青铜人像布展过程。
展览现场,相比之前呼声很高的黄金制薄如蝉翼的“金面具”,三星堆的“翘臀小立人”似乎人气更高,与之“合影”的观众排起了长队。这个颜值极高的文物全名叫“竖披发青铜人像”,是商代晚期的人物,浓眉大眼、鼻梁高挺、脑后有五组竖发,最亮眼的是,它臀部后翘、膝盖弯曲、肌肉健硕,是个完完全全的健身美男。自从2021年从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后,这件文物就备受关注。
图片
两位穿汉服的市民在东馆参观。
在中国古代青铜馆内,身着汉服的冯靓和宋悦被一件件精美的青铜珍宝所吸引。此次焕然一新的青铜展厅也是上博50年以来的第六次陈列改建,为观众呈现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中国古代青铜器陈列。与人民广场馆舍相比,东馆的青铜展厅在板块结构、板块内容、单元说明和器类说明、展品等方面皆进行了调整与升级。
图片
图片
观众在青铜展厅欣赏文物。
图片
市民在东馆展厅内拍摄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克鼎。
图片
焕然一新的青铜展厅也是上博50年以来的第六次陈列改建,为观众呈现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中国古代青铜器陈列。
图片
特展文创销售区。
图片
工作人员协助观众佩戴语音设备。
图片
市民在领取智能语音导览设备。
图片
开馆仪式现场。
图片
休息区。
图片
东馆视野开阔。
图片
市民在上博东馆喝咖啡休憩。
图片
讲解员在馆内为市民讲解文物历史。
图片
阶梯两侧开辟成休息区域。
据悉,全部开放后的东馆展厅和互动体验空间达20个,珍贵文物的展出比例也将从人民广场馆的 4%左右提高到10.5%。每个展厅细细参观的话,需要逛上三天。为此东馆特别强调体验性与舒适性。每个楼层都规划有观众休憩区以及购物或餐饮区,咖啡、茶饮、中餐、西餐等,满足观众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东馆还配套有无障碍设施设备、母婴室、第三卫生间、大件行李存放等人性化服务。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