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加酒说走就走?脱口秀演员杨波成了指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那个小孩

图片
脱口秀演员杨波一句“头孢喝酒根本死不了”引来泼天祸事
“大家别担心了,我没事儿,我发现头孢喝酒根本死不了,除了胃有点不舒服,一点事没有。很多人和警察也已经找到我了,对不起让大家担心了。”
脱口秀演员杨波在朋友圈发布的上述疑似回应(通过“头孢+酒”)自杀的文字引发了轩然大波。
其中,“惹事”的是,“我发现头孢喝酒根本死不了,除了胃有点不舒服,一点事没有”这句话。
不仅有医生大V怒斥他不负责任,误导人;
“头孢配酒一点事没有”更是成了各路媒体争先恐后辟谣的热门谣言。
然而,从纯粹的医学角度讲,头孢配酒原本就一点事都没有。
也就是说,杨波不过是无意间说了一句实话。
但是,这句实话却戳到了再国内广泛流传的“头孢加酒说走就走”这一谣言的“腰眼”,
图片
杨波实际上成了指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那个小孩。
头孢诱导双硫仑酒精样反应的滥觞
“头孢加酒说走就走”所涉及的是医学上被称为“涉及头孢菌素的双硫仑样反应”(Disulfiram-like Reaction to a Cephalosporin ),或“头孢菌素诱导的双硫仑样反应”(cephalosporin - induced disulfiram-like reaction)的潜在医学现象。
头孢菌素诱导的双硫仑样反应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头孢菌素在欧美的广泛使用,有人观察到一些用药后出现的类似双硫仑样反应的不良反应。
图片
第一篇相关医学论文于1980年发表在《美国医学杂志》(JAMA)上,报告了24名健康男性在连续静脉输注头孢哌酮进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中,有几个人在出院2、3天内喝酒后几分钟出现面部潮红的类双硫仑样反应现象。
为了进一步研究,作者招募了另外5名健康志愿者专门进行了静脉输注头孢哌酮后喝酒的挑战试验,结果5人全部出现了不同严重程度的类双硫仑样反应。
作者在文章最后称,由于这是一个非常初步的探索试验,还有更多问题留待后续设计更严谨的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包含更多病例的临床研究来解决。
这就是“涉及头孢菌素的双硫仑样反应”(论文的标题)的滥觞。
一项基础研究“定乾坤”
此后,在1980年代,国际医学杂志上出现了不少针对这种现象进行的实验室研究、动物实验研究报告。
图片
其中,1987年发表在《生物化学药理学》上的一项基础研究基本上揭示了其中的生物学原理。
图片
研究显示,并不是所有头孢菌素,而是只有那些含有N-甲基四唑硫醇基团的头孢菌素才具有乙醛脱氢酶抑制作用;实验对包括拉氧头孢、头孢曼唑、头孢甲唑、头孢烯酮、头孢甲肟、头孢哌酮、头孢替安、头孢噻啶等8种头孢烯类化合物的乙醛脱氢酶活性抑制作用与双硫仑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双硫仑对醛脱氢酶具有不可逆性灭活作用,而且只需要10-8M浓度的双硫仑就显示出对醛脱氢酶活性显著的抑制。
不可逆性灭活意味着,该酶一旦被双硫仑“缠上”,就会被完全灭活;如果大剂量连续使用双硫仑,体内乙醛脱氢酶可以被全部灭活;酶活性要完全恢复,需要再合成出与灭活前相当量的酶,这需要15天的时间。
后来的研究显示,双硫仑可以不可逆性灭活醛脱氢酶,是因为它可以与酶中的镁离子形成不能解离的螯合物。
相比之下,头孢菌素对酶活性的抑制是可逆性的,头孢菌素的N-甲基四唑硫醇基团也可以与酶的镁离子螯合,但是螯合物是可以解离的。一旦解离,酶就可以恢复活性。
而且,头孢菌素对该酶的抑制作用与双硫仑差着4到5个数量级(万到10万倍)。
在所有实验的头孢菌素中,头孢哌酮对醛脱氢酶的抑制作用最强;但至少需要10-4M浓度才显示抑制作用,仅有双硫仑的万分之一。
在动物实验中,只有在大剂量静脉输注头孢菌素后,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动物灌注酒精,才可能诱导类双硫仑样反应。
动物实验所使用的头孢菌素剂量,如果换算到人体,远超过通常的临床治疗剂量。
这也就意味着,在临床上,的确存在发生头孢诱导的双硫仑样反应的可能性。
但是,这种可能性仅仅是理论上的。
因为,只有首先超大剂量静脉输入像头孢哌酮这样对乙醛脱氢酶活性抑制较强的头孢菌素,然后再喝酒,才有可能诱导双硫仑样反应。
口服头孢,无论喝酒前和喝酒后,从理论上都不可能诱发双硫仑样反应。
国际上没有头孢菌素诱导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报告
系列基础研究的相继发表,鼎定了头孢菌素诱导的双硫仑样反应的乾坤。
自此以后,国际医学杂志上这类研究几乎完全消失——搞清了的问题,谁还去浪费资源进行毫无意义的研究呢?
更为重要的是,自从上述1980年发表在JAMA上、最初的疑似临床报告后,国际上也没有出现过哪怕1篇头孢菌素诱导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报道。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文医学杂志上却大量充斥着这类临床报告。
更为有趣的是,国内没有人进行过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这似乎就意味着,除了中国人,全世界的人民都不会发生头孢菌素诱导的双硫仑样反应,包括与我们为相同人种的南北朝鲜和日本人,也不会发生。
这样看来,头孢菌素诱导的双硫仑样反应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发生在中国人身上,而是发生在中国的医学杂志上,和某些中国人的意识中。
换言之,“头孢加酒说走就走”其实是中国人才有的唯心主义产物,或者是一种迷信。
“头孢加酒说走就走”的悖论
综上所述,在常规使用治疗剂量的情形下,头孢菌素诱导的双硫仑样反应其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
这种理论上的可能性被演绎成“头孢加酒说走就走”的迷信,必然存在一些无法解释的悖论。
其中,最大的悖论是,无论是双硫仑反应还是双硫仑样反应,都是体内乙醛聚集的结果,依赖于血液中的乙醛浓度,即是剂量依赖性的。
但是,国内的“头孢加酒说走就走”似乎完全超越了这种剂量依赖性,俨然成了“粘上死挨上亡”的,只存在于武侠小说中的超级毒药。
悖论一:常规口服头孢菌素都可以“头孢加酒说走就走”;然而,正如我在那些试图通过头孢+酒自杀的人成功了吗? 一文中分析的那样,那些被这种谣言(真正的谣言)误导,试图通过头孢+酒自杀的人,成倍成倍的吃头孢、喝酒,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自杀成功,包括新闻中涉及的脱口秀演员杨波;
悖论二:既然双硫仑样反应是体内乙醛聚集的结果,也应该依赖于一定剂量的酒精,才能转化成足够量的乙醛。而国内头孢菌素诱导的双硫仑样反应似乎也不是酒精剂量依赖性的。
比如,头孢加酒说走就走?吃了茅台酒心巧克力还能用头孢吗? 即使在吃头孢后再吃一粒酒心巧克力;甚至像“头孢加酒说走就走”,女子服头孢后吃半片使用酒精保鲜剂面包现呼吸困难?一文分析的那样,即使不吃任何含酒精的饮食,只需要“闻闻酒味”(吃一片使用酒精作为保鲜剂的面包,恐怕连酒精味都闻不到)也一样可以“说走就走”;
悖论三:不仅吃头孢后1周内不能喝酒,喝酒后一周内也不能吃头孢。
正如我在“头孢加酒”的第22条军规:喝酒后一周内也不能吃头孢 一文中分析的那样,即使是最慢的“(酒精)慢代谢者”,喝酒后24小时体内的外源性酒精也早已归零,此时喝酒,体内没有可用来转化为乙醛的乙醇,如何能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呢?
纯粹从逻辑上讲,上述任何一条悖论,都足以证明“头孢加酒说走就走”就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迷信。
现在,没有任何医学知识的脱口秀演员杨波无意中一句“头孢喝酒,一点事没有”,实际上就像《皇帝的新装》中的小孩,指出了在我国巡游几十年的“头孢加酒说走就走”这位皇帝根本没有穿衣服。
也就是说,“头孢加酒说走就走”才是彻头彻尾的谣言;“头孢喝酒,一点事没有”才是一句大实话。
讽刺的是,现在,谣言成了真理;“童言无忌”的大实话反而成了被人人辟谣的大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