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故事”征文‖春节里的节日群——破五 人七日 石头节

图片
每年春节,华灯初上,当家人团聚,当故友相逢,纷呈的故事便由此上演。
春节会发生哪些故事?
是相亲遭遇奇葩,是和亲戚相见上演一地鸡毛,还是旅途中的异想不到?
又或者是甜蜜的火花,在除夕的夜空绽放;还有那些无法相见的愁绪,在节日里倍加浓郁。
对面的朋友,无论您身在异乡“就地过年”,还是跨越时空的“云过年”,或者围绕父母身边“团圆过年”,我们诚挚邀请您参与——大众日报丰收副刊联合大众新闻客户端推出的“春节故事”征文,请自由展开发挥构思,我们期待看到您不一样的春节故事。
——破五 人七日 石头节
中国的春节,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一个特定的节日群:它既包括了除夕、元旦(初一)和元宵三个主要节日,还含有若干小节。如年前的腊八节、祭灶节,年后的破五节、人七日、石头神、元宵节等。这都是中国传统民俗中“年味”的集中体现。这些节日在菏泽还是比较隆重的。
图片
破五节
过罢大年初一后,正月初五,是春节后的一个重要小节,民间习惯称为“破五”。
这一天,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让它们远离人们越远越好。尤其放“二踢脚”(两响)称“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
关于破五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
原来,大年三十,人们在请神时,把脏神给忘了。她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搭腔。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这样,那脏神才算得到了心理平衡。所以,破五这天,菏泽地区都包饺子吃。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送穷文》诗篇中说,“凡此五鬼,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
咱菏泽一带,这天既为、“牛日”,又为“破五”,还为“财神日”,商家喜欢选在这一天开业。另外,“破五”还有“破吾”之说,即破除自己的坏毛病,反省自己的过失,塑造一个新自我。
图片
人七日 “火神节”。
农历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开天辟地时,造世上生灵万物,第一日造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即“人民安之日”。也是春节系列节日中重要的节日之一。汉时东方朔的《占书》中就有“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的说法。可见,古人已将“人民安”视作“人日”的核心思想。
据考查,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汉族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在菏泽,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大部分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还有一种说法:人日节中午一般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思是,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同时,人日节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它证明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生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时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的习俗。
除此之外,正月初七这天,在菏泽地区一带还有一个更加隆重的节日——“火神节”。正月初七“给火神爷做(zou)生”的习俗,在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区至今仍然流传。火神——民间称之为“火德真君”,它是人们信奉的诸神中资格最老的神祇之一。相传远古时期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使人类以熟食为生,为了纪念他,人们尊称他为“火神”, 并把“正月初七”这一天定为“火神的生日”。
祭火神的形式,在周边地区各不相同,如单县,这天送火神的活动,是全村人集于空场上,并搭上火神棚,棚中有手持火鹁鸽的红脸火神像,大家烧香磕头,大礼祭拜。而鄄城一带,在这天傍晚以村为单位送火神,青少年各以柴草绑一长长的火把,点燃后,摆成长龙队,手举火把向村外边跑边喊,焰火飞舞,犹如一条长长的火龙。将火把送至村外路口处,放在一起,任其燃烧。意思是将火神送走,村里一年不遭火灾。
但是,在菏泽最闻名的“祭火神”的形式要数曹县桃源集的“花供会”了。
图片
据调查,远古时期,当地祭天地鬼神有“白马祭天,青牛祭地”的习俗。就是用草秸扎制骨架,用豆面塑大形,用白棉花装饰成的叫“白马”,用草木灰染棉花装饰成的叫“青牛”,这是早期的祭品。随着社会的进步,民间的祭祀活动从单纯祭典逐渐演化为民间社火活动。所以,供品也由原来的青牛、白马演变为人物、花鸟、果蔬花卉乃至牌坊宝塔等,都是一些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经常见到的实物。
从前,桃源集家家户户都要摆花供,后来逐渐演变成全村共同筹办,实行会首负责制。全村共有七道街,七街轮流做主持,称为“坐台”,坐台街不做花供,只负责摆供桌、搭供棚、维护秩序等事宜,其他六街做供品。初六晚上,各街会首组织备好蜡烛、颜料、鞭炮、白面、鸡蛋、辣萝卜等原料和剪子、刀子、梳子等工具,挑选本街的能工巧手,集中在一家房子比较宽敞的地方,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随着夜幕的加深,一件件晶莹剔透的花果、动物、人物、牌坊、宝塔等花供作品,陆续出炉。六条街上,各街的供品虽然各有不同,但大体可分为六大类,即:牌坊、宝塔、亭子等建筑物类;狮子、仙鹤、孔雀以及当年的生肖等动物类;老寿星、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等人物类;仙桃、花红、苹果、西瓜等瓜果类;牡丹花、月季花、菊花、水仙花等花卉类;最后一类,则是大方块猪肉碗面、花馍等食品类。
随着时代的进步,近些年甚至出现了航空飞船、潜海蛟龙等带有时代特点的现代品模型。
桃源花供的特点是,供品必须在初六晚上做成,材料也不太考究,以萝卜为主,能工巧匠们凑在灯下熬夜制作,因此,供品不免带有些许赶制的粗犷和率意。
初七一大早,人们去往朝台拈香、祭拜。上午八点多,各街依约到朝台进供,每街挑选数十名青壮年,手捧花供,在会首带领下前往供棚。按照规定的进供秩序,他们先后走大街、串小巷,招摇过市。此时,看热闹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达十万人之多,街道两旁,人头攒动,前呼后拥,只为以睹花供的芳容。上午十点左右,大约三四十平方米的供棚里摆满了五颜六色的花供祭品。此时,坐台街负责维持秩序的人员,不断地在大喇叭里喊道:“咱们桃源集的花供历来就是走着看的,大家不要在花供前停留,都走动起来!走动起来噢!”所以,“桃源集花供——走着瞧”的这句歇后语,便是由此而来。
多少年来,桃源集的民众在制作、观赏、评点花供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在承办花供会的过程中强化了社区认同,增强了凝聚力,正如他们自己所说:“正月初七桃源集人心最齐”。由此,桃源集花供会成为一种独具一格的地方传统民俗。为了保证这一传统的传承和延续,人们甚至不惜改变其他的一些传统,例如,他们不过“人七日”、不过“老鼠娶亲”等节日,全村人集中精力过好过大“火神节”,从而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民俗事象。
图片
石头节
正月初十日,俗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民俗认为,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否则会伤了庄稼。这一天还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有向石头焚香祭拜、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在菏泽市的郓城、鄄城等地还有抬石头神的风俗,初九夜里,将一个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子系住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如落地,则预示是歉年。这个习俗现在仍在少数地方流行。
旧时,民间风俗说,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崔妆,第二天早晨,将老鼠洞闭塞,认为从此以后鼠可以永远绝迹。
在郓城、梁山一带,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娶亲喜事。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这反映了人们对老鼠是既怕又恨。
其实,对于老鼠娶亲日的时间,由于人们所处地域的不同,这个节日的时间也各不统一,有的地方是在正月初三、有的是初七、有的是初十等。形形色色的老鼠娶亲的民俗事象更呈多彩。不单单是在民间俗信方面;有关文学方面的鼠婚故事、曲艺、歌谣遍及各地。同时,以老鼠送嫁为题材的年画、剪纸、刺绣、泥塑、蜡染、窗花等是吉祥图案的保留项目。
(乔方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