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海报】节气养生 | 雨水不足当补肾,雨水太过宜健脾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audio 标签。
2月19日为雨水节气。所谓“春雨惊春清谷天”,雨水是春天六个节气之一,排在第二位,预示着春天来了,万物开始复苏,需要雨水的滋润。故古人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细无声”的赞美春雨的诗句。
图片
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也。”
《黄帝内经》曾记载:“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以生,万物以荣”,春季“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肝属木,应春,所以春天的养生主旋律是养肝。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心血管科主任中医师王清海解释,雨水节气时,需滋养肝木,助其生发,因此雨水时的养生仍以养肝为主。“但是,雨水节气怎样养肝是有讲究的。请牢记雨水养生,养肝先补水,制水当健脾。”
雨水节气,水分不足当补肾
肝属木,肾主水,为肝之母。肝木需要肾水滋养,方能生发条达,所以,在中医上讲有肝肾同源之说。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不一,若进入雨水节气时,天气干燥,缺少水分或者个人平时肾水不足(比如久病伤阴、房事过度或思虑太过等原因导致肾阴虚),不能涵木,犹如春气生发,雨水不足,则易出现腰膝酸软,四肢烦热,口干舌燥,失眠健忘,消瘦,焦虑不安等。因此,对于肾水不足之人,雨水节更需要补充肾水以涵肝木,(温馨提示:肾水不足,忌艾灸。)
王清海建议,雨水节气补肾水,可经常揉搓以下三个穴位:
(1)搓肾俞:肾俞穴为补肾之要穴,位于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寸(二指)。方法是身体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伸开,按压肾俞穴,上下揉搓,每次50-100下,以局部发热为度。每天1—2次。
(2)搓三阴交:三阴交为足三阴经脉交会的穴位,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上沿向上四横指,取坐位,用手指按压此穴位,反复揉搓,每次50 -100下,每天1-2次。
(3)搓涌泉: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有“地下之水泉,天一之所生也”的说法,位于足掌部,当足部五趾内卷时,足底前三分之一的凹陷处。取坐位,用手指按压此穴位,反复揉搓,每次50 -100下,每天1-2次。
另外,补肾推荐食疗方为虫草杞子甲鱼汤
材料:虫草3-5条,杞子10克,肉苁蓉10克,甲鱼1 只(约500克)(1 人份)
做法:将甲鱼清洗干净,与药材一起放入锅中,文火慢炖约40分钟,加入少许精盐调味即可。
雨水太过水湿困脾,需健脾化湿
根据五行之说,“木克土”,而肝属木,脾属土。因此,春天肝气生发太过易克制脾土。脾主运化,一是运化水谷,二是运化水湿。若雨水节气时,下雨太过,空气湿度太大,人体遭受外湿内侵,困阻脾土;或者肝气克伐过度,水湿内生,阻滞气机,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此时,人体主要表现在脾胃呆滞,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困倦乏力等。若出现湿困脾胃,肠胃的消化功能减退,则要健脾、化湿。
王清海指出,雨水时节健脾,推荐艾灸足三里。足三里是足太阴脾经的要穴,为脾胃保健必用之穴。取穴以坐位,屈膝,同侧手掌心按住膝盖,中指尖处取穴,每天用艾条灸1 次,每次30分钟左右,或者隔姜灸,效果更佳。
“在饮食疗法,也可用瘦肉、猪骨,任选淮山、黄芪、党参、茯苓、白术、薏米等药材煲汤饮用。水湿困脾,昏昏欲睡不开窍、困倦身重,可以用藿香、豆蔻、薏米、芡实、扁豆、赤小豆等煲汤饮用。”
推荐健脾祛湿食疗方为扁豆薏米芡实粥
材料:白扁豆20克,薏米20克,芡实20克,淮山30克,小米适量。
做法:以上材料洗净,放在一起煮粥,每周2-3次,可健脾化湿,助消化。
策划 | 龚丹枫 王倩
插画海报 | 黄文倩
粤语音频 | 林清清
文 | 记者 张华 林清清 薛仁政 通讯员 李朝 金小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