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917万字中国考古“百科全书” 王巍:中国考古人的杰出代表|大道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李雨心
人物:
王巍,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第一到第四阶段首席专家、执行专家组组长。
“我不是农民,却常工作在田垄;我不是地质学家,却经常翻山越岭;我不是公安干警,却与盗墓做斗争;我不是记者作家,却为传承中华文化发声……我是考古人,中国考古人……我们砥砺前行,为了探索文明;风餐露宿乐在其中,日晒雨淋意志更坚定……”这首《我是中国考古人》,从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唱到了央视音乐频道《聆听时刻》栏目的舞台。
图片
王巍
这首歌,唱出了中国考古人风餐露宿与薪火相传,其词曲作者、演唱者都是王巍。他是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第一到第四阶段首席专家、执行专家组组长,也是一位从事考古工作42载的中国考古人。
图片
王巍
2023年12月15日,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在上海大学开幕,王巍主编的《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在获颁的重要考古研究成果奖里排在首位,而且是10个上榜项目中唯一的中国考古成果。随后,他接受了封面新闻“大道”人文大家融媒报道小组的专访,畅谈编撰900多万字《中国考古学百年史》的获得感,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就感,以及亲历中国考古学翻天覆地变化的欣喜。
图片
王巍接受封面新闻专访(摄影:李雨心)
时隔几天,王巍又来到四川,获授“三星堆文化大使”称号。从考古发掘专家咨询组组长到文化大使,他的身份有了一些变化,但不变的是对三星堆、对中华文明的热爱。“我们一定要把三星堆推向世界,让世界通过这样一个窗口,认识悠久、辉煌的中华文明。”王巍说。
荣获大奖,喜出望外
从“不可思议”到“全力以赴”
主编917万字考古“百科全书”
如何将中国考古学百年浓缩为一套学术专著?王巍交出了一份写满917万字的答卷。
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开幕当天,王巍身着中山装,步伐稳健地走上台领奖,多位中外考古学者与其握手表示祝贺。
论坛期间,想与王巍约个整段时间的采访颇不容易,他身兼数职,既是《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项目的汇报者,是多个论坛的学术主持,也是各大媒体争相采访的对象,甚至在短暂的茶歇间隙,还有多位学者围着他交流最新的考古成果。
终于在闭幕那天上午,他在完整地听了一场学术分享之后,快步走进访谈间。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他声音有些沙哑,偶尔咳嗽两声。他呷了一口热茶,抱歉地说:“实在不好意思,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关注度太高了,我一年要在全国各地讲座50多场,嗓子不太好。”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的一百周年,《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如约出版。这是目前中国考古学史上规模最大、字数最多、参与人数最多的集体项目,前后邀约270多位各个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撰写相关内容,“基本代表目前我们中国考古研究的最高水准”。
图片
王巍介绍《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项目(摄影:李雨心)
王巍回忆,这部巨著始于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伟光的倡议,梳理总结中国考古学走过的百年历程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将这个艰巨的重任交给了他。“起初,我觉得考古史如此浩瀚,写成书显得太不可思议、太遥不可及了,但我这个人做事就是不留遗憾,你只要交给我,我历来坚信‘只要有1%的可能,我都会尽100%的努力’。既然大家都认识到撰写百年考古史非常必要,难度再大,我们也要勇于迎接挑战。”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眼神一如既往的坚定,流露出一种强烈的信念感。
此后一年,王巍将中国考古百年分为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时代、秦汉到宋辽金元明清时代考古、科技考古以及各个考古学专题研究4个部分,而每个部分又分解了50个左右的课题,每个研究领域邀请权威专家按照时间顺序、研究进展的脉络进行回顾。仅仅是梳理脉络、搭建框架、分解课题、邀请作者,就耗时一年。
之后数年,270多位学者共同完成了这套皇皇巨著,分4卷12册,回顾了各个领域、各个课题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历程,全书有四分之三的篇幅,介绍了各个时段重要考古学文化、考古遗址的发现及研究历程。
“过去百年,我们的考古研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个初级学科发展至今变得非常完善,在国际上享有影响力。出版这部书,实际上也是完成了一个时代交给我们的任务。”
尽管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但在王巍看来,此次获奖仍在意料之外。“世界考古论坛”此前每两年评选一次,表彰世界范围内的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一般是从50项左右的研究成果中进行评奖。但这次评选时隔四年,参评项目多达100余项,其中,六七十项重要研究成果争夺最终获奖的10个席位,竞争压力翻倍,“我心中本是没有把握的”。
图片
王巍主编的《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获颁重要考古研究成果奖(摄影:李雨心)
但即使对评奖心中无底,王巍团队对专著的创作仍然全力以赴。为了让更多外国评审了解中国的考古研究成果,他们认真撰写申报材料,全面、系统阐述中国考古百年亮眼的成果。
“此次获奖可以看出,我们中国考古学日益得到国际的重视,在世界舞台上声名远扬。”谈及获奖,王巍表示,这一奖项对于中国考古人而言振奋人心。
在一个全民热爱考古的时代,出版这套917万字巨著有何意义?王巍坦言,这套书不仅为考古学者、历史学者而写,对于那些对考古感兴趣的社会公众而言,也很受用。“这套书的文字极具概括性,比如你对三星堆感兴趣,如果能从图书馆借阅这套书,就能很全面地了解三星堆研究的来龙去脉。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部独具特色、名副其实的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百科全书。”
投身考古,矢志不渝
放弃日本高薪回国工作
为中华文明探源作贡献
1954年5月,王巍出生于吉林长春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大学生。1977年恢复高考时,23岁的他在长春的公社当副书记。有天他从电视上看到了一个考古题材的专题片,兵马俑、马王堆、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壮观景象让他目不转睛,震惊之余,他报考了吉林大学考古系,师从于中国里程碑式的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他牢记恩师的教诲,绝不做“沙发考古家”:“张先生始终强调,学考古第一就是要把田野考古学好、做好,田野考古就像科学家的实验室,你连试验都做不好,后面的一切根本就不可能。”
从1982年毕业至今,王巍已经从事考古工作整整42年,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考古事业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
他最为人熟知的成就,是主持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我到2022年为止,走上考古工作岗位正好40年,其中的后20年,便在从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应该说,在我的考古生涯当中,这20年的认识尤为重要,因为和大家一起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过程,证实了中华五千年文明。”
2002年春,“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科研项目启动,王巍是该项目第一到第四阶段首席专家、执行专家组组长。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秉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理念,围绕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期间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处都邑性遗址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对这些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对各个区域的文明化进程、环境背景、生业形态、社会分化、相互交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模式与机制、道路与特点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
图片
王巍在三星堆查看新出土的文物
经过20多个学科的400多位学者的共同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证实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说法并非虚言。
回望自己的考古生涯,王巍坦言,后20年的进步源于前20年的积累。
1987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派他前往日本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留学,在此期间参与了奈良古城遗址挖掘工作。1995年,他获得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学位之后,拒绝了日本另一所大学开出的几十倍高薪聘请,回归中国考古“主战场”。
他主持了河南偃师商城宫殿区、安阳殷墟孝民屯铸铜作坊和居民区的大规模发掘和陕西周原西周宗庙的发掘,用脚步去丈量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前后三次获得国家田野考古奖。
“我始终认为,我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为探索自己国家的文明做贡献。这后20年,确实是我人生经历或者职业生涯当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旅程。”回国之后,王巍将自己在国外学习到的理念、方法运用到国内的考古学研究。
放眼世界,走出国门
助推中国考古队“走出去”
探索中华文明与周边的互动
在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过程中,王巍积极探讨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文明化进程的互动,进而通过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总结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
“如果只了解我们自己国家的文明特质,而不了解周边的其他文明,写作表达、研究思考会不够全面。”王巍回忆,从事探源工作的后10年,他有幸作为总领队去开拓研究工作,努力推动中国考古走出去。
自2012年至今,他先后担任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合作明铁佩古城发掘中方总领队、中国与中美洲洪都拉斯合作对玛雅文明核心遗址——科潘遗址发掘中方总领队、中国与埃及合作对埃及新王国首都底比斯孟图神庙发掘的中方总领队。
2012年,王巍带队前往乌兹别克斯坦,在当地挖掘出一座方形城池遗迹,经过反复勘验,他们推测,这很有可能就是汉朝将军李广为保护丝绸之路修建的贰师城。
2016年,王巍率领的中国考古队,首次参与古埃及文明的遗址发掘之中,对卡尔纳克神庙和战神神庙进行考古挖掘,引起国际考古学界广泛关注。
图片
王巍在卡尔纳克神庙考察
在《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一书中,展现了中国考古学百年来考古事务性工作的重要成就,以中国考古学国际化的历程与展望为例,将百年来中国考古学国际化分成8个时期。尤其近十年来进入蓬勃发展期,国际交流更加活跃,考古“走出去”掀起高潮。截至2021年底,共有30多支中国考古队在世界20个国家实施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足迹遍布各大洲的古老文明,以及在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人类文明的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中国学者的贡献。
王巍自信地说:“如今,我们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我们的考古队‘走出去’发掘的模式,引起世界‘copy’。我们除了要了解自己,也理应了解其他文明古国,扩大中国考古的影响力。”
扩大中国考古的“朋友圈”,举办国际考古论坛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此次论坛的参与者、评委来自各个国家,大家关注的领域各有侧重,王巍欣慰地看到,关于郧县人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三星堆考古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等等议题备受关注,“向世界介绍中国考古的新技术、新成果,再经由各国学者之口对外传播,或将掀起新一轮关注的热潮”。
考古百年,迎来辉煌
从“全面开花”到“焕发青春”
希望未来建成中华文明主题乐园
王巍或许是荧屏上出镜率最高的考古学者之一,无论是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的几次重大直播,《中国考古大会》之类的考古综艺节目、纪录片和公开课,或者是各大媒体的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讲座,其中都可以寻觅到他的踪影。
他记得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细节,很多考古学大家亲自撰写科普文章,周末开讲座,备受欢迎。于是,这位年近七旬的中国考古“百事通”,从田野、书斋走向荧幕、讲堂,向更多民众普及考古的奥秘。
2022年7月10日,王巍做客名人大讲堂,给观众带来题为“探索文明演进历程 揭示多元一体格局——古蜀文明与夏商王朝”的精彩演讲。通过讲述自己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亲历记,他给观众呈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更揭秘了古蜀文明与夏商王朝之间的种种神秘联系。这场引人入胜的讲座,吸引全网584万人次网友观看直播。
王巍用一句东北人的幽默来描述如何为民众科普考古:“我们东北有一句话叫‘看人下菜’,考古学家也是这样,因人而异,根据受众的不同采用适合他们的语言表达风格。”
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屡屡登上热搜,王巍参与的三次直播给网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向记者透露,直播的过程中,他让工作人员打开弹幕功能,关注网友的评论,实时作出解答。
图片
王巍在三星堆查看新出土的文物
回顾中国考古百年,三星堆、良渚等遗址考古薪火相传,近年来又启动了新的考古发掘,这些新成果在《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一书中都有详细的阐释。
王巍表示,这些遗址启动新一轮考古发掘,是顺应了中国考古学发展的需要。考古学发展日新月异,这与国力增强、国人生活水平提高、媒体宣传多样化等因素密不可分。
中国考古已经走过百年历程,特别是步入新世纪以来,王巍总结了几个重大变化:一是研究成果从秦汉到明清“全面开花”,完完全全展示出当时历史的图景;二是原来的一些老遗址“焕发青春”,三星堆、二里头、良渚遗址等等,由于国家的重视、学界课题意识的增强、科技手段进步等诸多利好条件,取得了一系列的新成果、新发现,令人欣喜。
站在世纪之交的路口,王巍曾写下一篇文章,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三化”的预测:一是科学化,各种技术手段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二是国际化,拓宽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合作;三是大众化,推广公众科普。如今,20多年过去,他非常欣喜地看到我国的考古学发展正在向“三化”推进,这或许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时值春节期间,大型游乐园区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已经人满为患。早在10年之前,王巍萌生了一个有趣的想法,希望建成一个“东方迪士尼”,让中华如此璀璨的文明“活起来”,扩展国际影响力。如今,这一领域仍然是一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例如三星堆就可以作为IP孵化大型考古主题乐园,打造裸眼3D游玩项目,根据考古学家的推测构建不同的场景,将考古和历史演变成游乐互动的项目,与博物馆相得益彰,带给观众别具一格的感受。”
著作、讲座、唱作,这是即将退休的王巍的几个乐趣。《我是中国考古人》里有一句歌词:“舍小家为大家,要为中国考古贡献终生。”每每唱到这里,他总会想起自己的老师以及一代又一代考古学家,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在王巍看来,考古学最大的魅力在于为解开历史的谜题提供新资料、新线索。“考古学家的一次偶然的发现,就可能改写历史。”无论是三星堆考古新发现屡屡登上热搜,还是北大考古女孩成为考古圈的“团宠”,“考古热”体现了一种社会进步。他说,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当民众对于考古的关注,不再是简单的猎奇,而是认识到它作为一门科学,能够帮助民众了解中华民族的来路,了解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这是考古的意义所在。”
图片除署名外均据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