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1942-1943,潘濂的悲壮漂流

作者:姜猛
说起海难求生,很多人立刻会想到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和中国导演李安执导的冒险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并深为鲁滨孙和少年派遭遇海难后顽强生存的毅力、冷静、乐观所折服。其实,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有一位现实版的鲁滨孙,或者说是真实版的少年派,其遇袭坠海后孤身漂流四个多月最终获救,创造了人类海难存活的奇迹,令全世界为之震惊。他,就是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世界海难求生冠军”的中国青年潘濂。
遇袭坠海
1918年,潘濂出生于海南岛一个普通人家。此前,潘家已有几个儿子,但潘父依然对新生的男婴宠爱有加,特意给他取了一个与水有关的名字“濂”,寄望他的人生能顺风顺水。
潘父是位武师,在种地和打鱼之余,常走村串镇摆摊卖艺和收徒传艺赚钱补贴家用。那时候,潘父练武时只许孩子们围着看,不许他们跟着学。他外出很少会带着孩子,不过潘濂是个例外。
潘濂生来聪慧,调皮可爱,为潘父带来颇多乐趣。在潘濂两岁多时,潘父就教他背拳诀,练习站桩、扎马步和打沙袋。潘父外出时,总会带着潘濂,路上给潘濂讲走过的村镇,还安排潘濂和一些陌生的孩子“交手过招”。
潘父的挑担里装满了与武术有关的家伙什儿。潘濂对铜锣、皮鼓、头饰、腰带等不感兴趣,但对父亲压在箱底的拳谱兴趣盎然。他把那些画有人物的拳谱翻来翻去地看,就像看小人书一样乐此不疲,还时不时地缠着父亲问这问那。潘父因势利导,给潘濂讲解各派的武学大师和拳术套路,让潘濂知晓少林拳、太极拳、咏春拳,还有霍元甲、严咏春等武术名家,有时讲至兴头处还搁下挑担给潘濂演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父亲的手把手教导下,潘濂学会了很多武术动作,身体也比同龄孩子强健许多,走路带风声,脱衣见肌肉,像一头壮实的牛犊。
潘父曾计划攒钱送潘濂去南京或上海进入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知识,但在列强环伺的时局下他渐觉无能为力。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阴谋策动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自治。潘父听闻后,深感中日必有大战,北方断然不能前往了。由此,出于长远考虑,潘父多方打点,托人在广州和香港为潘濂寻找能学得一技之长的差事。
图片
潘濂
1936年,潘濂在一位远房亲戚的带领下前往香港,在一艘名为“坦达”的英国邮轮当侍应生学徒。当时,中国人备受西方人歧视。在“坦达”号邮轮上,潘濂牢记父亲的嘱托,少说话,多干活,并努力自学英语,慢慢赢得一些英国船员以及船长的好评。尤其值得一说的是,潘濂自小跟随父亲和哥哥们出海捕鱼,对各种天象和海浪了如指掌,先后多次帮助船长成功避开了海上的风暴和洋流,使邮轮安全抵达目的地。为此,船长特别赏识潘濂,仅半年时间,就破格提升他为正式侍应生,还让他跟着自己学习航海知识。潘濂和船长由此成了忘年交,令邮轮上一众船员、侍应生、学徒艳羡不已。
三年后,在“坦达”号船长的推举下,潘濂与英国“贝洛蒙”号邮轮签约,上船当上了二等侍应生。与“坦达”号相比,“贝洛蒙”号是一艘大型豪华远洋邮轮。在这里,潘濂吃得好,住得好,衣着光鲜,工作清闲,薪金丰厚。据说,潘濂拿到头一个月的薪金后,悉数寄回家中,并附上一封信说:“父亲,母亲,您二老以后可以好好享福了!”父亲和母亲激动万分,潸然泪下。
如果不是战争,潘濂的人生势必会如父亲期望的那样顺风顺水,但战争还是不可阻遏地来到跟前了。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不久,迫于战事需要,英国政府紧急征用“贝洛蒙”号邮轮运送战略物资,潘濂自此随邮轮频频穿越大西洋往返于欧洲和美洲之间。
1942年11月,“贝洛蒙”号邮轮满载物资自英国出发奔赴美洲诸国,但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它的最后一次航行。当月23日下午2时10分许,“贝洛蒙”号邮轮从荷属苏里南首都帕拉马里博驶往美国纽约途中,行至亚马孙河口以东约一千二百千米处时,被纳粹德军的一艘U-172潜艇发现。U-172潜艇瞅准时机,先后发射两枚鱼雷,一一击中“贝洛蒙”号邮轮。不幸中的万幸是,当“贝洛蒙”号邮轮开始快速下沉时,潘濂敏捷地跑上甲板,套好救生衣,纵身跳进大海中。但是,庞大船体迅疾下沉带来的超强吸力形成了一个巨大漩涡,裹挟着潘濂坠向深不可测的幽黑海底。惊慌中,潘濂本能地死死抱住了一块“贝洛蒙”号邮轮因爆炸断裂的木板。
极限自救
潘濂清醒过来时,发现自己漂浮在海面上,是木板和救生衣的浮力救了他。
他环视四周,发现到处是船体爆炸产生的破碎杂物,唯独不见一个人,更看不到陆地。无奈之下,他只好继续抱紧木板,随着海水的流动飘来荡去,心里却越来越慌:这样漂流着,就算不会被淹死,也会因为力竭和缺水缺食毙命……
幸运的是,就在潘濂心如死灰时,转机出现了——他看到了一只小木筏,仔细辨认后发现那是“贝洛蒙”号邮轮上的救生筏。潘濂转悲为喜,赶紧丢下木板游过去,抓住救生筏的围挡顺势翻爬上了甲板。
潘濂发现,这只小木筏简直是一个绝妙的“栖息地”。小木筏呈“井”字形,中央的凹井约一百八十厘米长、九十厘米宽,左右两旁各有一个小隔间,前后两头分别置有金属箱,四角各立有一根桅杆。人居其中,犹如置身围坑,可保无虞。更令潘濂惊喜的是,他打开金属箱一看,箱内竟然装有多种食物,有罐头、干牛肉、巧克力、饼干、炼乳、糖和足足四十升淡水,以及手电筒和几发信号弹。有了这些资源,潘濂一扫此前的忧愁,一边哼歌,一边干活——撕扯帆布,先在小木筏四周围出一道六十厘米宽的防护壁,又依托四根桅杆搭出一方挡雨的顶棚,末了在一根桅杆上系了一条用于计算日子的绳子!
图片
“贝洛蒙”号商船海难
起初,潘濂抱有很大希望,期盼轮船公司发现“贝洛蒙”号邮轮失踪后派人沿着航线展开搜救。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和食物与淡水一点点减少,他意识到情况不妙,随即展开自救:为了积攒淡水,他趁下雨时拿罐头盒接从顶棚流下的雨水,一罐一罐倒进水箱里,储备起来;为了储备食物,他趁夜间拧亮手电筒利用光线诱捕鱼儿,但收效甚微。后来,手电筒电量耗尽了,他取出手电筒底端的弹簧圈,先磨再折,做成一个小鱼钩,又咬断一截缆绳,拆股搓线,拴到鱼钩上,开始钓鱼。
钓鱼艰难且充满危险。没有鱼饵,潘濂就放空钩,祈祷能钩住鱼,但常常半天下来一无所获。有一天,他无意间发现鱼群争相抢食吸附于小木筏边上的虾、蟹、水蚤、丰年虫等甲壳动物,就抓了几只,擂拳敲碎,取肉当饵,很快钓上来一条挺大的扁体鱼。他很兴奋,迫不及待地拧下鱼头、抠去鱼鳞、拽出内脏,撕下一条条鱼肉塞进嘴里,强忍腥味咀嚼起来。不承想,正当他吃得起劲时,一条大鲨鱼循着他丢弃的扁体鱼内脏和飘散的扁体鱼血腥味找了过来,一会转着圈冲撞小木筏,一会从这边潜入从那边蹿出,把小木筏颠得忽上忽下,吓得潘濂魂飞魄散。此后,他再也不敢随手丢弃鱼内脏了,每次钓到鱼先把鱼沥干水,然后再撕成条片晾晒在系于桅杆的绳子上,让日头和海风自然风干鱼肉制成鱼干。如此一来口感更好,也利于储存。
相较于总能钓到鱼,雨水却是可遇不可求的。有一次,潘濂喝光了储备水,偏偏又遇上连续多天不下雨。他一滴水也收集不到,渴得难受,嘴唇干裂、嗓子冒烟、眼睛迷离,最后竟晕倒过去。也不知过了多久,潘濂被手上传来的阵阵刺痛惊醒。他努力睁开眼睛,看到一只海鸟正在啄食他的手背。原来,海鸟看他一动不动,就把他当成“尸体”飞落下来啄食了。潘濂看着海鸟,求生的欲望迅疾升腾起来。他暗暗运劲至手,一把抓住海鸟,拧断它的脖子,拼命地吸喝起海鸟的血来。最终,靠着这只海鸟的血,潘濂强撑到了下雨。有了这次成功经验,后来每每遇到没水喝,潘濂都会装扮成尸体,诱捕海鸟,喝血解渴。
在孤独困苦的漂流日子里,潘濂也曾遇到过逃生的机会,但都无果而终。有一次,他远远地望见一艘货船驶过,便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朝天发射信号弹。但不知为何,那艘货船没有过来施救而是径直开走了。还有一次,他看见一架美国海军侦察机低空飞行,当即脱下衣服拿在手中来回挥舞。美机飞行员发现了他,空投了一个浮标在水里。但不幸的是,一场暴风雨过后,浮标不知所终,也就无人过来救援了。
希望破灭,潘濂只能继续自救。为了忘却时间并减轻精神压力,他丢下结绳计日,代之以观察月圆月缺。但由于长时间身处恶劣环境以及缺乏营养,他的大腿、手臂、肘部和脖子长出了脓疮,脚背、脚踝、腿肚以及关节等部位持续浮肿……严重时,潘濂气息奄奄。但他不敢合眼,只能狠掐长疮和浮肿的肌肉,让剧烈的疼痛唤醒神经和抵抗昏睡。毕竟,一旦麻木昏睡过去,他就有可能永睡不醒了。
就这样,在茫茫的大海中,潘濂随波漂流,悲壮但倔强地挨过了一天又一天。每当心里苦闷开始焦躁时,他就在甲板上做俯卧撑、踮脚尖和站立行走,一来分散注意力,二来强健身体以防止肌肉萎缩;到了夜晚,他会仰躺在甲板上,遥望深空,想念远在中国海南岛的父母、哥哥和椰汁、鲜果……每当此时,潘濂就鼓励自己坚持住,一定要好好活下去,活到获救那一天!
天不负人。这天清晨,潘濂被一阵海鸥的尖锐叫声吵醒。他坐起来,趴伏在救生筏边沿准备撩水洗脸,突然发现海水的颜色竟然变了,由深蓝变得浅绿甚至有些浑黄。潘濂愣了愣,立刻意识到可能是漂流至陆地附近了。他起身四处张望,透过团团雾气,看到了一些模模糊糊的轮廓,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疏有密,很像是海岸、岛屿、房屋、树木、塔楼,而且有个方向隐隐约约似乎漂荡着一只船……
潘濂欣喜若狂,拼命地招手并呼喊起来。
重回世间
这次,潘濂很幸运,他看到那只船慢慢地朝自己漂荡过来。
那是一只渔船,船上有一对夫妇和一个女孩,正拖着网捕鱼。他们看到了小木筏,也发现了蓬头烂衫的潘濂,瞬间明白了怎么回事,赶紧一边喊话一边靠近。潘濂左手举起一块帆布,右手使劲拍着胸口,用英语高喊着:“中国人!我是中国人!”那一家三口把潘濂救上了船。
一番交流后,潘濂得知,此时是1943年4月5日,而他所处之地是巴西北部帕拉州以东的海域。也就是说,他已经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流了一百三十三天、一千二百多公里!那一刻,潘濂再也控制不住了,双手捂脸,号啕大哭起来。
在一家三口的关心和照顾下,潘濂从巴西帕拉州首府贝伦市港口登陆。令人称奇的是,潘濂从渔船下来上岸后,竟然不用任何人搀扶就能自己行走,并且拐进饭馆有滋有味地大吃了一顿巴西谷粉和烧鱼。对此,当地的《帕拉时报》在次日的报道中如是说:“尽管潘濂被晒得很黑……但他经历的一百三十三天饥饿、干渴,与狂风恶浪及烈日和恶劣气候搏斗的日子,却没有在他身上留下痕迹。”这条消息引起贝伦市政府的注意,市政府特意派人把潘濂送进贝伦市一家最好的医院进行全面体检,发现他除了体重有些偏低外,其他各项身体指标一切良好。尽管如此,医生还是让他留院观察治疗。
图片
获救后的潘濂和他的木筏
一个月后,潘濂康复出院了。在英国驻贝伦市领事馆安排下,他飞赴美国迈阿密转道纽约前往英国首都伦敦。在那里,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亲自接见了潘濂,授予他大英帝国勋章,赞扬他“在漫长、危险和充满巨大困难的日子里所表现出的罕见勇气、刚毅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应变能力”。随后,在多家报纸和广播铺天盖地的报道下,潘濂的自救事迹迅速传遍了全世界。很快,大英帝国皇家海军根据他的漂流求生经历,编写出一本《海上求生指南》投发海军部队;接着,中华民国行政院授予他荣誉奖状,表彰他“为中国和中国人争得了世界荣誉”;不久,美国战时海运局发出特别命令,批准他佩戴美国商船战斗荣誉勋带,以表彰他的“勇气和刚毅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鼓舞各国海员”,并邀请他赴美现场还原海上漂流细节和详细讲述海上求生技巧,还将这些细节和技巧全部录入海军生存手册里……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潘濂以冷静、智慧与坚韧的勇气突破了人类海洋漂流和挑战困境的极限,成为盟国海军心目中的英雄,赢得了世界多国民众的敬重。但面对赞誉和荣誉,潘濂不止一次地说:“中国人跟这场战争中间其他勇敢的水手一样,面对各种困难,我们有信心去克服。”他的话语令众多中国船员备受鼓舞,亦让欧美多国船主无地自容。此后,他们开始改变观念,从而使包括中国船员在内的广大亚裔船员慢慢获得了与白人船员平等的权利。
二战结束后,潘濂获美国政府颁发的“特殊津贴”并加入美国国籍,先在新泽西赖特航空公司当零件检验员,后到美国轮船公司担任侍应生。1952年,潘濂在纽约结婚成家,先后生育了四个儿女,过起了平淡温馨的生活。
往事渐远,但不会消散。在美国,潘濂的海难求生传奇经历,使他成为一个人类超强生存的典范一直被称赞和传颂,其中的许多细节更是屡屡被作家和记者们引用书写。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一位名叫林露德的作家,专门访谈潘濂并撰写出版了《唯一的生存者》一书,详细记叙了潘濂的海洋漂流故事。后来,这本书被引进中国,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发行。
1983年,潘濂从美国轮船公司以侍应生领班身份退休,此后颐养天年。七年多后,1991年1月4日,潘濂在美国布鲁克林的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值得一说的是,在潘濂海难获救后的近五十年中,他多次有被有关机构授予“打破救生筏海上漂流世界纪录”荣誉的机会,但他每次都谢绝了。他说:“我希望没人能打破这个世界纪录。”是的,那样一个前所未有的磨难,他希望后来人能避免。而事实也如潘濂所愿,直到今天仍没人打破这个世界纪录。
来源:各界杂志2024年第1期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