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朗巴黎丢作业”火了,央媒评“新黄色新闻”泛滥很危险

近日,一网红博主发布的“秦朗寒假作业丢在巴黎”的视频,多次登上热搜榜。视频中,博主说她在巴黎街头,一个法国人递给她两本寒假作业,称是在“厕所”捡到的,请她帮忙“还给主人”。
图片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话题持续发酵,几度峰回路转:有自称秦朗老师、秦朗舅舅的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秦朗舅舅”说,这位小朋友是他的外甥,就读于西场小学一年八班,此评论点赞数达到22万。这位“秦朗舅舅”甚至还开启直播,吸引大量网民观看。
图片
19日晚,原博主再发视频称,自己从未说过秦朗是西场小学的学生,寒假作业上有写是哪所小学,但因为涉及隐私,并没有在视频中公布,目前已经联系上秦朗母亲,事件已经“圆满结束”。不过“摆拍”“蹭流量”等质疑声仍在。
“秦朗作业门”涉事女博主是否摆拍,或者借机玩“剧本”蹭流量,我们暂且未知。但那个所谓的“舅舅”,已经证实是为了流量,歪曲或捏造事实,制造噱头。2月19日,“秦朗舅舅”承认摆拍,其账号被禁,视频下架。
其实,事件本身并不复杂。只是在热闹之余,回过神来的大众似乎品出了一些别样滋味,有些“被戏弄”的五味杂陈的感觉,更有一些“谁在制造热搜”的追问,以及我们应该关注怎样的新闻的思考。
图片
流量为王的全民娱乐时代,任何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能成为头条,登上热榜。那么,到底是谁在炮制这类热搜话题?
无独有偶,就在这两天,一则“游客花3万元包游艇从三亚突围到湛江”的新闻也同样引发关注,后经证实,根本没有这条航线,该网友发帖只是为了博流量。
图片
这起事件带给我们哪些思考? 来听江苏新闻广播媒体评论员曾庆熹的分析:
这则视频内容的真假到底重不重要,该不该追问?
首先这个事件真假与否,我们可以交给时间或者专业机构去鉴定。评价这个事件真假是否重要,取决于把它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如果只是一个供大众消遣娱乐的平台,那它就是一个梗,供大家开心就行,但如果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特别是形成了如此大的公众关注度,占用大家如此多的公共讨论空间,那就是另外一件事情了。我们要思考,这样的信息占据了如此大的空间,是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需不需要加以调整甚至是矫正?
摆拍造假的歪风邪气如何扭转?如何治理?
类似的现象我已经关注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流量经济”事实上现在已成为一个相当热门,甚至说有那么一点主流的网络盈利方式。在这个现实背景下,我们如何去有效的规制这个行业,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流量不是洪水猛兽,但如何用好,发挥更多积极作用,同时控制其负面影响,确实是需要认真思考,并且需要有关部门的制度建设要赶紧跟上。
图片
央视网的评论文章提到了一个词叫“新黄色新闻”,这种新闻为什么会泛滥?有哪些危害?
这样一些具有猎奇性质的趣味信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有其客观的社会背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难度门槛的逐渐降低,使得更多人能够参与到舆论环境中,这是一种社会进步。但是这些趣味信息也好、花边信息也好,如何在社会上发生作用,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专业的新闻机构、专业的新闻从业者,面对流量日趋成为一股势力的时候,需要摆正自己专业与流量之间的平衡位置。专业知识应当成为驾驭流量的主要力量,而不是让流量绑架了专业性。就这起事件来讲,好像专业性有点失手了,被流量所绑架了。
从这起事件中,媒体、广大网友应该汲取哪些经验教训?
从普通网络用户的角度来讲,趣味信息可以关注,甚至还是一种刚需,谁的生活不需要一点消遣呢?但调剂归调剂,调剂的信息和我们认识社会,了解生活的真正信息,内心还是要有区分。
另一方面我们期待专业的新闻机构、专业的新闻人,可以成为社会有价值信息的生产者和把关人。让大众宝贵的注意力、宝贵的公共资源、宝贵的公众情感,能够更多的被运用于增大社会的信息福祉和沟通的有效性上来,而不是单纯的沦为一种简单的娱乐品生产。
央视网:“新黄色新闻”泛滥很危险
我们到底该关注怎样的新闻?又如何打破“你以为的不是你以为的”困局?对于公众来说,那些搞笑猎奇的“新闻”并非没有价值,抱着只图一乐的心态看个热闹足矣,权当消遣但千万别上头。网络冲浪,冷静围观才是正确姿势,不被算法逻辑所豢养,才能守住自己的注意力,才能在大海里打捞起珍珠,才能被有价值的信息滋养。
北京日报:作业没丢,是新闻的灵魂丢了
平心而论,如何吸引受众的有限注意力,始终是媒体运营的重要课题。回顾网络新闻传播的短暂历史,“震惊体”“吓尿体”“标题党”“毒鸡汤”等现象都曾风靡一时又为人嗤之以鼻。近些年,媒体形态更加丰富,特别是借着短视频的东风,这些老问题又披着新衣再战江湖。倘若听之任之,必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北京晚报:热炒寒假作业的歪风当刹
图片
每到开学之际,炒作寒假作业的现象就卷土重来。且不说孩子丢作业并非普遍现象,单是消费孩子们丢作业、赶作业,是否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即便“秦朗寒假作业丢在巴黎”的视频是真的,一个孩子去巴黎旅游都带着寒假作业,不恰恰说明他和家长重视寒假作业吗?把少数孩子没有完成寒假作业的情况,放大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故意推波助澜,既消减寒假作业的严肃性,也传导了寒假作业焦虑,是对正常教育秩序的干扰。
网络最热门新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