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还是手术?垂体泌乳素腺瘤治疗迎重大转变:瑞金团队论述登上《自然评论》

图片
26岁的姜女士患了垂体瘤,辗转多家医院,得到的方案都是口服药物治疗,且必须长期乃至终生服药。直到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就诊后,她获得了国际最新的诊疗方案,不再为终生服药而惶恐不安。
日前,《自然评论·内分泌学》(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发表了瑞金医院垂体泌乳素腺瘤诊治中心主任吴哲褒撰写的通信论述,垂体泌乳素细胞腺瘤治疗策略迎来了重大转变。
姜女士的治疗正受益于这一国际最新方案。就诊前的半年多以来,患者月经明显异常:周期延长、经量减少,甚至出现停经。未婚未育的她一想到停经意味着什么,内心就非常恐慌。为此她开始了漫长的求诊路——奔波多家医院妇产科、内分泌科、神经外科。在医生的建议下,她先查了泌乳素指标,高达152 ng/ml;此后进一步的垂体MR检查中,显示垂体右翼腺瘤,最大径约1.2厘米,伴有囊变,确诊为垂体泌乳素细胞腺瘤。
焦虑的她反复询问神经外科医生如何治疗,基本均得到了“口服药物”的方案。但同时,医生也告诉她,选择药物治疗对她而言最大的问题除了副作用外,就是怀孕,如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孕中晚期无药物保护的状态下,肿瘤会存在显著增大、影响视力视野的风险。因此,姜女士对于药物治疗一直存在顾虑,对长期服用药物的副作用更是存在深深的抵触,也担忧影响未来的婚姻生活。一个月下来,她甚至暴瘦了10余斤。
近10年来,在临床中,垂体泌乳素细胞腺瘤首选药物治疗已经成为神经外科医生的共识。2006年和2011年,国际垂体学会针对泌乳素细胞腺瘤和高泌乳素血症曾先后制定发布两个指南(专家共识),其中明确指出,泌乳素细胞腺瘤的首选药物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而手术治疗仅适用于耐药或者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药物诱导肿瘤卒中或脑脊液漏、合并有精神症状药物禁忌者。但如今,这一治疗观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某特定类型的垂体肿瘤应当首选手术治疗。
作为垂体瘤领域专家,吴哲褒参与审阅和修正了2023年国际垂体协会《垂体泌乳素腺瘤的诊断和治疗:垂体协会国际共识声明》。他指出,在这项共识/指南的诸多改变中,最大的改变就是:明确了外科手术应作为特定亚型泌乳素腺瘤的一线治疗,这一特定类型的肿瘤是指:泌乳素微腺瘤和包裹良好/边界清晰的大腺瘤(Knosp分级为0级和1级)。而姜女士的垂体肿瘤就属于上述提到的特定类型的肿瘤——边界清晰的大腺瘤,因此,手术是当下最佳的治疗方案。
吴哲褒解释,该肿瘤首选手术治疗而非选择药物治疗,理由基于几点:“一是囊变的肿瘤对药物治疗效果差,而且药物面临副作用和长期乃至终生服药的缺点;二是生育期女性如果服药期间怀孕,会导致肿瘤增大出现视力下降和视野缺失等严重问题,而且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未知;三是神经内镜下经蝶垂体瘤手术疗效今非昔比,边界清楚肿瘤包膜完整,与正常垂体及鞍膈、海绵窦分界清,全切除概率很大。”
这对于姜女士而言是莫大的好消息。如果选择手术治疗,运用神经内镜技术进行经鼻手术,创伤小,外观上没有伤口,术后恢复时间短,将来也不需要为此服药,可以说是“一次手术解百愁”。为此,经过仔细考虑后,她决定接受手术。历时一小时,吴哲褒团队沿肿瘤假包膜完整为其剥除肿瘤,术后第一天检测泌乳素为2ng/ml,回归正常水平,术后3天痊愈出院。如今,姜女士觉得很轻松,既没有带瘤的心理负担,也不需要每天吃药,日常生活十分自如。
垂体泌乳素腺瘤治疗策略为什么会产生如此重大的转变?吴哲褒说,针对微腺瘤和界限清楚的大腺瘤开展手术治疗的先决条件,首先得益于神经内镜技术的巨大进步。“它带来了更广阔的手术视角、更清晰的结构显示、更精准的神经保护。同时,随着对垂体瘤假包膜的认识逐步加深,假包膜外切除技术也能有效提高内分泌缓解率。”以瑞金医院垂体泌乳素腺瘤诊治中心为例,近5年来,运用神经内镜经鼻切除这一类肿瘤的生化缓解率高达93%。同时,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的围手术期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0-4%),死亡率为0%。
那么,和药物治疗相比,为何强调“首选”手术治疗呢?吴哲褒提到,“药物,尤其是卡麦角林,其治疗泌乳素腺瘤的有效率大约为90%。但药物永远面临两个难题,一是副作用,如明显的消化道反应、嗜睡、体位性低血压、鼻腔充血、便秘等;二是撤药难,只有五分之一的患者可以成功撤药。”据统计,神经内镜技术下的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目前均有约9成的有效率,但手术复发率为7%至15%,药物撤药后复发率高达80%。吴哲褒说,希望未来随着全国各地神经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精进,及垂体瘤多学科联合诊治(MDT)团队的不断完善,在药物和手术中做出更适当的选择,真正让患者从治疗中获得最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