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狄公案》是一部聪明侦探成长记,看狄仁杰带着破案团队揭开9个大谜团

对于“狄仁杰”这样一个大IP,《大唐狄公案》既没有重复过去的经典角色,也没有对原著简单复刻,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播出后,虽然收视均值相比以往同档期剧集高出不少,口碑却是两极分化。喜欢的觉得它没有用“新瓶装旧酒”,在原著基础上注入了新的审美趣味和时代价值,比单纯看“破案”有意思多了;不喜欢的认为它节奏太慢,魔改原著。历时8年改编,制作团队最终对《大唐狄公案》做出这样的呈现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且听编剧京榆一一道来。
图片
拆分与合并
保留案件的多样性
悬疑剧通常分为本格推理和社会派推理。前者以高强度的逻辑推理和惊险离奇情节的展现著称,有着强类型化、强风格化的特点;后者的典型特点是展现社会背景下极致复杂的情感和人性。《大唐狄公案》却无法被简单定义为本格派或社会派,因为原著虽是一部侦探小说,但作者高罗佩对中国的理解,包括风俗、历史、传奇色彩等都是让它能别具一格的存在。悬念感只是它的外包装,“人世无常,义理永存”才是它的底色,也是编剧改编的基础。
图片
高罗佩写作《大唐狄公案》时间长达18年,所述案件包罗万象,风格各异。改编时,京榆所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把所有的案件进行梳理、合并,然后挑选,在改编的同时保留案件的丰富性。比如原著案件里,从推理形式上,有比较偏向于本格推理的案件,也有比较偏向于开放性社会推理的案件;从题材风格来说,有与爱情生活类相关的案件,也有比较现实的社会题材案件,还有比较鬼魅的、风格化的案件,“在改编过程中对于每一种类型都会给予保留,但是会根据原著案子的篇幅进行相应的拆分与合并,案子的多样性是改编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也是调整最大的部分。”
图片
增加家世主线
让单元故事有机结合
《大唐狄公案》有9个案子,对于编剧来说,单元剧最大的难处在于如何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虽然主人公和他的破案团队不变,但是每一集的反派、每一集所表达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单元剧很容易出现内容、风格各自分散的状况。怎样才能将各个单元更有机地结合起来?京榆的方式是,通过狄仁杰的家世为他赋予成长线这一主线,根据主线的需要进行案件选取。“一方面让单元故事的发展跟主人公的成长命运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让狄仁杰强大的信仰贯穿所有单元。”
图片
基于这个思路,剧版《大唐狄公案》没有按照原著的顺序开篇,而是原创了一个“凤印案”,作为全剧的缘起篇。在这个案子里,武皇后让狄仁杰去地方做官,“找出真相”。这个真相让狄仁杰看到了这个时代在发生什么,有了这样的经历,再回到长安,站到另一个层面上,他才会有“身在何处、身在何时”的知觉,才知道自己和时代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出选择、找到归属,这与他最后能成为宰相有直接因果关系。
图片
全剧的单元案件谋篇布局,让京榆最有感触的是“沙漠追凶案”。这并不是一个推理性强、逻辑缜密的案子,但塑造了刁小官这样一个不能用传统意义上的好与坏来定义的复杂人物,以及让观众也不知道该如何抉择的场面。“情与法的冲突,让狄仁杰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狄仁杰可能在内心深处也怀疑过自己所坚持的律法有什么意义?他在不断遭受自我与他人反复拷问的过程中逐渐确认了自己的选择。”
图片
道具服装习俗
给出更厚实的背景和时代线索
高罗佩写作《大唐狄公案》的灵感来源于中国清代的小说,并进行了大胆改动,用现代西方侦探的手法虚构了唐代狄仁杰办案的故事,但创作背景并没有凸显哪一个朝代。剧版则加重了跟唐代有关的内容,给出了更厚实的背景和更千丝万缕的时代线索。这些不仅表现在重要道具、人物的穿着及习惯上,在案情的设计上也极为考究。
图片
比如开篇是在一个鱼龙混杂的客栈里,暂居在此的狄仁杰很晚起床,管家洪亮开始了一天的训导。这段训导信息量很大,概括了狄仁杰青年时代的行迹:游西域多年,为办过所文牒而欠了很多钱。如今,皇后改革了科举制度,“无论出身,无论门第,人人都有机会”。随后,一队官兵来到客栈捉拿偷窃明珠的盗贼。狄仁杰根据客栈登记簿上的信息和他连日来的观察找出了盗贼。
图片
在他分析这些人出身来历的过程中,看似是为了显现狄仁杰的识人析事能力,实际上也是给出了时代背景和时代信息。在第一个案件“凤印案”里,凤印是武则天的印,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凤印是所有案件的源头,也是对于唐文化的一个巧妙运用。”京榆说。
剧中的狄仁杰不仅是一个聪明的侦探,还是一个非常有原则、信奉法律的执政官。京榆解释道,“其中的大唐律令并不是空穴来风,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正是修订于唐高宗时期的《唐律疏议》,也叫《永徽律疏》”。
作者/梁娟(《上海电视》独家稿件,转载请联系《上海电视》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