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600岁海阳大秧歌炸街山西,凭啥?

“只要走出海阳,我们代表的就不仅是龙腾秧歌,更是海阳大秧歌。这是我们海阳独有的民俗文化!必须把海阳大秧歌发扬光大!”
“我们来自山东烟台海阳,海阳大秧歌!”
2月24日晚9点,山西街头,刚刚结束海阳大秧歌表演的“姜小欠”,赶忙从同伴手中接过正在直播的手机设备。一个多小时的高强度演出,汗珠接二连三滚落下来,妆花了,衣服湿透了,顾不上擦一把,“姜小欠”激动地回答着直播间近5000名网友的问题。
“姜小欠”是海阳龙腾秧歌艺术团的队员,在抖音平台,他拥有8.5万粉丝,“一名海阳大秧歌爱好者!弘扬民族文化从我做起!”这是他的主页简介。对于诸多和“姜小欠”一样的“发烧友”来说,
海阳大秧歌是600年时光沉淀的瑰宝,是渗透在骨子里的基因,是值得传承的民俗。
1
海阳大秧歌魅力四射
24日,元宵佳节。
千里之外,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街头锣鼓喧天、人潮涌动,为期3天的元宵节文艺汇演正在“热辣滚烫”进行中。今年,平鲁区文艺汇演不仅有本地民俗特色、山西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踢鼓秧歌,还邀请了全国各地的地方特色表演,其中就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
图片
23日凌晨,龙腾秧歌艺术团作为海阳大秧歌代表队抵达山西朔州,稍作歇息整顿后于当日下午亮相平鲁区街头。
“咚咚锵咚咚锵”铿锵的锣鼓点一起,领头大夫“姜小欠”口衔哨子,手执令旗和拂尘,带领腰鼓、花扇、杂耍等约莫80人队伍入了场。4名大夫威风凛凛、生龙活虎,腰鼓步伐矫健、霸气十足,花扇柔美可人、活泼灵动,傻小子风趣滑稽,丑婆忸怩装嗔,锢漏匠诙谐机敏,王大娘献媚卖俏……生动的表演引得观众拍手叫好。
锣鼓组不时有锣鼓手跳起来击打锣鼓,热烈的气氛感染着现场每一个人。观众跷起脚,抻着脖,使劲儿张望着,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把宽阔的街道围得水泄不通,万人空巷围观海阳大秧歌,场面壮观。
“这里有我们山西平鲁的踢鼓秧歌,还有来自山东海阳的大秧歌。从山东到山西,跨越千里,我从不同的秧歌表演中看到了文化的差异和交流。海阳大秧歌扭出了海阳人的精气神,看得我热血沸腾,没看够!希望有机会能去海阳旅行。”平鲁区市民孙兰说。
应平鲁区观众的热情邀约,白天两场海阳大秧歌演罢,又增加了两场夜场演出。夜幕中,气势如虹的海阳大秧歌,给山西人民送去了元宵节祝福,锣鼓声响彻平鲁区的大街小巷,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这一刻,海阳大秧歌真正走出海阳、走出山东,走向了全国。
2
海阳大秧歌根基深厚
在“姜小欠”带队去山西演出的同时,龙腾秧歌艺术团还有部分队员忙于山东的演出活动。
“23日,家里的队员分两队,分别去烟台和威海演出。24日,威海演出后,晚上由我带队出发到山西长治参加活动。”龙腾秧歌艺术团团长荆志敏的手机上,记录着满满的行程。
图片
“为了一睹海阳大秧歌的风采专程过来,现场看真的超燃。”
“振奋人心的鼓点、热血沸腾的表演,看得人激情澎湃,百看不厌。”
无论扭到哪里,观众的一句句肺腑之言,都是海阳大秧歌独特魅力的充分展现。
海阳大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追溯到明初。凤城街道《赵氏谱书》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舞诰封武略将军。明洪熙一年(1425年),欣逢五世同堂,乐舞生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海阳大秧歌曾参加CCTV舞蹈大赛、北京奥运会演出、上海世博会巡演、西安园艺博览会巡演、贝尔格莱德新春汇演等多次国内外各种大型演出,海阳凭借海阳大秧歌的艺术魅力4次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06年,海阳大秧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海阳大秧歌发展传承的600年间,各种新的文艺形式层出不穷,但海阳大秧歌始终占据一席之地,海阳人也始终钟情这一表演。在海阳,只要秧歌队出动,就能看到男女老少争相围观的盛大场面,远在全国各地的海阳人,在看到大秧歌表演直播时,甚至会热泪盈眶,这是海阳人无法忘记的乡情,也是海阳大秧歌经久不衰的根基。
3
海阳大秧歌传承不息
“姜小欠”在抖音平台除了坚持发布日常表演的视频作品外,还常常开直播,“我为大家解说海阳大秧歌,介绍每个角色的特点,宣传海阳大秧歌的艺术魅力。我常常想的就是,海阳大秧歌一定不能失传。”
通过抖音、微信等网络平台,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歌、舞、戏、乐,形式丰富的海阳大秧歌被越来越多人看到,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愿意学习。
图片
龙腾秧歌艺术团有位“小明星”大夫王兆睿,年仅8岁的他就担任起了秧歌队的“总指挥”。在连续两年的海阳大秧歌贺年会上,王兆睿小小年纪挑大任,不惧人群领头演,无数观众为他点赞:“真带劲,海阳大秧歌的下一代传承人!这就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旗在手,跟我走,威武华夏少儿郎!”
其实,海阳大秧歌要想扭得好、扭出精髓,并非朝夕之功。“我们各小队队长经常向国家级传承人‘取经’,坚持海阳大秧歌原生态传承。”据龙腾秧歌艺术团团长荆志敏介绍,没有演出安排的时候,秧歌队几乎每晚在东南装饰城彩排、练习、给新队员教学,“队员们都有自己的工作,有的还在上学,他们挤出业余时间,靠着情怀坚持,这让我很感动。”
近年来,海阳高度重视海阳大秧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创新秧歌宣传、秧歌展演、课堂讲学等形式,多方位全面促进海阳大秧歌的繁荣发展。2023年12月29日晚,“龙翔九霄·凤舞朝阳——海阳市‘庆元旦’暨‘大秧歌进校园’主题创作晚会”成功举办,一群萌娃动作娴熟,有板有眼,惟妙惟肖,成为全场的焦点。
今年正月初七的海阳大秧歌贺年会上,人们惊喜地发现,海阳各镇区街道都有了自己的秧歌队伍。如今的海阳大地上,处处都有为大秧歌传承而不遗余力的人,全市相关部门齐心协力、统筹调度,民间舞专家张荫松、本土大秧歌专家于春华及海阳大秧歌代表性传承人……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600岁的海阳大秧歌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YMG全媒体记者 庞磊 通讯员 修莉
责任编辑:杨云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