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分的《周处除三害》不难懂:阮经天只是演出了“贾玲减肥”的精髓

好饭不怕晚。去年金马奖差点把阮经天送上最佳男主宝座的《周处除三害》,点映一周就收获了一致好评,被赞“一个打趴一片春节档”,豆瓣开分8.4,估计在3月1日大陆正式上映后还会再度上涨。
我在最初知道此片而未看半点剧情简介的时候,就对其充满了期待——怎么回事?这个片名比阮经天本人还要帅气!
图片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典故选自《世说新语》,一个叫周处的跋扈少年,体力强、爱打架、不好惹,州里患之,无人敢与之论短长,与南山猛虎、西氿蛟龙并称为阳羡城“三害”。
后来,这个说法传到了周处那里,他自知为人所厌,突然悔悟,只身入山射虎,下山搏蛟,经三日三夜,终于除了前两害。他自己也改邪归正,认认真真拜师学文练武,这一来,城内“三害”皆除。
这是一个关于一腔孤勇和改过自新的故事,而海报中的阮经天是戴着手铐的现代装,跨越时空,二者将如何遥相辉映?
直到看完正片,我只想说,还真就套上了,且几乎完美契合,妙哉呀!
上下五千年,也许人生的峰回路转都已经被差不多写尽了,仔细扒拉,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宛若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剧本,关键在于,你敢不敢从观众席走向舞台中央,承接住命运的召唤,演出自己的华彩。你敢,你就是绝对主角。
这就是电影《周处除三害》在讲的:当一个名叫陈桂林的通缉要犯决定成为镁光灯下的大人物,一个完美剧本正好从天而降,然后,大幕拉开,他真就舍生忘死、孤注一掷地演了起来,演着演着,人生也变得大不同……这个剧本的名字就叫“周处除三害”。
图片
(以下内容略有剧透哦)
通缉犯与周处合二为一
按照这个思路走,你会发现整个电影是非常连贯的。
犯事儿那一天,旁边聊天的小伙子自称某仔,陈桂林就挺看不上,大大方方报出了自己的大名,仿佛接下来不是去杀人,而是要干什么青史留名的大事。
这就是一个伏笔:你说像这种人,他怎么能过得下去隐姓埋名的日子?
图片
四年后,陈桂林得知自己时日无多,经过短暂挣扎,决定结束躲躲藏藏的生活,前去警察局自首。
然后,荒诞的一幕出现了——当他顶着一张凶神恶煞又邋邋遢遢的脸,鼓起勇气对着警察说“我要自首”时,却迎来了对方例行公事式的礼貌回答:“自首吼,那边排队哦。”语罢,人家还用同样的语气对着旁边其他人说:“都是来自首的,不要挤哦!”
天哎,甚至比银行大厅工作人员服务态度还要好……
这一幕直接联动到了最近热梗:啊哈哈,主动来自首,你算是踩到-棉花啦!
陈桂林懵了,我通缉犯哎,杀过人耶,本以为怎么着也得是一个惊动处级以上干部的反一号,现在却只配成为一串队伍里的某某某?此前的彻夜挣扎都变得像一个笑话。
还好,这趟也没白来,他在通知栏看到了一张“全台三大通缉犯”的告示,他是第三个,前面还有俩。
得嘞,峰回路转,拿到了改命的新剧本——既然做不成反一号,那就做惩恶扬善的大英雄。
思路打通了,行动就跟上了。当一个人决定瞄准一个目标一条道走到黑时,就算他是杀过人的通缉要犯,也会看起来特别酷。
图片
除完第一害的香港仔后,他顺带救出了常年被奴役的小美。并没有什么抱团取暖的爱情片段,他把车子留给她,自己则头也不回地朝除掉另一害的方向走去了。
此时导演给了一个这样的镜头:车内,刚刚拥有自由的小美,眼神里却透着茫然无措;车外,拖着疲惫、伤痛和一个大包的陈桂林,留下了一个踉踉跄跄又无比坚定的背影。
这是一组鲜明的对比:当一个人适应了被禁锢,反而会惧怕自由;而当一个人开始对未知中的微小可能性充满兴奋与向往,他就可以勇往直前。
图片
不过,成为周处的路上也不是光受点皮肉伤就可以了,所谓杀人诛心,陈桂林在除另一害时迎来了他的马失前蹄。
这部分格外精彩,我尽量少剧透,这一害类似于披着“真善美”外衣的大型PUA敛财组织,凶猛如陈桂林,吃软不吃硬,一进来就被摆了一道。
头头林禄和的CPU大法总共分三步走:
第一步,摧毁他的身体。
就是你们在众多短视频里看到的那段,极素的斋饭里,其实下了毒,导致吃过的人会腹痛难当、口吐大滩黑水。要知道,一个人再坚强,也无法轻易抵挡临近死亡带来的巨大恐惧。
图片
第二步,摧毁他的信念。
这个被人们唤为尊者的林禄和有点狡猾,他的真实照片和陈桂林顺走的那张告示上的不太一致,所以他撒了这么一个谎——你找的那谁,死了!你看,就埋在这儿。人证物证都在此,陈桂林信了,也垮了,前面的路突然不知道该怎么走了。
第三步,给他希望。
找个医生,弄个假片子,指给他看——你还有救哎,不要灰心失望哦,好好修行,奇迹就会到来呢,加油。
至此,猛虎变乖猫,陈桂林成为了尊者的门徒,受了洗礼,交了钱财,老老实实当起了端饭扫地的服务员。
图片
这一趴是全片色调最暖最亮的,也是让人觉得最为后背发凉的,善良能成为罪恶的伪装,救人能成为害人的托辞,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是可信的?
关键是,他们的抓手是人性的弱点。谁都需要希望,谁都害怕死亡,他们就把这些东西拿来拿走,宛若操纵一具具提线木偶。
这无疑是陈桂林在走向周处的路上遇到的最大挫折,因为他差点就被剥夺了做这个主角的机会。
自己也有可能活了,要杀的人也不在了,他好不容易找到的两个支点几乎被同时撤掉。一旦坍塌就需要被重塑,就可能被居心不良之人乘虚而入,成为一个全新但未必可爱的自己。
还好,他最终发现了真相,着回黑衣清理“白窝”,做回了那个凶狠又嘚瑟的陈桂林。
图片
在完成任务后回城的路上,他借用了一位年轻女士的手机投案自首,下车后又请她扮演了自己的人质,看到眼前的阵仗如他所愿,又礼貌地请走了女士。
这一次,不需要排队,不需要填表格,警察和媒体、枪炮和摄影机早已等候多时,陈桂林成为了绝对的焦点人物。
站在追捕自己多年的警察面前,他笑容灿烂,那是领取奖赏的得意,也源于我终于光明正大站在了你那头的认同感,当然还夹杂着一些“你不可能抓到我,而只能由我自首”的胜利喜悦。
“看这里看这里,你后悔吗?”媒体问。
他当然不后悔,他还在上车前骄傲地对着镜头大喊“我是陈桂林”,愣是把拘捕现场走出了颁奖礼红毯的气势,意气风发,风光无两。
至此,电影还没完,但陈桂林已大功告成,完美演绎了除三害的周处,也由此成为了理想的自己,完成了人死留名的夙愿——“没有人记得另两害是什么,只有人记得杀掉他们的周处。”
图片
陈桂林和贾玲的殊途同归
一点儿不牵强,孤注一掷干大事的陈桂林和一年内爆减100斤的贾玲其实是同一种人,狠人,为了重塑自己、重塑生活不管不顾的狠人,为了重塑自己、重塑生活能麻溜跳出舒适圈的狠人。
区别只在于:贾玲蜕变前已经是被广泛认可的成功者,名、利、好朋友的包围、观众的喜爱,世俗的一切,她都有了,可定睛一看,也才四十出头,人生漫长,一个问题摆在她面前——“接下来的日子怎么活?还跟以前一样吗?那多无聊呀。”
所以她干脆借由《百元之恋》的思路,给自己彻底翻新,这样她就可以以新的姿态面对这个世界,去接受一些新的体验、新的反馈、新的挑战。
图片
而陈桂林,恰恰处于另一个极端,你是什么都有,老子是什么都没有,没名、没自由、没亲友、没健康,眼看生命就将在一路下沉中走到尽头,老子不甘心,窝囊得紧,那就干脆豁出去吧,干票大的,就算死也要轰轰烈烈,就算是通缉犯,也要做不一样的烟火。
一个是在上升中遇到了瓶颈,一个是在不断下沉后触底反弹,他们处于不同的困境,却都需要通过寻求巨大的突破来获取存在于世的意义感。
只不过,根据马斯洛需求原理,贾玲的动机指向最顶端的“自我实现”,而陈桂林的动机则更偏向于“尊重的需要”,包括对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包括外部的评价与认可。他需要的新的自己,必须符合一条——一定是不能躲在暗处的,一定是要大大方方立于人前的,一定是有人提起来能给他竖一个大拇指的。
这是贾玲早就拥有过的东西,却是陈桂林死前最大的心愿和动力所在。
图片
但他们依然具有相同的脾性,不糊弄,不将就,不矫情,能为心里的一口气做出近乎极致的付出。
并且,在解决个人困境的路上,已然存在的经典剧本都给了他们巨大的启发,都说戏是假的,但照着做,他们竟真都创造了奇迹。
以前说到人生如戏,大家通常都会想到“逢场作戏”,一些充满心机的社交技巧。可谁说只能有这一种解释呢?它也可以就是字面意思啊!
很多人和事其实都在共用同一套剧本,每个人都有仿佛量身定做般的专属剧本,也许你跟那些牛人和狠人之间差着的仅仅是简单的两步——“找到它”和“照着做”,所谓的迷茫和停摆,也往往源于你游离于自己的专属剧本之外。
为什么游离?
可能是你还不太懂得听从自己的声音,毕竟,这个世界如林禄和那样唯利是图的蛊惑者多之又多,有的诡计多端,有的霸道蛮横,你一个不坚定,就会把专注自己的权力拱手相让;
图片
也可能是勇气不够,无法抛开过往和风险,全心投入于新角色,所以就会演得不够像、不够劲,也自然无法迎来光芒四射的大结局。
又或者,你的时间还没到,尚未抵达贾玲的瓶颈,也没有掉落陈桂林的黑洞,还没那么渴望变身。
这中间有太多的原因,每个原因都是筛子,最后在镁光灯下引人瞩目的永远是凤毛麟角。
观众席的大部分人都只是那个叫张贵卿的医生,自己觉得迷茫、虚无、不知所措,但又不知道从何改变,遂只能设个套激一激别人,企图在别人的故事里投射对自我的期待。
不过也无需自愧不如,这其中的道理可以存起来,提醒自己,先时刻准备着,等专属剧本砸到头上时,好好演,不要怂。
图片
作者:包法利小姐
关注我,在娱乐世界读人心、解风情。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