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城市性格,从他开始

徐光启是中国伟大的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和“中国的达·芬奇”。更重要的是,徐光启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引进西方科学,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先驱。他是公元1600年中国少数几个了解世界局势大格局的士大夫之一。徐光启又是文化大师,中国科学发展之祖,翻译史的里程碑人物,中华民族走向现代文明社会的领路人之一。
图片
土山湾画馆绘制的徐光启像
徐光启也是上海的骄傲,他的思想、作风成为上海文化的基石,“海派”风格的来源。徐光启与上海紧密联系,“上海背景”深刻地影响着徐光启的人生经历及思想观念;同时,他的所思所为,也对上海文化产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徐光启还影响了一批上海师友。在考科举的过程中,徐光启也曾开馆收徒,以维持生活,因此上海有不少他的门人、弟子,有的则是他中进士做官后收下的。如嘉定人孙元化,万历年间曾入徐光启在上海开设的私塾学习,后中举人,与徐光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此外,还有松江的陈子龙、娄东的张溥等。尽管能够反映徐光启如何影响学生的史料不多,但从张溥、陈子龙等人的思想脉络来看,他们深受徐光启经世致用实学的启发。
徐家汇因徐光启及其后人而得以发展。其子孙自清代至民国,居住于此,种地务农,并看护徐光启墓地,逐渐繁衍生息,形成“徐家厍”,后成集镇,徐家汇因此得名……中西文化在徐家汇地区充分交流,结出不少中国近代文化的丰硕成果。近代时期,徐家汇迅速成为一个教育、科学和文化基地。1850年,徐汇公学在此设立,它成为中国大陆最早出现的西式中等教育机构;1868年,中国第一家博物馆——徐家汇博物院落成;1872年,亚洲最早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徐家汇观象台设立。此后,上海最重要的三所大学诞生于此。1896年,清政府委派盛宣怀创立南洋公学,其后发展为上海交通大学;1903年,马相伯与法国耶稣会合办震旦学院,其后发展为震旦大学;1905年,马相伯与好友共同创立复旦公学,即复旦大学之滥觞。上海近代文化事业发展初期的“徐家汇时代”,成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
图片
1850年的徐汇公学
图片
徐家汇博物院外景
图片
20世纪初期的徐家汇观象台
图片
南洋公学后来发展为上海交通大学
徐光启开创与启迪了近代上海文化,为上海文化留下一份珍贵的财富和传统。中西文化交流的传统,始于徐光启;西学与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中国近代文化。开放性和宽容性,这些上海人的特性及上海的城市性格,在“徐上海”身上已显现出来。
作者: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新时代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上海徐汇